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劝降昌豨(1 / 1)

夏侯渊见张辽已经听不进自己的劝说了,无奈之下,只得暂且听了他的安排,让他孤身潜入虎穴,只是一再告诫他,此行一定要多加小心。

“文远切记,昌豨等人,易反复无常,只怕眼下心思反复更甚,若是真的进了东海郡,一定要多加提防,小心行事才好。”

闻及这话,张辽只是浅笑不语,最多不过是点头应和。眼下他正在为孤身入东海郡做准备:“我已打定心思,诸位尽管放心好了,若是我真的遇上不测,请诸位暂且等候丞相的密信,勿过多忧虑。”

不管身边的这些将士如何劝阻,在张辽的心里都坚决地想要按照计划行事,原因就是他深谙对面人的心思。

他料定,此刻对面的昌豨,只怕心里也是有些万千的盘算,但是这些想法大都出于一个目的,那就是希望着曹公这边能够重新接纳他。

自这几日他登上瞭望台,望到昌豨眼神里透出一心求生的神态开始,他就猜测到,这人如今只能等待他们这边的动作。

若是招降,对面的人大概率就直接应了,可若是自己这边选择硬攻或是坚守,只怕对面也会顽抗到底。

现下虽然他们用东海郡作掩护,可是到底还是陷入两难境地,出手攻之,恐会败北,束手降之,又恐因为自己反叛,遭受怪罪。

不管如何考量,眼下昌豨除了和他们僵持着,也想不出更好的解决之法了。

想到这儿,张辽不由得笑着捋了捋自己的胡须,定下神来,忽然转身问身后的夏侯渊:“妙才以为,辽是直接入东海郡好,还是先派使者前去打探打探情况再说?抑或是,直接冲着对面那人大喊,让他明白我的心声,之后再谈劝降之事啊?”

夏侯渊没想到张辽会突然问自己这个问题,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心中的答案在嘴边徘徊了好久,最终还是没讲出来。

张辽看到他这副样子,不由得咧开嘴大笑了几声:“看来妙才想了第四个选项给我,是想要我留守此地,与诸位共进退吗?哈哈哈……”

言毕,张辽没有再多谈及此事,他知道,如今只怕只有他自己,还在坚持亲身前往招降对面的人。

想到这里,张辽无奈地摇了摇头,小声地呢喃了几句:“罢了罢了……”便抬腿下了高台。

刚一站定,张辽就派出使者,前去给昌豨传话,特地叮嘱他,去了以后,不必多言,只讲:“丞相有命,特派张辽传达,需与东海太守当面一叙。”

待这事落定,张辽便于三公山下,耐心等待回音。

待到使者再回来的时候,果然带回了昌豨的回信,说马上前来相见。

张辽也没有犹豫,径直走到城门口,等待昌豨。

且说昌豨,孤军坚守数月,只是闭门不出,除了想要以此法压制曹军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也想不到更好的应对之策了。

是战是降,至今未有定论,无论何种选择,总担心另有隐患。眼下突然得了消息,说张辽孤身来此,自然一下子提起精神,立即出城应对。

“哎呀,文远别来无恙……”

张辽见昌豨出来,忙不迭地行礼:“昌豨兄,多日不见了。”

“想当初你我二人同在吕将军门下行事,总感觉不过是昨日之事,没承想,待掐指一算,已经过去许多年岁了。”

昌豨闻言,只是点头表示同意,并没有主动谈及别的事情。

两个人寒暄了一会儿,张辽缓缓地把话题正题。

“昌豨兄,辽此次来见你,不仅出于你我二人的兄弟情义,还带来了丞相的意思。”张辽淡淡说道,“丞相英明神武,这些年来征讨四方,战无不胜,你我都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他素来有容人之量,不会过多地计较陈年旧事,都是用德政招降各地诸雄。所以,先投靠丞相的人都能得到大赏!”

话已经说到这儿了,张辽知道对面的人一定明白自己的意思,所以他也不急着逼问什么,只是静心等候,等旁边人的回应。

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终于,张辽听到了昌豨的一声长叹。

“文远的话说到我心里了,的确,丞相的威名和美德,大家都是记在心里的。本来我也打算这些时日就派人去跟丞相说招降之事,只是没想到文远倒比我快了一步。”昌豨低声说,心里总算下定了决心。

说到这里,两人对视一眼,不由得哈哈大笑。

“文远莫急,这事我早就敲定了,正好你来了,我就直接把我的心思跟你明说,日后还望你多跟丞相美言几句,咱们也还是兄弟嘛。”

张辽点头,把这件事应下来了。

昌豨抬头看了看旁边的张辽,左右徘徊了几步,终究还是没能耐住心中的疑惑,开口问了这人一句:“文远,丞相那里,我必定是会归顺的,只是不知这前事……丞相可还会计较否?”

张辽知道,昌豨之所以一直犹豫不决,问题的核心就是这件事情。昌豨原想趁曹公没有心思应对自己时起兵反叛,若曹公败了,他正好趁势追击。可是哪里想到,官渡之战的最后竟是曹公大胜而归,自己处境变得不上不下,若今日投降,不免担心曹公会秋后算账。

想到这里,张辽出言安抚:“昌豨兄尽管放心,丞相不会多加计较的,这件事有我去替兄言说。”

这件事说定以后,昌豨也就没有再犹豫,直接听从了张辽的建议,随他一起下山,布置投降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