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导师”李开复的沟通艺术(1 / 1)

李开复,1983年毕业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获博士学位,1998年进入微软公司。先后担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自然互动部全球副总裁,goog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现任创新工场总裁,并主持开复学生网。他在各大高校演讲上百场,为青少年的人生规划给出指导,著有《做最好的自己》等,发行量逾百万册,影响了一大批青年,被称为“青年导师”。

1. 沟通,离不开尊重

23年前,李开复慕名投到美国著名计算机专家瑞迪教授门下,从事计算机语音识别系统的研究。那时,瑞迪教授组建了一个15人的团队,用专家系统来解决不特定语者语音识别的难题。可是,当李开复学习并实践了不少方法以后,他大胆向瑞迪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对专家系统失去了信心,我认为统计方法可以解决问题。”

那时,这种方法并不被当时的大多数研究者看好,就连团队中15名从事此项研究工作的同事都一致反对,他们坚持认为这样做行不通。

瑞迪教授听了李开复的意见以后,虽然并不相信统计方法可以解决类似的难题,但他仍然语重心长地说:“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支持你用统计方法研究下去。看得出,你很有**,所以我可以全力支持你。不过,我提醒你,过去有人曾用统计方法做过类似的工作,但都没有成功。”

于是,李开复获得了独立研究、实践的机会。虽然瑞迪教授对他的研究并不抱有多大希望,但他仍然为他买了最新、运行速度最快的机器以便研究,还专门建议国防部建立一个足够大的语料库。

李开复为了证实自己,不辜负老师对自己的期望,他每天工作18个小时,写了至少10万行程序。3年后,在他所坚持的方向上,语音识别系统的研究终于传来捷报——他把识别率从原来的40%提高到了96%!他所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最重要的科学发明之一。

后来,李开复先后在苹果公司、SGI公司担任要职,后来加盟微软公司,成为比尔·盖茨的七个高层智囊之一。面对今天取得的辉煌成就,他说:“这些年来,我在自己的道路上历经无数的起伏跌宕,但是,当时与瑞迪教授的那场对话,我始终无法忘怀。‘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这句话将永远停留在我心灵深处。”

伏尔泰说过:“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对人的尊重。在人际沟通中,每个人对每件事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每个人也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争论与分歧也就在所难免。那些心胸狭窄的人,听到自己不认可的说法,可能会立即批评和辩驳,甚至恶语伤人。其实,你不必附和或同意别人,但你必须尊重别人表达或保留意见的权利。

“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这是最好的尊重,也正是这种尊重,在沟通中,不但能够融洽彼此的关系,也将会创造出一个个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奇迹。

2. 学习,就该为自己点燃蜡烛

每当听到许多学生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合理时,李开复便会语重心长地劝这些学生:“我能理解你们的感受,但问题出现了,就必须积极思考解决的办法,对吗?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既然世界给了你黑色的夜,你就该为自己点燃蜡烛。命运不会关心你所经历的狂风暴雨,它只看你是否能抵达港口。”与此同时,他还告诫学生们:“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面对学子们的抱怨,如果只是硬性地说教,很难见到效果。李开复在语言上以退为进,表示能够理解学子们的心情,从而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为后面的话做好了铺垫。在得到大家认可之后,他用“黑暗”、“蜡烛”、“狂风暴雨”、“港口”等对比鲜明、形象生动的语言,层层剥笋,直指问题本质。

李开复用比喻的手法揭示了简单而智慧的人生道理,从而引领大家进行形象思维。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就像暗夜中的星辰一样,一点点被播撒到青年学子的心坎里,在产生共鸣的同时,领悟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3. 就业,从最基层做起

李开复曾到浙江工商大学做了一场《如何就业与择业》的演讲。他在回顾了自身的经历后,对在座的同学们讲道:

就业与择业,是两个概念。第一份工作确实很重要,但是不代表你要做一辈子。平均起来,一生换四五次工作在21世纪应该是正常的。因此,同学们可以先就业再择业。我建议同学们,找工作应该综合考虑:条件、天赋、兴趣、学习。第一个工作最重要的是学习,在求职的过程中永远不要停止学习。因为学校给你的训练不能够让你马上在工作中上路。你应该找一个入职后可以多学技术和知识的公司。

例如,如果你做金融工作,进入一个投资银行最好;如果你是做技术工作的,进入一个技术性公司最合适。当然,有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必须考虑:你要问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兴趣从事这份职业。为了稳妥,同学们在求职中不妨首先要打听一下:你应聘公司的老板是不是一个好的学习榜样?他的人生态度和人品如何?公司是支持员工学习,还是只会压榨员工的劳动;公司有没有提供很好的培训。此外,求职中,千万不要把金钱看得太重。有时一个职位可能没给你提供很高的薪水,但如果在这个职位上能够学到东西,从做人做事各方面给你补充“营养”,就不应放弃,哪怕是最基层的入门工作。

针对大学生面对空前的就业压力,作为成功职业经理人的李开复首先告诉同学们“就业与择业是两个概念”,“可以先就业再择业”。随后,他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建议,强调找工作要找一个“可以多学技术和知识的公司”,不要“把金钱看得太重”,鼓励大学生们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李开复的一番忠告,可谓真知灼见,具有很强的启迪性和实用性。大学生们听了之后,定会深深思索,视为圭臬,用以指导自己的求职。

人生,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

对于涉世之初的莘莘学子来说,往往伴随着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对此,李开复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无论是悲伤还是挫折,我们都要学会从倾诉和沟通中得到正面的激励,即使摔倒了,也要抓把土。”不仅如此,对于成败,他还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要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一次,在演讲中,当在被问到人生的价值时,李开复又做出了精彩的回答:“现在社会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照同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的生命是否‘成功’。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真正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你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生命就有意义……千万不要让别人驾驶你的生命之车,你要稳稳地坐在司机的位置上,自己决定何时要停、要倒车、要转弯、要加速、要刹车等等。你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选择和抉择的权利。虽然可以参考别人的意见,但千万不要随波逐流。”

李开复深知听众的注意力有限,所以他往往以短小精练、朴实睿智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听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明白他要表达的主旨,从而将自己的观点深深烙在学子们的心里,事半功倍。

李开复的这番睿智谈吐,最大的特点就是朴实凝练:“即使摔倒了,也要抓把土!”然后一个排比句直抵心灵:“要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来源于生活的处世智慧。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李开复的谈话妙就妙在他先提出了现有的单一的成功模式,从而引起大家思考。在大家还在思考的同时,他巧妙地将自己对成功的看法输送到每个人的脑海里。成功在他眼里,已经不是单纯的成绩、名利和事业的辉煌,而是生活得是否快乐、舒心,并且感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接着,他又以驾车作比喻,用“自己决定何时要停、要倒车、要转弯、要加速、要刹车等等”,巧妙地将成功的含义具体化,进一步阐述自己对成功的理解,用新奇独特的语言让听众对自己的观点产生更深更良好的印象。

有一次,一个大学生对李开复表示:自己非常崇拜他,以他为偶像,并朝着他的目标努力奋斗……不料,李开复微笑着说:“不要做最好的别人,要做最好的自己。”是呀,“不要做最好的别人,要做最好的自己”,短短的两句话,却饱含着深邃的哲理——我们只要展现自己的风采,做一个最好的自己,照样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闪闪发光。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所以,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要盲目羡慕别人,尽力去做一个“最好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