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里所想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比如,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并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趋同。
古代有一位喜欢吃芹菜的人,总以为别人也像他一样喜欢吃芹菜。于是一到公众场合就向别人热情地推荐芹菜,后来就成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笑话。在实际生活中,你有没有过这种类似的情况?
在走廊上向别人点头致意,对方却置之不理;和别人打招呼,对方却悄无声息。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可能会想:“他这是什么意思?不尊重我吗?还是对我有意见?”其实,对方很可能在专心地想一件事,或因为眼睛近视而没有注意到你而已。
如果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被别人踩到了脚而对方却没有道歉,你会愤怒地觉得对方是个无理的家伙。可是当你穿过拥挤的人群准备下车时,却狠狠地踩了别人一脚,而因为要下车来不及道歉时,你在心里会为自己辩解:“太挤了,实在没办法。”
可以说,人与人之间很多误解都是这样产生的。事实上,你的很多想象都是没有根据的。对于别人,当没有足够的证据时,我们还是不要轻易下判断为好——可能事情的背后有我们想破脑袋也想不到的原因呢。
生活中,还有些人喜欢把自己的喜好、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这很容易引起抵触和对抗。比如,父母认为经济学重要,就让孩子考大学的时候报考这个专业,而不考虑孩子自己的兴趣所在。这可能会造成孩子学非所爱,学非所用,最后一事无成。或者父母认为孩子学钢琴很重要,就强迫孩子学习,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很大压力。
在家庭中,夫妻之间,女人一般比男人心细,更加注意小事情。比如,婚后,如果丈夫因为工作忙,忘了结婚纪念日,或者在一些生活小事上不像结婚以前那么体贴,妻子可能就认为丈夫对她的重视降低了。其实,男女的观念不同,男人结了婚,就比较注重实际,他以为妻子也是如此,所以对一些小事就不是很在意。这说不上谁是谁非,重要的是在沟通的基础上达成理解。
因此,有时候我们应注意避免这种心理,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对方所想,理解对方的需要和情感。这样两个人才能在内心里实现真正的沟通,也更容易达成谅解和共识。
曾经有一位国外著名大集团的总裁,在一家大饭店招待客人。在用餐快结束的时候,这位总裁对身边的一位朋友说:“请你帮我把烹调牛排的厨师叫来好吗?”朋友随即注意到,总裁的牛排只吃了一半,还有一半留在盘子里。朋友很担心,认为接下来的场面一定很难堪。
当厨师和用餐者紧张地关注“事态”的发展时,只听总裁说道:“牛排做得很好吃,但是我只吃了一半。”厨师和用餐者面面相觑。总裁继续说道:“原因不在厨艺,实在是因为我今年已80多岁了,胃口已大不如前。之所以请你来,是因为我担心你看到那吃了一半的牛排时,心里会有挫折感。”
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它告诉了我们这位总裁之所以能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重要秘诀:推己及人,遇事为他人着想。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人与人之间就多了一点谅解,一种宽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被“冒犯”、“误解”的时候,如果对此耿耿于怀,心中就会有解不开的“疙瘩”;如果我们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或许能达成谅解。
美国著名记者威廉·比尔10岁那年成了孤儿。一天,靠卖报为生的比尔在电车站卖报,一个胖男子拿走了两份报纸,还戏弄比尔。之后,那个男子扬长而去。这时,一辆马车停在比尔身边。车上,一个眼里噙着泪花的女士冲着那男子远去的背影骂道:“这该死的灭绝人性的东西。”然后,她俯身对比尔说:“孩子,我都看见了,你在这儿等着,我去去就来。”
比尔认出拿玫瑰花的妇人就是电影海报上的大明星梅·欧文小姐。10分钟后,马车转回来了,女明星招呼比尔上了车,然后对马车夫说:“马克,给他讲讲你都干了些什么。”
“我一把揪住那家伙,”马克咬牙切齿地说,“左右开弓把他两眼揍了个乌青,又往他太阳穴补了一拳,报钱也追回来了。”说着,他把一枚硬币放在比尔的手中。“孩子,你听我说,”梅·欧文对比尔说,“你不要因为碰到这个坏蛋就认为所有的人都很坏。世上是有坏蛋,但大多数都是好人——像你,像我,我们都是好人,是不是?”
多年后,比尔长大成人,回忆那一次经历时说:“梅·欧文小姐是不可能追上电车的,但是她的话和车夫的虚构是安慰我弱小心灵的良药。靠了这些,我才没有沉沦。”
梅·欧文和车夫能够设身处地为小孩子着想,照顾了他的自尊心,同时又教会他怎么替别人着想。他们用恰当的充满爱的方式告诉我们,学会替别人考虑,是一种体贴,也是一种智慧。
我们也要明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这样才能与别人实现真正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