庄 宗
名存勖,姓朱邪。先世事唐,赐姓李。父克用,平黄巢功,封晋王。存勖袭封,灭梁。在位三年,因中流矢而殂。
【原文】 同光元年,晋王即帝位,国号大唐。二年,唐主祀南郊,大赦。郭崇韬首献劳军钱十万缗。唐主内府钱财山积,不肯给赐。于是军士皆不满望,始怨恨有离心矣。
张居正讲评:后唐庄宗李存勖在位的第二年,到都城洛阳的南郊举行祭天的仪式,接着大赦天下。郭崇韬第一个向庄宗进献犒赏军队的钱财十万缗。庄宗宫中、国库中的钱财堆积如山,却不肯拿出来赏赐立功的将士,因而将士们都心怀不满,离心离德。
【原文】 郭崇韬位兼将相,权侔人主,自附于汾阳王之后,以膏粱自处,多甄别流品,引拔浮华,由是嬖幸疾之于内,勋旧怨之于外。
张居正讲评:郭崇韬作为宰相,同时担任朝廷大将统领军队,权力极大,与帝王比肩,他曾自言自语说:“我原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珍羞肥美的东西,在我来说是家常便饭。”他所重用的都是一些夸夸其谈的人。所以,朝内庄宗宠信的宦官、伶人,都怨恨他,朝外庄宗倚重的勋臣宿将,都对他心怀不满。他既然身居高位,只图个人享受,穷奢极欲,任用奸人,废弃勋臣宿将,所作所为没有一样值得称道的。与郭子仪封为王爵,生活奢侈而人们却觉得那是应该的,位极人臣而君主不猜忌比起来,他怎么敢自称是他的后裔?
【原文】 三年,唐主欲徙郭崇韬镇汴州[1]。崇韬辞曰:“臣富贵极矣!何必更领藩方[2]。且群臣或经百战,所得不过一州。臣无汗马之劳,致位至此,常不自安。今因委任勋贤,使臣得解旌节[3],乃大愿也。”唐主曰:“卿为朕画策,保固河津,直趋大梁,成朕帝业,岂百战之功可比乎?”崇韬固辞,乃许之。
张居正讲评:当时,庄宗打算外放郭崇韬到汴州做藩镇。郭崇韬自己也有计较,他觉得自己职位显要,担心祸患不远,便推辞不接受任命。他说:“我出将入相,富贵已经到了极点,何必再做藩镇。况且,朝中官员中,也有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所获的封地也不过一州一县。我没有丝毫战功,反而担任如此显要的职位,我心中不安啊。与那些身经百战的大臣们所获的赏赐相比,有些过分了。现在,正应该选择有功劳的贤才担任此官。请陛下恩准我辞去这个官职。”庄宗听完后,说道:“你替我出谋划策,使河东基业稳固,进而占据中原,登基为帝,这样的功劳又怎么是那些战功可比的呢?”郭崇韬极力请辞,庄宗才同意了。
【原文】 四年,唐以郭崇韬帅兵伐蜀,灭之。未几,诏杀崇韬,以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
张居正讲评:蜀王王建在韦庄的劝说下,即皇帝位,建国号为“蜀”,史称“前蜀”。后来,郭崇韬领兵灭亡了后蜀。灭蜀后不久,庄宗下诏让郭崇韬自杀。后来,又封西川节度使孟知祥为蜀王。再后来,孟知祥即位为皇帝,史称“后蜀”,传国到他的儿子孟昶时,被北宋灭亡。
【原文】 唐赵在礼反于邺[4],命李嗣源讨之。嗣源至邺,军士作乱,帅众大噪,逼中军曰:“将士从主上百战以得天下。今主上弃恩任威,云克城之后,当尽坑魏博之军。今众议欲击退诸道军,请主上帝河南,令公帝河北,为军民之主。”嗣源泣谕之,不从。乃令安重诲移檄会兵,唐主幸关东。招抚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作乱。唐主为流矢所中,殂。嗣源入洛阳,即位于枢前。
张居正讲评:后唐将领赵在礼在邺起兵反叛,庄宗命他父亲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领兵讨伐。李嗣源刚到邺,军队就哗变与叛军会合,一起造反。军中将士对李嗣源说道:“我们这些人,跟随皇上血战沙场,覆灭梁朝才有今天的天下。然而,现在皇上大权在握,将那些功臣宿将都抛弃了,还任意杀戮。他还说,这次我们取得胜利,攻破了城池后,这些魏博的兵,也没什么用了,必须将他们全部杀死。挖掘一个大坑,杀了他们就地埋了。我们众将士决定杀退诸镇军队,请皇上为河南地方的皇帝,拥戴将军你为河北地方的皇帝。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打算。”李嗣源痛哭流涕,劝众将士不要造反,将士们不听。李嗣源迫不得已,让安重诲请庄宗驾幸到关中地方。不料御林军指挥使郭从谦造反,不听从庄宗的命令,庄宗在与他的作战中,被流矢射中而死。李嗣源率军进了洛阳城,在庄宗的灵柩前即帝位,即是后唐明宗。
注释:
[1] 汴州,即今天的河南开封。
[2] 藩方,是藩镇的职位。
[3] 旌节,指旌旄、符节,君王赐给将相、史臣作为身份、权力的象征。
[4] 邺,在今河北临漳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