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 / 1)

近世师表孙家鼐 余音 1113 字 5个月前

四月二十五日(6月13日),侍读学士徐致靖向光绪皇帝上了《保荐人才折》,保荐康有为、黄遵宪、谭嗣同、张元济和梁启超等五人参与新政。

见到《保荐人才折》,光绪皇帝眼睛一亮。他比谁都清楚,维新需要新人来担纲,而眼下的朝廷重臣,基本都是白发苍苍,老眼昏花,怎么能有所作为?两年前,就有人给他提供了一份部分在位的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年龄统计:大学士张之万86岁,李鸿章74岁,徐桐78岁,额勒和布71岁;尚书李鸿藻、薛允升都是77岁,孙家鼐70岁;侍郎钱应溥73岁,徐树铭74岁,徐用仪71岁,内阁学士陈彝70岁,御史杨颐76岁。另有总督、巡抚七人,将军、提督十三人,年龄均在70岁以上(文廷式:《闻尘偶记》)。其中,两广总督谭钟麟最为典型。他已经76岁,两目皆盲,不能辨字,连走路都要人搀扶着。“粤东环海千里,武备尤重”,到任后,他却“首以裁海军学堂、鱼雷学堂为事”,并“裁轮舟二十八艘,弃置不用。近日叠降诏书,举行新政,及停废八股。该督考书院,故出八股题,学堂至今未立”⑴。让这种人主持军政大事,其后果可想而知。把国是民生托负给他们,岂有不亡国之忧?所以,光绪皇帝接到《保荐人才折》后,决心先斩后奏,当天他就下诏,决定四月二十八日(6月15日)分别召见康有为和张元济。

那天,接到光绪皇帝将要召见自己的圣谕,康有为十分兴奋,又非常慎重。他特意去拜会了郑观应,难得谦虚地请教道:“政治能即变否?”郑观应认为:“事速则不达,恐于大局有损无益,譬如拇指与尾指交,二、三、四指不扶助能举重否?现在看来,变法的时机尚未成熟,至少还要等三年。”可是,康有为希望“快变、早变、大变”,哪有耐心再等三年?四月二十六日(6月13日)晚上,他又到徐致靖家参加了壮行宴,并借着酒兴,唱了京剧名段《单刀赴会》。

四月二十七日(6月14日)下午,康有为提前来到颐和园,住在招待所内。在哪里,他得知了翁同龢被罢官回籍的消息,“心情甚为灰冷。”他知道,这肯定是荣禄、刚毅等顽固派在背后射出的毒箭。所以,次日早晨,他在朝堂里等候觐见时,偶尔遇到前来向皇上谢恩(新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荣禄,脸色自然不是太好看。荣禄主动打破沉闷,问:“以子之盘盘大才,亦将有补救时局之术乎?”康有为果敢地说:“非变法不能救中国。”荣禄点点头,反问道:“我也知道法当变也,但一二百年的成法,一旦能遽变乎?”康有为怒视他一眼,从牙缝子里蹦出了几个字:“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荣禄猛地一愣,显然,作为久经杀场的大将军,眼前这个文弱书生的回答,确实让他“刮目相看”。

荣禄先进去向皇上谢恩,然后又去拜见太后。

在勤政殿东偏室,康有为终于见到了朝思梦想十来年的光绪皇帝,君臣就维新变法问题进行了交谈。康有为很自信地说:“西方各国讲求变革300年而后治;日本明知维新30年而达富强;我中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变法3年即可自立,此后蒸蒸日上,富强可凌驾万国之上。以皇上之圣明,中国要救亡图强,易如反掌。”

康有为又就改变科举、废除八股谈了自己的建议:“今日之患在吾中国民智不开,故人虽多而不可用。而民智不开的原因则在于以八股取士。学八股者,不读秦汉以后的图书,更不考虑世界各国的事情……以致于今天群臣济济却无人胜任变法重任。臣下看来,台湾辽东之割,不割于朝廷,而割于八股;二万万两白银赔款,不赔于朝廷,而赔于八股!”

光绪皇帝深有同感,说:“是啊,西洋人皆学有用的学问,而我们皆学无用之学,所以才有今天。”

“皇上既然知道了八股的害处,为何不将它废除呢?”

“可以。”

“请皇上直接下明诏宣布,不必交部议;如果交给部议,守旧大臣势必跳出来阻止。”

“你这个建议很好,就这么办!”

召见后,康有为只是被光绪皇帝平调到总署,可以“特许专折奏事”。按照惯例,皇上召见的官员,一般都会破格提拔使用。康有为心中虽然很失落,但他还是抖擞精神,没日没夜地投入到变法洪流之中。其弟康广仁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生动地记载了他的忘我情形:

伯兄召见后,上奏及见客益忙。夜又改定《法兰西革命记》、《突厥削弱记》、《波兰分灭记》,因频奉上命索取,故弟须一切照料,昼夜商榷。伯兄草文,皆夜深高卧,诵之于口,而弟笔之于书。其有宜商者,即与弟辨议。即写成折,夕上而朝行!

四月二十九日(6月16日),康有为代宋伯鲁拟上了《请改八股为策论折》;光绪皇帝决心颁布科举新章,立命军机大臣拟旨,废除八股。可是,仍然遭到了军机大臣徐桐的竭力反对。他说:“此乃祖制,不可轻废,请下部议。”光绪皇帝说:“部臣据旧制以议新政,惟有驳之而已。吾意已决,何议为?”刚毅在一旁帮腔说:“此事重大,行之数百年,不可轻易废除。”光绪皇帝气得用手直指刚毅的鼻子,大吼:“你想阻挠我?”刚毅不敢多言,嘀嘀咕咕地说:“此事重大,愿上请懿旨。”五月初二(6月20日),光绪皇帝为稳妥起见,专门就废除八股一事向太后做了请示,慈禧面无表情地说:这事儿,等我考虑几天再说。五月初四,康有为又代徐致靖拟上了一道《请废八股以育人才折》。第二天,太后降下懿旨,同意废除八股。于是,光绪皇帝下达明诏,发布了废八股、改革科举制:“着自下科为始,乡试、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为策论。”消息传出,改革派拍手称快,据梁启超说,当时“海内有志之士,读(废八股)诏书皆酌酒相庆,以为去千年愚民之弊,为维新第一大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