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犹太人看来,自信是自身的一种信念,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一个人如果具有自信,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
犹太人伊莎贝拉看到活动房屋销售情况好,虽然她的积蓄离最低的资本投资额还有很大差距,但她还是决定投资活动房屋销售活动,她的信心赢得了两位投资者,也赢得了几乎不可能的优惠——一家活动房屋制造商答应,在不需要提前付款的条件下,供应她一些存货。就这样,伊莎贝拉大获成功。当年,她卖出了超过100万美元的活动房屋。这一切的成果都归功于她对自己的信心。
可见,一切胜利皆始于个人求胜的意志和信心。
犹太人深知自信的重要性,并对他们的子女从小就灌输这种思想:自信会让他人尊重并信任你。如果你自己很自卑,对自己都不信任,别人更不会信任你。当你遇到挫折时,如果你认为自己被打倒了,那么你就真正地被打倒了。如果你认为自己仍屹立不倒,那你就真的屹立不倒。如果你想赢,但又认为自己没有实力,那你一定不会赢。如果你认为自己会失败,那你必败无疑。在日常生活中,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但是,胜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相信自己,便会攻无不克,不能超越恐惧,便从未学到生命的第一课。
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能力出众的,但一个失败的人却不一定是毫无能力的。因为在成功的天平上一端放着能力,另一端则放着自信。自信是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在影响成功的诸多要素中,自信是首要因素。有自信,才会有成功。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就曾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阶梯和不断进取的动力。我们经常可以在许多伟人的身上发现这种超凡的自信。正是在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敢于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励自己不断努力,从而获得最终的成功。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自信对于事业简直是一个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就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
自信是犹太人最重要的品质,也正是这种品质让他们的生活永远都那么积极、向上。犹太父母十分重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他们在培养孩子自信心时,通常会讲这样一个故事:
弗洛伦丝·查德威克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游泳健将,她曾经横渡过英吉利海峡。1952年,她想从卡德林那岛游向加利福尼亚海滩,创造出一项新的纪录。
这天,当查德威克游近加利福尼亚海岸时,她的嘴唇已冻得发紫,全身一阵阵地寒战。此时她已经在海水里泡了16个小时。远方的雾霭茫茫,让她难以辨认伴随她的小艇。查德威克感到难以坚持,她向小艇上的朋友们请求说:“把我拖上来吧。”艇上的人们劝她不要向失败低头,要她再坚持一下。“只有一英里远了。”他们告诉她。浓雾使她难以看到海岸,她以为别人在骗她。“把我拖上来。”她再三请求着。于是,冷得发抖的查德威克被拉上了小艇。后来,当她跟别人谈起此事时说,如果当时她能看到陆地,她就一定能坚持游到终点,在那时,只是大雾阻止了她夺取胜利。
但后来弗洛伦丝·查德威克逐渐认识到阻碍她成功的不是大雾,而是自己内心的那种疑惑。大雾只挡住了她的视线,然而失去自信却是她失败的真正原因。两个月后,查德威克再一次尝试着游向加利福尼亚海岸。浓雾还是笼罩在她的周围,海水冰凉刺骨,她同样望不见陆地。但这次她坚持着,她知道陆地就在前方;她奋力向前游,因为陆地在她的心中。最后弗洛伦丝·查德威克终于成功了。
自信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孩子只有拥有了自信,才能在漫漫人生中有所收获。一个自信的孩子,一定会处世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接受挑战;一个不自信的孩子,很可能在做任何事时都表现出柔弱、害羞、恐惧的心理,不敢面对新的事物,不敢主动与人交往,从而失去了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所以说拥有充分自信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更易获得成功。加拿大有句谚语也说:“自信意味着已成功了一半。”
《圣经》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女人患了一种奇怪的血漏病,流血长达12年之久,拜访了各方名医,但都不见好转。她听说只要摸一下耶稣,便可百病全无。于是有一天她趁着耶稣给大家布道的时候,夹在人群中摸了摸耶稣的衣服,令人惊奇的是血漏的源头立即干了,血也不再流了,血漏病奇迹般地痊愈了。正在这时,耶稣发觉到了,于是问道:“刚才谁摸过我?”女人恐惧战兢,俯伏在地上将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耶稣。耶稣这时对这个女人说:“孩子,是你的自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回去吧,从此你的灾病痊愈了。”
在这个故事中,女人坚信自己的信仰,相信耶稣能够拯救自己,只要摸一下他就可以获得痊愈。正是抱着这种信心,女人重获了健康。其实,每个孩子的潜力都是非常巨大的,但有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过高,远远超出孩子能力所及的范围,这也是家长对孩子不满、难以发现子女优点的一个重要原因。孩子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和标准,自然得不到家长的表扬和鼓励。长此以往,在父母的训斥和批评中长大的孩子,会逐渐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变得消极、被动,对学习自然就毫无兴趣。特别是对年幼的儿童来讲,自我意识正在形成中,长期的失败感以及家长的批评,会使他形成一种消极的自卑意识。一旦形成自卑心理,那他就可能用低标准要求自己,甚至自暴自弃。因此,家长应努力发现孩子的长处,并通过鼓励和赞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呢?犹太家长是这样做的:
(1)尊重孩子,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一般来说。孩子由于年龄的原因,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都源自成人对他的看法与评价。所以说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与形成,与父母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因此,父母需要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认识。
尊重孩子对他们自信心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对孩子的尊重是不分时间和地点,也不分孩子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如果一位家长在孩子有成绩时就尊重他,在出现问题时就责怪他,任意褒贬,这就做错了。家长不妨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点、错误时,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其实,任何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而自尊、被人尊重是产生自信心的第一心理动力。孩子的自信首先来自自尊,一个没有自尊的孩子是不可能有自信的。
(2)发掘自己家族或亲戚方面取得杰出成绩的当代人或历史人物,用以鼓励孩子,以此增加孩子的自豪感。
(3)当着孩子的面,父母要公开、大声地赞扬孩子的优点。赞美孩子,从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开始,发掘孩子的优点(如同情心、正义感、歌唱、表演、绘画才能等),把这些优点写下来,放在显眼的地方。当孩子遇到挑战显得退缩畏惧、信心不足时,可以引导孩子回忆过去的光荣经历。
用积极的言语评价孩子的行为。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以他为荣。
(4)让孩子独立自主地去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孩子的自信,是在一次次成功的行动中培养起来的。因此,要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让孩子自己去搞懂不明白的事,让孩子自己去做想做的事,这样能让孩子有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培养孩子的特殊才能。一项与众不同的才能可以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心。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来培养孩子的一些特长,让他们通过发挥特长树立起信心。比如,有些孩子虽然缺乏自信,但是却画得一手好画,父母就可以让孩子学习画画,只要孩子有兴趣去学,肯定会做得很好。父母可以抓住机会夸奖孩子,让孩子明白自己也是有能力的,从而培养起孩子的自信心。当然,父母也可以通过展示孩子的特长,让其他人来认可孩子的能力,这样更能提高孩子的信心。
做父母的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要用恰当的方法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虽然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但他在其他方面完全可能超过别人。父母还可以教孩子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法进行自我激励,如“我一定能行的”,“我画画能学好,其他的肯定也能学好!”“我真是一个写作文高手呀!”这些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让孩子从对某件事的良好感觉中扩散出去,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
(6)鼓励孩子多结交好朋友。交朋友是孩子社会化的一种表现,有利于孩子增强信心。可先让他与比较熟悉的孩子一起玩,然后再鼓励他与陌生的孩子交往。另外,让孩子多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比较容易使孩子摆脱羞怯情绪。幼儿园的各种兴趣班是害羞孩子的最佳选择,是他们走向自信与成功的第一步。
作为家长,要有意识地来培养孩子与伙伴们沟通交流的能力。学会与伙伴们沟通,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童年的快乐,不但可以为孩子在将来的事业和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还能养成孩子善解人意的品性。
(7)教会孩子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当孩子遇到失败与挫折时,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找出失败的原因,告诉孩子失败是正常的,并且鼓励孩子要敢于多尝试,这样才能让孩子保持信心不断尝试。例如,孩子因为不会刷碗而打破了碗,父母千万不要指责孩子,而是应该告诉他怎样刷才能刷干净而不摔破,紧跟着鼓励他:“你真行!刷得越来越干净了!”“不要泄气,再努一把力就会成功!”
要想使孩子将来成为有所作为的人,首先就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信心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成就的大小。一个人要永远保持成功的自信。在每做一件事前要告诉自己这一次一定会成功,信心将随着他每一次目标的实现而增长。随着信心的增长,他会设置更高的目标,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