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 / 1)

近世师表孙家鼐 余音 1030 字 5个月前

随后,英国人在华开办的《字林西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对中国与日本对待爱国青年的不同做法,发表了意味深长的评论:

在北京,有六个年青的改革家为那位残忍暴虐的老太后(迟几天就是她的生日)所杀害,但他们个个都具有杀身成仁的意义。我们常常对中国表示灰心和绝望,但是任何一个国家能产生像这样一些勇士,是没有理由对他绝望的。“殉道者的血是教会的种子”,同样地,这六个青年的鲜血也将是新中国的种子。

中国野蛮地谋杀了她的第一批爱国青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她与她的邻邦的一个鲜明对比。在日本,这一类青年是深受欢迎的,被给予荣誉的地位的;……在那个岛国中,他们奔放的热情是有出路的,因而可以变成有利于国家的力量。由于这个缘故,近年以来,日本有很多人得以发展他们的才能,成为强健的政治家。

户部左侍郎张荫桓因为保举康有为而被逮捕,面临被处决的危险。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声称1897年张荫桓曾代表中国政府参加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即位60周年庆典,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处决张荫桓将引起严重后果。清政府被迫退让,将张荫桓免于处死,改为流放新疆。

户部郎中兼军机章京陈炽遇此挫折情绪低落,整日借酒浇愁,时而高歌,时而痛哭,患了精神分裂症,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十三日(1900年6月9日),死于北京赣宁会馆,享年46岁。

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被永远监禁,湖南学政徐仁铸(徐致靖的儿子)被革职,永不叙用。

李端棻被革职,流放新疆。

宋伯鲁被革职,永不叙用。不久,朝廷又下令通缉他。宋伯鲁闻讯避祸上海,一度又到日本。因与康梁仍旧保持联系,深受顽固势力的攻击。后来,宋伯鲁回到陕西,陕西布政使樊增祥出于嫉恨,又捏造罪名,专擢呈奏,将宋伯鲁监禁于西安城南皇子坡,时值新任“伊犁将军”长庚道经陕西,约宋伯鲁赴新疆,宋便随长庚道赴新疆为幕僚,一去数年。

六君子牺牲后,要抓张元济的谣传满天飞。张元济却一反常态,天天到总署衙门去上班,而且是早到晚退。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即使自己被抓,也不会在家里让母亲亲眼见到受刺激、伤心。一个半月后,他的处分命令终于下达:“革职,永不叙用。”母亲知道后,宽慰他说:“儿啊,有子万事足,无官一身轻。你这么年轻,又有很好的才学,何愁干不出一番大事业?”为何只受到这么轻的处分?张元济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同年11月,他在南下前夕,去拜别老师廖寿恒时,才在无意中揭开谜底。原来,在朝廷研究给王锡蕃、李岳瑞“革职,永不叙用”时,光绪皇帝特意补充了一句:“张元济也曾上书,妄图国事,应同案办理。”这一动议,明显是掩护张元济免遭更大的迫害。

时隔多年,张元济对康有为的所作所为深为遗憾,甚至认为康、梁好大喜功,不是“任事之人”,其激进行为不但无助于维新,恰恰相反,是干扰、祸及了维新大业。当年,“时诏各省广设学堂,考试并废八股。余劝长素乘此机会出京回籍,韬晦一时,免撄众忌,到粤专办学堂,搜罗才智,讲求种种学术,俟风气大开,新进盈廷,人才蔚起,再图出山,则变法之事不难迎刃而解。而长素不我从也。”⑵康有为“接见人士日以数十,户外屡满。夜则代草奏稿,鼓言路,及能上摺者上言。”(康广仁致友人信)“陈奏不已,益急进,遂有八月六日之变。”⑶

在“戊戌事变”第二天,张之洞就向管学大臣孙家鼐发了一封急电,率先痛斥梁启超。报文指出:

康已得罪。上海官报,万不可令梁启超接办。梁乃康死党,为害尤烈。方今朝野正论赖公主持,天下瞻仰,企祷,企祷。窃思如有品学兼优之人,接办官报固好,否则,不如暂停,从缓再议。⑷

在这份电报中可以看出,张之洞对梁启超的态度,与以前判若两人。此时,清廷并没有点名要抓捕梁启超,而张之洞已提前指出,梁乃康之死党,“为害尤烈”,可见,张之洞的政治嗅觉是何等灵敏,行动是何等利落。

不久,一个德国记者采访李鸿章。在谈及戊戌变法夭折的原因时,李鸿章说:“年轻的官员们是有责任的。年长的和有经验的官员们受到年轻官员们的排挤,那些年轻人缺乏任何国务活动的实践。他们就是这样胡乱料理国家事务,终于弄得寸步难行。通过这场危机,年轻人被除掉了。”

曾积极参与变法的蔡元培痛心疾首:“康党所以失败,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见势绌。”他清醒地意识到:“此后北京政府,无可希望。”于是,他义无反顾地“抛弃京职,而愿委身教育”⑸,走上了教育救国之路。从此,朝廷里少了一位年轻官僚,中国却诞生了一位教育大师!

注释:

⑴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第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0页。

⑵《张元济诗文》,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2页。

⑶张元济:《戊戌奏稿?跋》,《涉园序跋集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28页。

⑷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第九卷),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759页。

⑸蔡元培:《冷眼观变法》,《蔡元培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