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个学历、职业、长相各方面都不错的女人。不过,她可能会很无奈地告诉你,谈了无数次恋爱,却没有一个中标,与她顺利走进婚姻殿堂。
“我已经把男人看透了!”这是她的惯用词汇。她是个爱得很深,很投入的女人。“但是,所有的男人都在最初被我吸引,我们爱得轰轰烈烈。可是,当我提出结婚的时候,他们却一个都不肯娶我。”
在恨嫁女的心理背面,到底藏着怎样一张心理地图呢?
情感故事
子鱼并不是一个长得丑的女人,乍一看,还有几丝女性特别的妩媚。如今她30岁,仍然单身。她有一份稳定的职业,自己的房子,唯独还缺少一个男人。在告别最后一任男友阿迪后,她进入了情感抑郁期。
她在旅途中邂逅做户外运动生意的阿迪,彼此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都喜欢户外运动,爱好西班牙风格的音乐和欧洲风情的电影。
子鱼原先认为,兴趣相投是两人最终走到一起的保证。而她谈男朋友自然是为了结婚。回想过去,交了4、5任男朋友,感情本来都不错,每次都是交往了5、6个月后,她觉得对方大致的情况自己都能够接受了,就有了结婚的念头。可是,当她提出时,对方却不是拒绝,就是疏远。这一次,她怎么也不想让阿迪逃出自己的手掌心了。
为了阿迪,她戒烟戒酒,洗心革面;同时,她也开始细心地研究户外运动的发展情况,助他一臂之力。甚至连服饰,都由过去她喜欢的艺术味十足的服饰,变成了阿迪喜欢的简洁明快的运动式。跟阿迪在一起,她很享受那种阳光运动的生活,也经常计划两个人每年一次国外出游的“宏伟蓝图”。她觉得自己太需要一个男人在身旁了,看到阿迪时,她感到内心的什么洞穴被充满了,有了活力,她觉得自己不能忍受没有对方的生活。
阿迪到现在都没有房子,说是喜欢自由自在的租房生活。子鱼私底下用自己攒的钱在一个中产社区买了一套120平米的房子。这件事阿迪也知道一二,因为她打电话向他咨询过房子哪个地段的更好,怎么买,子鱼以为这是自己想成家的一种暗示。
在两人相处了8个月之际,子鱼邀请阿迪去看自己正在装修的新家,她望着阿迪的眼睛,意味深长地说:“你看房子这么大,我一个人住多么冷清。不如我们结婚吧!”她想要马上冲出这种单身生活了,不能没有他!
阿迪听后,脸色有点不对。他想了想,说:“鱼儿,我觉得你非常好,但我目前并没有结婚的打算啊!” 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子鱼的心,她感觉到一种被再次拒绝的疼痛,觉得什么东西碎裂了,无法被弥补。之后两人关系也就平平淡淡,逐渐疏远,直到无疾而终。
子鱼的结婚计划一次次泡汤,她几乎觉得自己可能要独身一辈子了!
心理观察 结婚是她用来逃避孤独的手段
子鱼从小就是个敏感的孩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病逝了,她跟母亲一起长大。母亲一直没有再婚,她跟母亲的关系一直不错,但这个没有男人的家庭,或多或少有一些残缺。
深夜,子鱼常听到母亲发出一声声叹息,她也常看到母亲一个人抱着父亲的遗像发呆。平时,母亲也会若有所失地告诉子鱼:“要是家里有个男人,总不至于这么冷清……”“以后,你要早点把自己嫁出去,有个男人的家才算是家,女人才会有依靠,知道吗?”
14岁,她就开始了恋爱,16岁,已经有了第一次性经历。第一个让她有结婚冲动的男孩子,比她小两岁。他会做一手好饭,有时候还给子鱼洗衣服,他性格温顺,给她很温暖的感觉。但是,当她提出结婚要求时,他却退缩了。
后来有一个男朋友,也是交往了6个月不到,她就提出了结婚的要求。他却冷冷地说:“我们交往才不到一年,不如再谈谈看?”她的求婚被第二、第三个男人拒绝后心灰意冷,而自己也逐渐退缩到自己的世界,对嫁人这件事更是怀着深深的恐惧感。
心理解码:
缺少父爱,自信不足
心理学认为,女孩2岁左右开始从与母亲的一体关系中分裂开来,把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与父亲的关系上。到了3岁左右,女孩的认知能力和独立性都有较大提高,达到一个转折点,意识里开始清晰地发现了父亲。
这时,女孩变得会撒娇,更愿意与父亲接近,让父亲抱。父亲对女孩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父亲给女儿更多新奇、刺激和超出常规的东西,带给女儿更多的**。女儿更愿意与父亲一起玩乐,追求新奇的探索。父亲的身体魅力,让女儿兴奋。
父亲的存在对女儿来说,是一种提供成长安全感的天然心理背景。女儿不但从父女关系中得到了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同和自信,而且还学习到与异性的相处模式。父亲带着女儿一起玩乐和游戏,更给女儿开辟了一个探索现实世界的窗口。所以,女性成长中来自父亲一方的支持,将带给她自我认同的稳定感,以及情绪处理和理性思维能力,同时,父亲为女儿提供了与异性相处可以效仿的经验,让她对自己跟异性的关系充满信心。
从子鱼的童年成长经历可以看出,她缺少来自父亲一方的关爱。子鱼因为缺少来自父亲对自己的肯定和支持,所以,她对自己的性别角色不够自信,同时对自己与异性关系的成败也缺乏必要的预期和信心。这就是她后来总是把男人不娶自己当作男人不爱自己的基本根源。
单亲家庭,压力转嫁
子鱼的妈妈后来没有再婚,她在抚养子鱼的过程中,体会到既当爹又当娘的双重艰辛,从而会无意识地把缺乏男人支持的心态传达给子鱼,让子鱼感觉到她内心的焦虑。
她在抚养子鱼的过程中,更把压力转嫁给子鱼,希望她跟男人建立一种依附关系,从男人那儿获得安全感和认同感。
但是,她并没有教给女儿应该如何建立良好的两性关系。因为,良好的两性关系应该是施与受的平衡,而一味偏向于要,这种单向模式会很快让对方感觉到自己被掏空,从而把男人吓跑。
她要的只是结婚,却不明白责任
子鱼如此迫切,每次恋爱不到一年就要提出嫁给对方,她是真的爱这个男人吗?她究竟要的是什么?
实际上,她要的只是结婚背后带来的一个完整的家的感觉。因为从小她就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她太需要一个男人给她一个家,这个男人能够无条件地宠爱她,让她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提出结婚要求,本身是她这种心理冲突的反映。
而每次,她都要得太迫切,这恰恰表现出她内心的焦虑。她想通过恋爱和结婚的方式来解决自己内心长期暗藏的问题——她不能再忍受没有男人的生活,忍受同母亲相依为命的模式,她认为男人能够帮她解决这些心理困惑。
当她迫切地向男人提出结婚时,男人自然会感觉到莫名的压力。他们想娶一个女人,也是因为她能好好地爱自己,而不单是给对方一个婚姻安全的保障。很多时候,爱不是说,而是行动。男人会更加注重通过女人到底有多爱自己,来决定与她婚否。正因为子鱼过分渴求来自男人的理解、包容和肯定,所以才会给对方带来极大的压力。
他声音:男人对结婚更加敏感
如果一个女人总是过分迫切地提出结婚,那么,男人会认为自己被对方操控了。男人更希望求婚由自己来提出,而不是由对方。女人在结婚这件事上,使用暗示的效果要远远大于明示。比如,她可以试探男人:“我想要一颗钻戒,你能帮我选选吗?”或者,女人也可以拿来一些婚姻类杂志,在男人面前展示。
但是,最后的决策权要交给男人,把一锤定音的权力放在男人手里。毕竟,在男人这边,他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女人的需要,如果一个女人过分独立,连结婚这件事情的决策权都要牢牢地捏在手里的话,那么,男人会认为,自己没有决策感,所以,会保持沉默,无法接受。
其实,在结婚这件事上,男人同女人一样敏感。男人心里最清楚,自己要娶什么样的女人,他希望细细观察这个女人,衡量一下自己对她的爱是否达到了结婚的程度。
男人和女人对婚姻的预期是不一样的。女人倾向更情绪化一些,依赖感更重一些;而男人则认为,结婚就意味着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男人心中,爱和结婚是可以分开的,爱一个女人,却不一定要为她承担责任和后果;而与一个女人结婚,则是十分郑重,除了爱之外,还有更多需要考虑的事情。所以,男人需要更长的时间周期,来考虑婚姻这个头疼的问题。
子鱼因为长期跟母亲一起生活,对男人的思维方式缺乏了解和把握。她不能理解男人考虑结婚所需要的内心掂量,而是以为:对方一旦回绝我,或保持沉默,那就是不爱我。其实,这些很可能都是她的自我错觉。
爱商储备站:
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
1. 你要的只是结婚的形式,却并不了解它的实质。婚姻的实质,是一种有施有受的充满爱的人际关系,如果决定结婚,那么你一定要准备着有所给予和承担。如果不是,那就不要急于考虑结婚。
2. 你的结婚狂热行为,表明你对婚姻的看法过于自我,你的内心,还没有属于自己的家。寻求心理咨询,给自己的内心建立一个家,把安全感放在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某个男人身上。学习多爱惜自己,给自己制造一份充实而健康的生活。
3. 把自己缺失的东西找回来,从内心成长起自爱。你的内心受伤了,因为你早年缺乏来自父亲的支持、认可和关爱,勇敢承认,然后自己给自己充分的认可。你可以找一些男性的长者聊天,同他们探讨人生的事情,了解爱的真谛。
4. 跟男**往时,要懂得适当的暗示。暗示比明示效果更佳,在于暗示给双方留下了回旋的余地,但暗示前也要充分考虑对方同意的可能性,不要把希望太多寄托到对方身上。有时候,做比说更有效果。
5. 不慌不忙地等待,不去刻意地预知结果。男女之间,是一种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过程,刻意地期待结果反而破坏了这个自然进程。学会去做自己的事情,学习等待与延迟满足自己的能力,经营好自己的生活。不勉强对方,也是不勉强自己,有可能你得到的是一个意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