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前,几千年里,由于中国处于农耕社会,“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适宜南北农作物生长的淮河流域,一直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而寿州又因为建在由中原去江南的河运枢纽上,社会经济文化历来发达,教育事业也是蓬勃发展。明代,寿州建有循理书院、淮南书院、淮淝书院(都在寿州城内)、安丰书院(在正阳关镇)、涌泉书院(在八公山麓)。到了清朝,除重点恢复并扩建了循理书院外,又于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5年),在安丰书院旧址上新建了寿阳书院(光绪四年,寿阳书院更名羹梅书院⑴;光绪三十二年,改名叫羹梅学堂)。一个散州,拥有两座以上的书院,在当时还是不多见的。
众多书院,数一数二的要数安丰书院、循理书院。安丰书院建在“淮南第一古镇”正阳关的文庙旧址上,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由寿州知州王蓥兴建。据光绪《寿州志》所载,循理书院始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由寿州学正黄奇士倡议,士绅、官员捐资兴建。原址在州城北面春申坊大寺巷内(今寿县一中校址),书楼5间,左右厢房各3间,东旁静室6间,讲堂5间,大门3间。“师为匾其目曰‘循理’,盖欲使游其中者,日持循于天理之内,而渐臻自然也。”
名校首先要有名师,有了名师才能出高徒。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各家书院曾不惜重金,广揽名师、名士来寿州开班授徒。乾隆年间,知州张佩芳重视教育,亲自为各家书院约请名师,至今还为寿县人津津乐道。
张佩芳(1732—1793),初名汝芳,字荪圃,亦字公路,号卜山。平定城里人。幼年孤贫,由其祖父抚养成人。七岁即手不释卷,能过目成诵。乾隆二十年(1756),中举,次年,中进士。历任安徽歙县、合肥县令,寿州、泗州知州。任歙县令期间,兴学宫,建书院,修邑志,深得百姓拥戴。担任寿州知州时,他听说当地豪强横行霸道,欺压百姓;到任后,他赏罚分明,除恶扬善,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张佩芳不仅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而且知识广泛,学问渊博。从政余暇,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很多珍贵文化遗产:《陆宣公翰苑集注》二十四卷、《平定州志考误》一卷、《翕县志》一卷、《黄山志》一卷、《公余杂谈》三十卷、《社仓考》一卷、《春秋世系》、《榆关考》等。同时,他重修循理书院,发展教育事业,在任期间,分别为安丰书院和循理书院请来了黄仲则、梁巘,播撒文化的种子。
黄仲则(1749—1783),江苏武进人,诗负盛名,一生创作诗词二千首,留传下来只有一千余首。有“东南第一才子”之誉。在《齐民四术》中,清代大学者包世臣称赞说:“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黄景仁)推为第一”。张佩芳到任第二年,就请黄仲则来到寿州,担任安丰书院山长(即院长)。黄仲则在正阳关虽然只呆了不到一年时间,但留下了三、四十首优美诗篇。
梁巘(1726—1784),字闻山,号松斋、断砚主人,安徽亳州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曾官湖北巴东县知县。据《清史稿·梁巘传》记载,梁巘“以工李北海书名于世”,书法造诣很深。与梁同书、梁国治并称“三梁”,与孔继涑并称“南梁北孔”。梁巘著有《评书贴》、《承晋斋积闻录》等。乾隆三十六年,知州张佩芳亲自前往亳州,登门邀请,梁巘颇受感动,来到寿州主持循理书院,长达十年之久。“怀诗寿(州)字定文章”,近现代寿州书家辈出,著名书法家有孙家鼐、柏文蔚、张鹿宾(1870—1938)、张树侯、司徒越+++(生前为安徽省书协名誉主席)等,2013年7月,寿县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 成为安徽省继宿州市埇桥区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县区,这里面,肯定饱含了多年之前梁巘等书法前辈的辛勤耕耘和精心浇灌……
当时光的脚步跨入了戊戌年,寿州掀起了创办新式学堂热潮:
光绪二十四年秋天,孙多森(阜丰面粉厂创始人,孙家鼐的亲侄孙)从上海回到寿州,在南街楼巷兴办了“阜财学堂”,并亲自兼任堂长(即校长),主要课程有英文、国文、数学、历史、地理、体育等。初设4个班,后来报名者踊跃,增加到7个班,每班50个学生,教职员工共计三四百人,成为寿州最大的一所新学堂。学制,4年为初小,6年为高小,毕业后生可以去上海阜丰面粉厂就业。
光绪二十五年春天,孙毓筠(字少侯,孙家鼐的侄孙),在延寿坊僧王祠里创办蒙养学堂。刚开始,开设4个班,属于初小;后来由初小改为高小,学制改成6年。
光绪二十七年,按照朝廷“废科举,兴新学”的要求,改全国书院为新式学堂,省城设大学堂或高等学堂,各府、厅、直隶州设中学堂,各散州、县设小学堂。作为散州,寿州原本只有兴建小学堂的资格。但是,由于州府重视教育,更由于孙家鼐在朝廷所处的特殊地位,寿州父老决定集资创建中学堂,而这一重任,就落在了孙传檙(孙家鼐亲侄子)的肩上。
孙传檙(1852—?),字穉筠,光绪辛卯年(1891年)举人。他的父亲是孙家铎,行二。孙传檙曾任南陵县教谕,后来相继担任署江西临江府知府、安徽铁路公司会办(总经理先后是李经方、周学铭)。1899年,孙传檙被公推为阜丰面粉厂总董。
作为教育世家出生的人,孙传檙对办学兴趣浓厚。接到寿州知州王懋勋邀请,他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创办寿州公学事业中,并将五叔孙家鼐的办学思想融会贯通。在《创建寿州公学记》中,他写道:
维光绪二十有七年,岁在辛丑,天子诏州郡立学。其时拳匪抅乱,乘舆西狩,朝野震动。环球欧美诸国,学校林立,人才勃兴,方以兵力称雄海上。日本一弹丸之地,亦崛起东瀛,步武泰西,凌厉无前,俨为列强之一。独我自秦汉后二千余年,学术颓放。虽有学官之设,释菜之典,而士大夫仅以经义词章帖括相尚,罕能揆文奋武,并为一辙,以经邦本而御侵凌。而乡曲之士,则尤尠见罕闻,群疑众骇,日抱其俗学以赍咨涕洟,惟恐其或失坠落。吁,何其陋也!
愚以为道无新旧,惟时则一地无夷夏,为学则同古之学者,家有墅,党有庠,乡有序,国有学。其平日以孝弟忠信相切劘,而复教之以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术。一旦有事,投袂而起。虽在童子,能为社稷。故其常也,举世蒙其教,而其变也,亦足以备干城。三代以上人才,其见诸载籍者,故若是可班班考也。
自学术不古,后世儒者罕识其义,徒惟剽窃章句之是务,举古者军旅战陈诸学,凡国家所託命者,一委诸卤莽灭裂之武夫。而农工商矿之要,其关系吾民生计者,则更视为田夫牧竖屠沽负贩之所为,而士大夫不复措意。其陵夷以至今日,而卒为列强削弱者,其为患岂无因哉!
然则居今日,而欲图自强,恢远略以与列强相角逐,舍学奚自!此岂乡曲之士惑溺俗学者所希冀其万一哉!
吾邑士人于举世波靡之会,独能破除陈见,旁采中外诸学,上于古会,以为大淮南北倡。淮泗囗从古天下精兵之处,咸、同间,曽、李诸公之歼赭寇,**回捻,而立巨功者。自湘军外,繄惟淮人是赖,然则我淮之重于天下久矣。二三父老,其昭子弟奋其英毅卓荦、强悍有为之气,而复进之以学问,饫以诗书。举凡中外所尚,欧美所专者,一一切究而凌驾之,而非仅以规仿摹拟为事。然后吾学足以自立,则庶乎大有造于中土,而声闻之远,将不徒为一乡一邑光矣。
命下之日,荆州王公懋勳适牧吾邑,首以学事见访,且捐廉为倡。时檙方在籍,因得所藉手。以甲辰三月经始,逾年而工成。凡为楼三十楹,屋百余间。讲堂、病院及诸生憩息游宴之所,庖湢浴溷厕之亵,图史翰墨徽帜衣械之美,天文地质海陆动植之品之富,凡有关于学事者,虽财力告殚,不敢不次第以举。学成,走告邑父母暨邦人士,张饮而落之,颜曰寿州公学。盖谓非一手足之烈,实合众建而成,公学云者,亦以成众志也。
寿州公学在循理书院旧址上重建“楼30楹,屋100余间,诸堂、病院及诸生憩息游宴之所”,公学设有厨房、浴室、厕所,还有图书馆、仪器室、实验室,教学器材完备,成为安徽境内最早的现代中等学校之一。一时间,名扬江淮大地。
孙家鼐不仅鼓励后人们创办各种新式学堂,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困难,而且,还身先士卒,亲自捐资助学。为了创办寿州公学,他一次就捐资1000两白银。尽管他是大学士,俸禄不少,但他清正廉洁,家庭负担和社会开资都挺大,1000两白银相当于20来万人民币,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笔很大的数目啊。
在孙家鼐的号召和孙氏家族的带动下,寿州的近代学堂像雨后春笋般涌现,羹美学堂、芍西学堂、瀹智学堂以及务本小学、民生求是小学、育稚小学、言雅小学等相继成立,遍布城乡。寿州也因此跻身于安徽乃至全国近代教育最发达地区。中国近现代史上,涌现出许多来自寿州的风云人物:
黄吉安(1836—1924),近代川剧史上的剧作大师。名云端,号余僧,安徽寿州(今寿县)人。晚年落籍四川成都。少时聪明过人,中童子试第三名。喜读书,酷爱戏曲。从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到去世,共创作川剧剧本80多部,四川扬琴唱本20余个,世称“黄本”。周恩来总理看完他的剧,说:“应写黄吉安剧。”1960年,《黄吉安剧本选》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孙毓筠(1872—1924),秀才。1912年3月,出任民国安徽首任都督。
柏文蔚(1876—1947),秀才。1912年5月,担任民国安徽第二任都督。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27年1月,他以淮上军为基础,组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并任军长。1928年2月,在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
常恒芳(1882—1950),秀才。国民革命军33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出任第五战区安徽民众动员委员会后勤部长和组织部长。抗战胜利后,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兼任安徽文献委员主任委员。
孙多森(1867—1919),秀才。1913年6月,民国安徽第三任都督(兼任)、上海阜丰面粉厂首任总经理。1913年4月,担任中国银行首任总裁。
孙多钰(1882—1951)。毕业于美康乃尔大学,回国后被朝廷授予工科进士。1923年1月任北京政府交通部次长,翌年辞职。1929年接任阜丰面粉公司董事长,并兼直隶滦洲矿务公司副董事长、启新洋灰公司常务董事。1937年起任开滦矿务局天津局华方经理。
管鹏(1881—1930)。1927年4月,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他出任安徽省政府主席。
方振武(1885—1941)。抗日英雄,爱国将领。1929年,方振武部被调防到南京,改编为第六路军,任总指挥兼津浦铁路南段警备司令。不久,兼任安徽省主席。
王庆云(1879—1936)。秀才。淮上军总司令。民国元年初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淮上军统编为国民军第一军。王庆云被委任为第一军第四师师长。王以不熟悉军事为由,始终没有到职。
张汇滔(1882—1920)。淮上军副司令兼参谋长。1920年1月,遇刺身亡,孙中山先生万分悲痛,亲临吊唁,并题写挽额“国魂不死”,予以褒奖。
袁家声(1878—1960)。淮上军副司令。1912年,孙中山任命袁家声为中国同盟会淮上支部长。1926年,率部参加北伐,担任第三十三军第一师。
张树侯(1866—1935)。秀才。先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燕京大学教授经学与书法。出版《书法真诠》。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曾题诗称赞他:“天际真人张树侯,东西南北也应休。苍茫射虎屠龙手,种菜论书老寿州。”
汪以道(1873—1938)。善书法,与乡人张树侯齐名。1912年,柏文蔚为安徽都督时,他任秘书。讨袁失败后,他离开官场,投身教育,曾讲学于北平、天津、南京等校近20年。淮上名胜茅仙洞的“清天观”三大字,就是他所书。
曹蕴真(1901—1927)。曾在上海大学读书,1922年春经施存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回到家乡组建中共小甸集小组。1923年冬,组建安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并任书记。1924年5月赴广州,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宣传科员,并参加北伐。
孙一中(1904—1932)。原名孙以悰。洪湖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军长、第二军团参谋长等职。
高语罕(1888—1948)。白话文运动骨干,中共第一批党员,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秘书长。参加南昌起义,并起草了著名的《中央委员会宣言》。
金克木(1912—2000)。著名学者、北大资深教授。与季羡林、陈玉龙并称“北大三支笔”,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曾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第三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五届至七届常委、宣传部部长。
孙大光(1917—2005)。1932年参加革命,先后在广州、重庆、贵阳、长春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64年任交通部部长、党组书记;1979年任地质部部长、党组书记。
孙传瑗(1893—1985)。晚清斗士,曾任五省联军孙传芳的秘书,后曾任大学教授、教务长,著有《雁后合钞》五种五卷,《中国上古时代刑罚史》、《今雅》等书。其女儿孙多慈,为著名的画家和艺术教育家。
这些人才的涌现,与寿州教育的发达,与孙家鼐教育思想在家乡的普及,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