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大学堂处境艰难(1 / 1)

近世师表孙家鼐 余音 233 字 5个月前

在历史上,中国比日本更早接触西方文化,利玛窦、南怀仁和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在康乾年间,都做过清朝高官。可是,中国喜欢以天朝上国自居,缺乏忧患意识,对西方文化有门户之见,在接受上往往是浅尝辄止。即使到了清朝后期,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也是在同一个时期发生的,洋务运动比明治维新还要早几年。由于日本痛下决心搞明治维新,把西方文化视为世界先进文化来接受,很快就摆脱愚昧,一跃而成为东方强国;而中国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实用主义的,仅仅是希望在技术层面上接受西方的科技文化,造成了“四肢发达而头脑简单”。有识之士早就洞悉了中日两国在对待外国文化上的本质区别。中国历史上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在担任驻英公使期间,就注意到“日本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并且学习的是西方的立法和财政等“创制”,抓住了“立国之本”,而中国只知购买西洋的坚船利炮,这使他产生了“寝室积薪”之忧。德国首相俾士麦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