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处在一个社会中,作为一个社会人物,你是不能不去关爱别人的。要记住,你是集体中的一分子,你是家庭、学校、公司中的一员,你是构成它们的一部分。
一滴水要想不干涸的唯一办法就是融入大海,一个职业人士要想在职场求得立足之地的唯一选择就是融入团队和组织。当今职场,除了个别岗位,一般而言,靠个人单打独斗已经很难赢得决胜权。个人力量毕竟有限,团队和组织才具有巨大的无故力量。
所谓团队,是指一群互助互利、团结一致为共同目标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群体。团队不仅强调个人业务成果,更强调整体业绩。团队是在集体讨论研究和决策以及信息共享和标准强化的基础上,强调通过队员奋斗得到胜利果实,这些果实超过个人业绩的总和。
组织中的每个成员,若想把工作做好,获得成功,首先就要想方设法尽快融入自己的团队,了解并熟悉团队的文化和规章制度,接受并认同团队的价值观念。
团队的核心是共同奉献。这种共同奉献需要一个每个队员能够为之信服的目标,一个切实可行而又具有挑战意义的目标,能激发团队的工作动力和奉献精神,为企业、为单位注入生命活力。
以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方式可以提高成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团队力量的发挥是组织赢得竞争的必要条件。团队精神可以使组织保持活力,焕发青春,积极进取。
所谓团队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的形成要求团队成员必要时牺牲自我,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团队精神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管理可以通过合适的组织形态将每个人安排至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从而形成集体合力。
团队精神被认为是职场中最受欢迎的精神,几乎每个用人单位在招聘新员工时,都把是否具有团队精神作为引进人才的一项标准。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人,能够同他人密切合作,表明他对自己所在的团队负责。这种负责,实际也是对自己的负责。其实,团队精神就是顾全大局的意识,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人懂得“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的道理,总是力求服从全局,凡事从大局着想,不会单单考虑个体的利益。
团队精神的力量无敌。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如《孟子》所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团队精神锋锐而强大,如《周易》所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香如兰。”
团队精神流溢着高瞻远瞩的智慧。具有团队精神,才能使弱者有可能成为强者,才能使强者立于不败之地。
蒙古人之所以能够以其10万人的绝对少数称雄世界,征服了广大的欧亚大陆,征服了众多的民族和国家,是和发扬团队精神、共同作战分不开的。
成吉思汗的母亲曾经用实例讲一个简单的道理,她让成吉思汗折断一根木棍,成吉思汗一下就折断了。她接着又让成吉思汗把几根木棍捆在一起,让他折,成吉思汗折不断。母亲告诉成吉思汗及其兄弟,你们几个兄弟就像这些木棍,一根很容易被折断,而一捆是折不断的,你们要团结才更有力量。
成吉思汗牢记母亲的教诲,并把这个故事又讲给子孙们。他曾经组建了若干个精英团队,作为他征服世界的雄师劲旅。如四杰、四狗、四子等组成的部队和近卫军等。
当时一些比蒙古国大得多的国家和民族,都被蒙古人所击败。如中原的宋朝、东北部的金国、中亚的西辽、伏尔加河流域的俄罗斯,都被蒙古人所征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和民族缺乏团队精神,犹如一盘散沙,分崩离析;而蒙古人则精诚团结、万众一心,所以才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
可见,团队协作、团队精神的力量,可以使弱者变强,小者变大,能够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
除了令人十分尊敬的蒙古雄狮之外,自然界的强者——狼,同样具有首屈一指的团队精神。这使狼群成为自然界享有最高成功率和恶劣环境下仍具强大竞争、生存力的顶层猎者。独狼或许难以对抗比自己大得多的狮子和老虎,但是狼群却所向披靡,能跻身于自然界的强者之林。面对强大得动物,群狼可以团结协作一个星期甚至更久,直至最终战胜对手。无论谁看到这个过程,都会对它们产生由衷的敬意。
在广阔的草原上,一场大雪下过之后,大地一片白茫茫。许多动物都早已进入了冬眠。可是,狼却必须寻找食物。狼群很少贮存食物,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食物是非常困难的。
狼群在围猎时,靠的是典型的团队力量,它们有严格的战术和作战纪律。每头狼都有自己的任务,任何狼都不能擅离职守。有些狼要做先锋,去骚扰猎物;跑得快的狼去围追或者到前面堵截;强壮的狼去猎杀强壮的猎物;弱小的狼去猎杀相对弱小的猎物。一切分配得井然有序,十分合理。
与狼相似的是,在非洲丛林中,有一种食肉动物——鬣狗,也是成群活动,它们很少自己猎食,而是等丛林之王——狮子把猎物杀死以后,从它嘴里抢食!
虽然单个的鬣狗对于强大的狮子来说根本不值一提,可是成群的鬣狗团结起来却让狮子这个丛林之王望而却步。
这就是团队精神的力量。狗有“狗道”,狼有“狼道”,它们在军事上有极大的借鉴价值。著名的纳粹德国海军将领邓尼茨是一个深谙“狼道”的人。他率领海军潜艇部队采用“狼群”战术,击沉了一艘又一艘比自己大得多的同盟国舰船。这种战术在一战时就开始采用,二战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战果”突出,邓尼茨因此被称为“海底魔鬼”。
企业不是个体户,它是一个经济组织,是由若干个人组成的。精明的企业家都懂得:要想成就一件事,光靠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如果发动大家去做,就能取得较大的成功。
因此,一个商人和企业家在发展壮大自己事业的过程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要具备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企业家的灵魂。
1893年,李光前出生在福建省南安县梅山芙蓉乡,原名李玉昆。小时候,他的家境十分贫寒,但父亲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虽然手头拮据,自己节衣缩食,也要供孩子读书。
受了教育的李光前,很小就明白“团结力量大”的道理。他常常把团队力量比喻为“滴水石穿”,只要大家携起手来,向着同一目标前进,就能排除艰难险阻,成就一番大事业。
于是,团队的理念,就这样深深地扎根在了李光前的心中。
1903年秋天,年仅10岁的李光前随父亲自福建出洋,去新加坡谋求生计。开船不久,气温剧降。当时船上多是福建人,来自穷乡僻壤,所以衣衫单薄,冻得直打哆嗦。
当时船上还有一个人,就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陈嘉庚,他看到大家被冻成那样,就吩咐仓库保管员:“你通知全船的人,凡是姓陈的,每人发一条毛毯。”
船上旅客不管张三李四纷纷报名说姓陈,先拿一条毛毯御寒再说。不久,陈嘉庚到各船舱巡视。
可是当陈嘉庚走到船舱的一个角落时,看到一个孩子在那里打哆嗦,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没去领毛毯。这个孩子说,我不姓陈,况且毛毯数量不多,还是让给妇孺老人吧。
这个孩子就是李光前,他的优秀品质感动了陈嘉庚。陈嘉庚便把自己的毛毯赠给了这个孩子。
来到新加坡的李光前,开始进入当地英印学堂就读。他铭记父亲的教导,在接受英文教育的同时,还坚持去学堂学习中文。
1909年,李光前由于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得到当地中华总商会主席吴寿珍资助回国,继续在暨南学堂学习。两年后,他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预科),之后转到唐山路矿专门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局的动**中断了李光前的学业,他只好回到新加坡,不久又考上当地政府办的测量专科学校,同时攻读美国一所大学的函授工程课。三年后,因生活所迫,才不得不再次中断学业,以谋生计。
李光前精通中文、英文,经友人介绍,他来到爱国华侨庄希泉创办的中华国货公司担任英文文书及涉外工作,由此开始进入商界。
当时民国初立,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分别出版了新型的“共和版”课本和“中华版”教科书。东南亚各地有许多华侨学校,采用的仍是清末的旧课本。
李光前目光敏锐,感到机会难得,于是,立即组成一个商业合作团队,与国内出版社联系,买入大批新教科书转售给各侨校,为公司赢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从此,他的团队精神开始声名远播。
1916年的一天,天正下着雨,李光前下班,在街边大排档吃饭。这时,陈嘉庚也冒着雨来买食物。当陈嘉庚买完食物包好后,雨越下越大。
陈嘉庚的汽车停在附近,他没带雨具,无法去驾车,正在着急,李光前认得陈嘉庚,忙递去一把雨伞,陈嘉庚性子比较急,拿了雨伞头也不回说:“明天到我的橡胶公司去取回吧。”
第二天傍晚,李光前下班后,前来陈嘉庚办公室取回雨伞。陈嘉庚忙招呼他坐下,并感谢他借伞之情。
两人在办公室内边喝茶边聊天,李光前才谈起他当年由厦门来新加坡的轮船上,陈嘉庚赠毛毯帮他御寒之事,至今感激不尽。陈嘉庚这才想起来,不禁大笑。
闲谈中,陈嘉庚了解到李光前熟悉中英文,而自己的公司正处于发展阶段,他开始请李光前到自己的橡胶公司工作。
而这一次商业“跳槽”,成为了李光前商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他的团队精神开始助他在商界崭露头角。
李光前在公司很懂得与同事配合,再加上自己勤奋好学,很快就掌握了橡胶生意的技能。不久,他就荣升为谦益公司橡胶贸易部经理,很得陈嘉庚器重。
此后十一年间,李光前更是注重团队的建设与培养,为日后雄霸橡胶市场,做着充分的准备。
1927年,一个英国商人准备回国,想把麻坡的1000英亩胶园以10万元价格出售。这在当时已是很低的价格。
李光前想买下来,却有自己的顾虑,因为胶园价格之所以这么低,是因为园内经常有猛虎伤人。现在买下来,如果工人不敢去割胶,胶园再便宜,也会荒芜。
而公司的团队成员力劝李光前,此时,政府有意在这附近开公路,发展麻坡的事业,公路一开,车来人往,老虎自然绝迹,到时胶园价格将会倍增。
为此,还开了个会,李光前的资本不多,大家筹钱把胶园买了下来,取名为“芙蓉园”,以纪念李光前的出生地福建省南安县芙蓉乡。
这一举动令李光前感动不已,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其经营好,带领大家取得更大的发展。
不久,政府在此胶园附近修建公路,胶园价格暴涨了2~3倍。1928年,李光前把这片胶园以大约40万元的高价售出。在短短一年内,李光前就净赚了30万元左右。
年底,大家拿着沉甸甸的分红,胜利的喜悦溢于言表。是啊!这是大伙团结奋斗的结果,谁能不开心,谁能不激动?李光前为自己鼓劲:往后,更要靠团队的凝聚力,让橡胶事业发展壮大!
来年,李光前终于在麻坡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企业——南益橡胶公司,他的胆魄和团队意识,连陈嘉庚都点头称赞。
公司开业的第三年,正逢世界经济大萧条,生意很艰难。在资本薄弱、惨淡经营的情况下,李光前凭着团队的精诚合作,才勉强支撑,始终没有在同行的激烈竞争中被挤垮。
1931年,经济危机即将过去,李光前看准各国经济开始复苏的机会,扩大资金,将公司改为南益橡胶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
原班人马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动。他们一面出谋划策建议李光前扩大经营渠道,发展对外贸易;一面又不失时机地加强企业内部运转,开展多种经营,除经营橡胶制造、种植、运送胶片和胶液外,还进行黄梨的种植与生产。
几年后,李光前的企业扩展到泰国和印尼。到20世纪30年代末,他已成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家喻户晓的橡胶与黄梨大王。
对于如此成就,李光前常常对别人说:“其实,我个人的能力很有限,只是依靠身后的强大团队,才能取得今天的长足发展。要感谢的话,我更要感谢我的团队,没有他们,我无法成为橡胶大王,或是黄梨大王。”
随后,李光前投资与人合办华商银行。1933年,华商银行又与华侨银行、汇丰银行合并,以华侨银行命名。
合并后的华侨银行是新加坡四家华资创办的银行中最大的一家。李光前任该银行董事会副主席,后又接任主席。
华侨银行成为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也成为李氏集团最重要的企业。新加坡华侨银行更是国内银行业的龙头,在新加坡设有25家分行,在马来西亚设有30家分行,在全世界共有60家分行。
李光前已一跃成为海内外著名的华人实业家和金融家,而他所一手打造的李氏团队,更是遍布全球各地。
有人评说,能像李光前那样把团队精神发挥到这种地步的,整个商界有史以来,是不多见的,而能像他那样把团队培养成开疆拓土的虎狼之师,更加不是件易事。
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断,十根筷子抱成团。其中最浅显的道理就是团队的力量是1加1大于2的!
在今天竞争激烈的商场中,个人的力量实在有限,靠单打独斗取胜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就要与他人携手共进,靠团队的力量才能完成大业!
团队精神不仅是一个组织的灵魂,更是一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无论这个组织是公司还是国家。
1+1>2是一个重要的团队合作理念。古人就已经懂得这个道理。
战国时,秦王问一个大臣:“秦国人比齐国人怎么样?”大臣说:“一个人和一个人比,秦国人不如齐国人;一国人比一国人,齐国人不如秦国人。”最后,秦国战胜了比自己强大的齐国,靠的就是团队团结的力量。
20世纪60~7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迅速崛起,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居世界前列,产品在欧美市场攻城拔寨、势不可挡。到了80年代,竟然出现了日本购买美国之说。二战以后,世界暴发户美国可谓财大气粗,为什么在日本产品进攻面前节节败阵呢?美国的专家认真研究后,得出结论:假如日本最优秀的员工与欧美最优秀的员工作一对一的对抗,日本员工多半不能取胜;但如果以班组和部门为单位比赛,日本人就会占上风。因为日本的员工对企业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业务上,而欧美的员工很难做到。欧美盛行个人主义、个人奋斗,不能形成1+12的团队竞争力,而日本人则强调团队的力量,强调团队精神。同事之间精诚合作,共同维护团体利益;当企业遇到困难,大家齐心协力,同舟共济。
日本公司的成功之法,使欧美企业家悟到: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光提高员工的个人能力而没有有效的团队合作、生生不息的团队精神,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已经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了。团队精神才是一个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进入21世纪,团队精神更加重要,世界上的很多企业都在努力培养企业的团队精神,建立起各种类型的团队,把越来越多的工作交给团队来完成。
固然,企业家要有团队精神、团队意识,普通员工也需要它们。要想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仅仅靠卓越的个人能力是远远不够的。现代企事业单位在强调个人素质的同时,更多时候强调的是团队精神。要想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一帆风顺,同样也要培养好自己与同事、下属、上司之间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融入到组织和团队之中。现代企业讲究分工合作,许多工作都需要众人良好协作才能完成。一名再有能力的员工如果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是很难完成重要工作的。充其量只能做个罗宾汉式的“独行侠”。
因此,作为一名职业人士,应注重自己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下述方法,或许对你会有所帮助。
一是树立与组织共赢的理念。把个人的成功建立在组织成功的基础上。许多人都明白这样的道理,个人的成功不算是成功,团队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如果你所在的组织是成功的,那么则意味着你也是成功的,起码你是成功组织的一员;如果你所在的组织是失败的,那么你也难逃失败的命运,起码组织的失败不会给你带来成功。
因此,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有与组织共赢的思想和观念,要与组织合作共进,共同发展。成功有赖于组织的帮助;反过来,帮助组织发展,实际就是促使个人梦想实现的桥梁。你帮助组织走向成功,组织也会给你创造成功的机遇。组织的发展就是你的发展,你的发展源于组织的力量。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二是积极与同事沟通。在工作之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都有自己处理事情的方法。但是人与人有别,方法与方法也各有不同。在我们合作完成某件事情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差异:也许你希望用自己的方法,而你的同事想要用他自己的方法。因此,我们在合作中要不断地沟通,沟通了才能互通有无,才能做出比较,找出最佳途径,以实现更好的合作。
三是与同事平等友善。即使你各方面都很优秀,即使你认为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做好目前的工作,也不要显得太张狂。要知道还有以后,以后你并不一定能独自完成一切,还是给自己留条后路吧,不定什么时候能够用上。
四是凡事乐观对待。团队和组织不是世外桃源,很可能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即使是遇上了十分麻烦、非常不满的事,也要乐观对待。
五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团队合作会产生1+12的结果,甚至会更大些。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不要安于现状,试着发掘自己的潜力。一个有不凡表现的人,除了能保持与他人合作以外,还需要所有人乐意与你合作——因为你拥有更强的能力。
六是虚心接受批评。请把你的同事和伙伴当成你的朋友,坦然接受他们的批评。一个对批评拒不接受还强词夺理的人,每个人都不愿接近他。
只有完全融入这个世界,你才能获得相应的成功、荣誉和信息。集体能让你心生温暖,而不至于有孤独感,能让你更有信心去完成你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