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坚定信念(1 / 1)

白狼山之战,曹军大获全胜,只此一战,就直接击溃了乌桓军队,使其退居城内,不敢轻易出兵迎敌。

后曹操又听巧施计策,终破柳城。

待到张辽率先带兵来到柳城,这才发现白狼山战役过后,速附丸、楼班、乌延等乌桓贵族及很多辽西、北平的地主都直接舍弃了自己的族人,跟着袁尚、袁熙两兄弟往辽东奔逃,一时间城池之内降服于曹军者,不计其数。

张辽将柳城安顿好以后,便立即派人去迎曹公。

曹操率兵一路走来,看到乌桓军俯首称臣的场面,心中顿感愉悦,连日的阴霾也在这一刻,终于一扫而光,重见光明。

张辽见曹公率军来到,立刻迎面而去,屈身行礼,并趁此时把如今的战况对他进行通汇报:“丞相,自蹋顿死后,乌桓军已然是溃不成军,初一交手,直接阵法大乱,如今袭至柳城,大多数乌桓军也都缴械投降,完全没有半点战斗力了。现下丞相所看到的,便是城中的降服之人。”

其实在来之前,曹操就已经知道张辽的战绩了,心中也是感慨颇深。想当初他狠下心来,让张辽领着众将突袭,还把自己的帅旗交到他的手上,多半是因为当时情景之下,自己心里拿不定主意,听了张辽慷慨激昂的陈词,心下一冲动,做出了交旗的举动。事后他自己心里也有些懊悔,很担心当时的战况,唯恐中间哪个环节出现纰漏,饮恨败北。

只是没想到张辽率兵出后,竟然迅速利用己方优势击溃敌军,更斩杀蹋顿于阵中!

此时,曹操仔细端详着面前的张辽,感觉自己得了一块宝。

想到这里,曹操微微勾唇,迈开步子,行至张辽跟前,半蹲下身,将张辽扶起,牵过他的手,带着他往高座上走,并高声夸赞:“此番对战乌桓军队,如果不是文远一直劝诫我,要急急出兵,只怕我军此时还不知停驻在何处呢。此番大捷,实在是仰赖将军你啊!”

张辽刚要出声推辞,曹操又说:“文远不必过谦,此番大战,如若不是你带兵冲破阵型,将蹋顿斩于马下,只怕这场仗也不会赢得那么轻松的,这次的功劳,理该归你,莫要推辞了啊!”

白狼山战役大胜,乌桓军几近凋零,按照眼下这形势,日后再难成气候,曹操及众将士自然很是开怀,庆功宴上,自在地高饮了几杯。

其间有不少将士,言语中都透露出对张辽的敬佩之意。

“这一次文远的功劳不可谓不大啊,据我所知,乌桓军本统领胡汉军民三十余万人,此次大败,投降于我军者,竟达到了二十余万人,除去对战中的伤亡,估计大部分都已经归降于我军之下了,乌桓军估计自此就要消亡了。”

“是啊,这一次如若不是文远出声劝诫我们,还用分阵对峙的法子来应敌,估计此时我军也不会如此安逸了。”

张辽闻及此番言语,赶紧出声解释:“其实一开始曹公本就是有这个意愿的,不过不敢轻易去下这个决定,辽不过是推波助澜罢了,再者说,这场战役,如果不是诸位将士与辽同心应敌,只怕也不会这么轻易地就打胜仗,说到底,这场对战也合该是我们众人一起的功劳,切不可尽归于我一人啊。”

这话一出,在场的众人都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没想到文远竟是如此不居功之人啊!”

“哈哈哈……”

大家谈起当时白狼山对战乌桓军的细节,愈发地觉得张辽能力非凡。

“我等是真没想到文远的谋略与武力,竟是旗鼓相当啊!”

“可不是,当时蹋顿率其部下组建阵型,本以为很是难破,结果没想到被文远派出的一小波军力直接搅乱了,阵型乱了,文远便立即出击,斩杀了蹋顿,直接让乌桓军自生乱意,真是好计谋啊!”

“真所谓擒贼先擒王,文远一出手,直接让他们群龙无首,任由我军大破其军了!”

曹操听到诸将如是言语,对张辽也觉得更加喜爱喜。

“文远不愧是我军一员大将,此次战役,真是多亏了他啊!当然,诸位的功劳也不容小觑的,来,诸位请饮此杯!”曹操举杯提议道。

众人闻言,赶忙高举手中的杯子,应道:“谢丞相。”

见众人言笑晏晏,饮尽杯中酒,张辽心里,也觉得很是欢愉,只是念及一些往事,到底还是感觉心情复杂。

如果他没有算错,如今距离官渡之战,正逢七年之隔,想当初他们在官渡与袁绍对决,当时只以为自己兵马不足,与之较量,必输无疑。

甚至周围原先附属于他们的郡县,在那场战役之前也纷纷反叛,意欲另谋出路。

想来那时的场面和今日对战乌桓军也并无过多的不同,都是与兵马数倍于自己的敌军较量,原以为不会胜过对方,却偏偏恰逢新生,另辟出一条新路来。

当真是让人觉得又惊又喜啊!

袁氏家族经年辗转,到底还是落得如此局面,真是可悲可泣又可叹。

正想着,突然听到一旁的曹操唤了自己一声,再去仔细听时,才发觉他也想起了官渡往事。

“当年与本初在官渡对决,那时的场面,我仍记忆犹新,当时也是文远和诸位将士守护在我身边,同我出生入死,当年之艰难,比之于今时今日,更要甚上几分,说起来,我真的该谢谢诸位将士了。”曹操十分惆怅。

众将士一听,立刻起身还礼。

“主公言重,我等皆是因为主公之威,特来投靠,既已奉您为主公,自当尽心勠力。”

“是啊,如今生逢乱世,多得是不由自己,我等若不是因为主公照料,才能与诸位厮杀疆场,如今还不知身在何处,甚至是生是死也都难以预料,要说感谢,该是我等多谢丞相才是。”

张辽在一旁听着诸位将士的话,一时间也觉得感慨万千。

他生于乱世,从记事开始,都是关乎于战乱的记忆,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几乎是他年少生活最好的形容与概括。

想当初,他决定入世,不过也是为了能寻得一明主,共创大业,以解如今战乱之局,后来经历几主以后,才得遇曹公。

如果说当初他对于曹公的认知,只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汉室贼子,那么时至今日,他早已改变了对他的认知。

曹公之心,盛的是天下众生,曹公之才,图的是百姓之幸,如今的他,越来越觉得,自己终于得遇一明主矣。

此番大败乌桓军,曹操收了乌桓手下的精锐部队,之后欲率其征讨四方,称“天下名骑”,如此一来,边民也可以安居乐业,不再为战乱纠葛。

张辽正思绪神游,蓦地席间有人出声问道:“不知丞相如何看待袁氏兄弟?现下他们正奔往辽东,如果现在不及时出手杀掉他们,只恐日后他们会再生祸乱,毕竟他们可不是甘愿俯首称臣之人呢。”

若说先前众人还只当这兄弟二人兴不起什么风浪,可是自打他们率乌桓军出战以后,就再也不敢轻易估量放走这兄弟二人的后果了。

张辽听到那人的问话,再抬起眼看了一下曹公笑不语的神情,已经猜到他的心思了。

在宴会结束之前,这才听闻曹公吐出来的一语:“众将莫急,袁氏兄弟二人的人头自会有人献上来的。”

众将对此事颇为生疑,几日之后,公孙康把二袁的首级送上之时,众人恍然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