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张爱玲的书迷,其实来自于大学期间在书摊买的几本爱玲的旧书。迷上她,有可能是因为那淡淡的鸦片香或者樟脑香。后来,先生又买了一套张爱玲,供我细细品读。
她是一个文学天才,专会鼓弄一些**气回肠,香烟无边又暮霭沉沉的小故事。来败坏人心,还是腐蚀青春?来夺得花魁,还是来钳断你的理想梦幻?
好的东西都是复杂的,可感又神秘的,一碟小菜,你怎么咀嚼,都难以参透它的况味;一段古琴,你只有身临其境,才懂得此中人的情痴与荒唐,真正像红楼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张爱玲其实是现实主义的,她是通过虚构来直接抨击现实,主要是人心的现实。她惯会东西方混搭,曹雪芹搭配弗洛伊德,京戏配合歌舞剧,脸谱搭配小丑,她懂任何一种让人醉生梦死,死去活来的方式,犹如茉莉香片,或者第一炉香一般,烧上你的眉间,试探你的底线。
她笔下的情感,不管是白流苏与范柳原,还是娇蕊与振保,或者葛薇龙与乔奇乔,都不是圆满的,都是破碎而带点邪乎,真实自私又有那么一点感觉,不知道是相互拯救还是相互毁灭,总之一直在两端之间拉扯,让你在碎裂中看得到人性所有的部分,让你既不歌颂,也难以低看。
这是一个凛冽的女子,看得太透,一个苍凉的手印。什么宴飨吃到最后,总会缺少刺激;什么情,到了庸常总也不堪。大家都是在忍耐着,在分合之间徘徊着,争吵和斗争自不必说,最爱之人也可成为最伤之人,参见《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如何去伤害自己的一双儿女。
性恶论被爱玲的小说贯穿,无所谓大善,大奸大恶,有的都是人性深处的那些小烦恼。犹如雨后你一定会去踏青,看到优美的男人或女人,一定会浮想联翩。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背后却也透着一种尴尬与身不由己。
打碎来看,爱玲写的除了情事,还有人性。她就是一个禅者,只是观察,并不下判断,她太知道一切都会如此纷繁曲折,缠绕不休,只有静观书写而已。是段情,你撞上了,确实扯也扯不断。那遇到爱的人,一定会“如一朵花,低到尘埃里去”的心跳,宛如在昨天,脸红上演。
爱玲犹如魔咒,我也是被降伏的人。后来看她的传记片《她从海上来》,算是诚实地记录了她的一生。很喜欢赵文瑄扮演的胡兰成,男子的伟岸与无奈,得志与落魄,风流与逃跑,全都显现。刘若英扮的张爱玲,世故有余,灵气稍嫌不足。是个命硬而坚强的女子,一直写作,并且渴爱,但也留不住男人的离开。最后只身去了美国,遇上第二段恋情,仍是苍凉收场,最后孤独地终老。
看到爱玲晚年在美国的各个公寓搬来搬去,是个疲惫而丧失安全感的老人,无人知晓,只有一些中国朋友会来帮助和接济。会有很多信件从大陆寄来,有时都来不及查看。她日渐苍老,写作也没有多少继续。每天只是昏昏沉沉,一个人在房间里辗转度日,犹如少年时,父亲关她的那个房间。
人始终走不出那个童年的房间,而一所房子有时就是母亲子宫般的东西,庇护着你的平安。爱玲和逃难中的胡兰成决绝分手离婚后,打掉了和他在一起的孩子,所以也就没有后代。后来的赖雅是个老人,体弱多病,两人在美国的作家营认识,有短暂的温暖恋情,但最后还要靠爱玲写作接济。
临死前,爱玲仿佛听到父母在耳边呼唤,非常遥远,似有若无。那对给她一生带来坎坷情运的始作俑者,也就是她的父母,为了自己的需要而离异。孩子跟着后妈吃过不少苦头,导致爱玲后来和父亲几乎断绝父女关系。只能和姑姑一起居住。这大概是导致她那种疏离而空漠性格的原因。
奥修说,生命从一出生,就是走向死亡。死亡一直在你的里面存在。直到它最后的到来。“如果死亡就是命运,那么整个生命都变成为它的一种准备或一种训练。它是你内在的核心,它跟着你一起生长,然后有一天它走到了顶点,有一天它达到了花开。此时你就消失而退回到源头。”
在常德公寓前面,它真的犹如上海任何一个公寓一般普通。我们停留了一阵子就离开了,我无话可说,只是想借此怀念一位女子以及她生命曾经的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