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唐 纪 中宗、睿宗(1 / 1)

名显,是高宗第七子。即位之后,太后武氏废为庐陵王,后复正位,前后在位六年,中间武后革命二十一年,今通作中宗年份。

【原文】 十五年春三月,帝还东都。武承嗣、三思[1]营求为太子,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又劝太后召还庐陵王,太后意稍寤,由是遣徐彦伯召庐陵王及其妃、诸子诣行在。九月,立庐陵王为皇太子。

张居正讲评:武后称帝后,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迁徙到房州居住,十五年后中宗被召回东都洛阳。中宗之所以能够在被废黜后再次登基,而使唐朝社稷转危为安,这都是狄仁杰的功劳。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武后的两个侄子武承嗣、武三思在小人的挑拨下认为,武后既然即位为天子,改唐为周,怎么能够立李姓为太子,于是千方百计让武后立他们为太子,武后为此犹豫不决。当时,狄仁杰为宰相,每次觐见时都找机会以天理人情,开导武后,说道:“今日的天下,原本是我太宗文皇帝及大帝高宗的天下。文皇帝创业之初,南征北战,历经了许多艰难困苦。头发没有时间梳理,风为他梳理,脸没有时间洗,雨为他洗,作战冲锋在前,九死一生,才剪除群雄,平定海内,建立了基业,传给子孙。这是上天授予的,怎么是容易得到的呢?大帝高宗,兢兢业业,保守天下,临死之前,将庐陵王及豫王托付给太后。他认为,太后作为他们的母亲,可以托孤,也一定不会有负他的托付。现在,你打算立武姓子弟为太子,这不是打算灭绝唐朝的社稷吗?这可违反了上天眷顾李氏的意思!违反天命是不祥的,就算一时夺取了,恐怕也不能保守。况且武承嗣、武三思是太后的侄子,太后是他们的姑妈;庐陵王、豫王是太后的儿子,太后是他们的母亲。姑侄与母子,哪个更亲呢?妇人出嫁从夫,出嫁以后父母家就是外家,侄子也就是外人,母子相亲相爱乃是天性。太后如果立儿子为太子,则儿子继承天下,将来太后死后,也能与高宗一起供奉在太庙之中,子子孙孙无穷无尽,都会祭奠。如果立侄子为太子,则自古以来,没有听说侄子为皇帝,他的姑妈能够供奉在太庙中的。太后为了长远打算,也不应该不立儿子而立侄子为太子。现在,庐陵王远在房州,如果早一点将他召回来立为太子,则天下人心安定,上合天意,太后的后事也可以有所托付!”太后见狄仁杰言辞恳切有理,心思开始偏向自己的儿子。于是,派遣职方员外郎徐彦伯前往房州,宣召庐陵王回东都。同年九月,立庐陵王为皇太子,中宗的地位才稳定下来。而武承嗣等人,也不敢再有侥幸心理。后来,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中宗即位为皇帝,反周为唐,狄仁杰的功劳当为第一。一般来说,人心容易禁锢、闭塞,如果不加以从容开导,很难让他敞开心扉;如果不以情动人,则很难让他听进去意见。姑侄、母子的说法,最初出于李昭德之口,狄仁杰不过再次申明而已。然而,武后对于李昭德的话充耳不闻,而由狄仁杰说出来,却能打动她,是因为狄仁杰在朝野之间素有威望,并且一心为国家社稷着想,而且武后对他信任有加。因而人臣要进谏,必须要积累威望、诚心,然后抓住机会进谏,切中关键,则没有君主不会被打动的,没有事情办不成!

【原文】 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蕴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2]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3]。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4]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5]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张居正讲评:这一段是记述狄仁杰的事。狄仁杰封梁国公,谥文惠。武后晚年,以梁文惠公狄仁杰素有德望,任命为宰相,对他非常敬重、信任,朝廷诸臣都比不上。每次狄仁杰入宫面见武后时,武后都只称他为“国老”,而不称他的名字,武后对他的敬重到了如此的地步。狄仁杰也知道感恩图报,尽心辅佐,遇到武后行为有所不当的,就当面指出,无所顾忌。武后虽然天性暴虐,但每次都体谅他的忠心,听从他的劝告。武后曾问狄仁杰说:“我要选择一个贤人任用,当今群臣中谁合适啊?”狄仁杰说:“不知陛下打算任命为什么官职?”太后说:“要可以为将帅的。”狄仁杰回答说:“群臣之中,以文章学识,含而不露的抱负而论,凤阁侍郎苏味道、成均祭酒李峤,都是一时之选,没有人能超过他们,用这两个人就可以了。如果要才能卓越,可以担当大事的奇才,目前却不多,只有荆州长史张柬之一人。此人年纪虽然已经不小,但器量、才略都是宰相之才,应当早日起用啊。”武后听完狄仁杰的话,就擢升张柬之为京城洛州的司马,尚未决定重用他。几天以后,武后又问狄仁杰访求贤才的事,狄仁杰回答说:“我前次推荐的张柬之,陛下都还没有重用,何必去找其他人呢?”武后说:“因为你的举荐,张柬之已经升迁为洛州司马。”狄仁杰说:“我举荐张柬之,是因为他可以担任宰相,而不是司马,如果让他担任司马,那不是大材小用吗?”武后见狄仁杰极力举荐,便擢升张柬之为秋官侍郎;不久,又任命为宰相。狄仁杰还举荐了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都是当世贤才,武后一一任用,后来他们都建功立业,成为唐代名臣。武后曾对狄仁杰说:“现在,朝廷内的贤才,都是你举荐的,真是桃李满天下啊!”狄仁杰回答说:“举荐人才,只是为君主分忧,为国家宣扬教化,怎么能够为了施恩于人,图谋私利呢!如果有一丝私心,就算举荐贤才无数,也不算是为了国家公义,我不是这样的人。”自古以来,名臣贤相,都以举荐贤才为自己的职责,然而为公、为私差别却很大,结果也很不一样。武后虽然一向对群臣都心怀猜忌,但对狄仁杰举荐的人,却大胆起用,毫不怀疑,这都是体谅他一心为国的忠心。一旦心里生出施恩于人的意思,就会徇情枉法,像太宗那样英明的君主,也会怀疑魏徵结党营私,又何况是其他君主呢?由此可见,作为宰相,不单以能够举荐贤才为贵,更以大公无私为贵。

【原文】 神龙元年春正月,太后疾甚,麟台监张易之,春官侍郎张昌宗居中用事,张柬之、崔玄与中台右丞[6]敬晖、司刑少卿[7]桓彦范、相王府司马[8]袁恕己谋诛之。柬之谓右羽林卫大将军[9]李多祚曰:“将军今日富贵,谁所致也?”多祚泣曰:“大帝也。”柬之曰:“今大帝之子为二竖所危,将军不思报大帝之德乎!”多祚曰:“苟利国家,惟相公处分。”遂与定谋。柬之又用彦范、晖及右散骑侍郎[10]李湛皆为左右羽林将军,委以禁兵。

张居正讲评:中宗神龙元年正月,武后卧病在床,病情一天一天加重。当时,中宗为皇太子,却不能见到武后,只有武后的两个宠臣张易之、张昌宗,朝夕侍奉在身边,能见到武后。这两人自知罪过深重,人人欲杀之而后快,担心一旦武后死去,会被朝廷诛杀,便阴谋诬陷太子,情势十分危急。宰相张柬之、崔玄与中台右承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等五人一起商议,要诛杀这两个贼人,以安社稷。最后,万事俱备,就差一个掌管御林军的将领作为内应。当时,担任右羽林卫大将军的李多祚,是高宗时期的老臣,张柬之等便打算邀他一起图谋大事,只是不知道他意下如何,便先用一句话去打动他,说道:“将军,今天的富贵,是谁赐予你的?”李多祚不由得回想起高宗来,泪流满面说:“我今天的富贵,都是先帝的恩德啊。”张柬之便说:“现在,皇太子是大帝的儿子,却被张易之兄弟谋害,朝不虑夕,将军既然感念先帝的恩德,为什么不想办法去报答先帝的恩德呢?现在如果能诛杀这两个奸臣贼子,不但可以报答先帝的恩德,将军的富贵也可以长保无虞了。”李多祚非常兴奋,说道:“现在的事,只要有利于国家的,随便你怎么差遣,我都在所不辞。”张柬之见李多祚是忠义之人,于是便与他一起图谋大事。又担心他一个人独木难支,又任命桓彦范、敬晖及右散骑侍郎李湛为左右羽林将军,统领御林军。他们共同举事,诛杀了张易之兄弟,拥戴中宗继承帝位。复兴唐朝社稷,都是这五人的功劳。武后统治天下的二十年间,虽然听从狄仁杰的劝告,立中宗为太子,以安定天下人心,但张易之兄弟等奸邪小人,盘踞宫廷,武氏党羽,密布朝廷,瞬息之间,事情都可能出现变化!张柬之等人同心协力,匡复社稷,使唐代复兴,其功劳之大当世少有。然而,张柬之等人都是狄仁杰举荐的,因而后世论功,不称赞张柬之等人匡复社稷的功勋,而称赞狄仁杰能够举荐贤才。

【原文】 上将立太子,以宋王成器嫡长,而平王隆基有大功,疑不能决。成器辞曰:“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涕泣固请者累日。大臣亦多言平王功大宜立。刘幽求曰:“臣闻除天下之祸者,当享天下之福。平王拯社稷之危,救君亲之难,论功莫大,语德最贤,无可疑者。”上从之,立平王隆基为太子。

张居正讲评:宋王李成器,是睿宗的长子。平王李隆基,即玄宗,是睿宗的第三子。中宗登基以后,皇后韦氏又惑乱朝政,毒杀了中宗,韦氏党羽遍布朝廷,唐朝的社稷再次陷于危险之中。当时,睿宗还是相王,他的儿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一起,起兵诛杀了韦氏,拥立睿宗为帝。睿宗即位后,打算册封太子,他认为宋王李成器是嫡长子,应当立为太子,但平王李隆基有匡复社稷的大功,因此心下权衡不下,不能作出决定。李成器也知道平王有大功于社稷,心中不安,于是便向睿宗极力推辞说:“天下的事,有不能改变的规矩,也有根据形势变通的方法,如果国家无事,当然应立嫡长子,以端正宗嗣;但是,如果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就需要非常有才能的人,出来平定,现在应该以社稷为重,以功勋为先,没必要在乎长幼。如果,平定大难的人不能得到回报,却因长幼有序,而使无功的坐享其成,那就太不合时宜了,这不是让四海臣民失望吗?今天的形势,应该立平王为太子。我宁愿死也不敢位居平王之上。”宋王泪流满面,坚决请辞。当时,朝中大臣们也都说:“平王有匡复社稷的大功,应当立为太子。”中书令刘幽求也上奏说:“我认为君位非常重要,没有功勋的人是不能享受的,一定要能够剪除祸乱,为天命人心所归的,才能享受天下的福气。以前,武后以一女子之身君临天下,国家遭遇不幸,陛下处于危险之中,几乎丧命,幸好平王起兵讨贼,拯济社稷、陛下于危难之中,功劳很大;平日里他又以忠孝闻名天下,在诸王中也最为贤能;平王有如此的功德,又有如此的贤才,正应当立为太子。”睿宗见李成器谦让,群臣又拥戴平王,便听从群臣的建议,立平王为太子。自古以来,立太子都立嫡长子,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但是,如果有非常的功勋,像太宗开创唐朝,玄宗匡复社稷,就另当别论了。高祖不能舍弃李建成而立太宗为太子,因而李建成性命不保,而太宗留下千古的骂名;睿宗能够舍弃李成器而立玄宗为太子,因而李成器得到保全,长享富贵,而玄宗也得以留下兄弟相亲相爱的美名。这两件事虽然相似,但其结果却大不一样了!

注释:

[1] 武承嗣、三思,都是武后的侄子。

[2] 卓荦,是卓越的意思。

[3] 长史、司马,都是刺史的属官。

[4] 秋官,指刑部。

[5] 夏官,指兵部。

[6] 中台右丞,即尚书右丞,尚书省的属官。

[7] 司刑少卿,即大理少卿。

[8] 相王府司马,是相王李旦也就是睿宗府中的属官。

[9] 右羽林卫大将军,是唐代御林军的军官,为正三品高官。

[10] 右散骑侍郎,也是唐代御林军的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