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发自内心地去关怀他们,需要一种爱心;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就帮你,这也是一种爱心。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需要爱心。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未必懂得爱心究竟是什么,因此,每个父母应该培养孩子要有爱心。每个犹太父母就非常善于这方面的教育。
每个犹太人的孩子都知道,爱本质上是一种给予,而爱的幸福就在给予之中。给予比得到更幸福。爱的给予既不是谦虚的奉献,也不是傲慢的施舍,它是出于内在的丰盈的自然而然的流溢,因而是超越于道德和功利的考虑的。爱心如同光源,爱者的幸福就在于光照万物。爱心又如同甘泉,爱者的幸福就在于泽被大地。丰盈的爱心使人像神一样博大。
犹太父母告诉孩子:当别人有求于自己时,只要是正当的要求,就要尽己所能满足对方的要求;当看到别人有困难时,要主动地去帮助别人,这样能使别人懂得你的存在对他的价值,其结果必然是别人同样施爱于你。
在生活当中,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注意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需求,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这一点。当一个人感到周围的人对自己十分关心时,他心中便会有一种安全、温暖的感觉,就会充满自信和快乐。既然受了别人的关心,同样自己也会去关心别人,这样一来,人们相互之间就会很容易产生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
有爱心的人,生活中总是充满明媚的阳光,生命中总能看见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健康、向上,害怕阴暗、堕落。其实,要想生活健康快乐很简单,只要我们每时每刻都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就可以了。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关爱,抱着将心比心的态度,就应给每一个人关爱。
孩子对大人的世界总有读不懂的地方,爱心对他们来说可能就不甚明了,这就需要家长把天真的孩子培养成善良、有爱心的孩子。犹太父母就非常善于这方面的教育。在孩子小的时候,犹太父母就会告诉他们,爱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也能给别人带来喜悦的美德。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需要他人的帮助,所以,当我们在遇到别人有求于自己时,只要是正当的要求,就要尽己所能满足对方的要求。当看到别人有困难时,要主动地去帮助别人,这样能使别人懂得你的存在对于他的价值,其结果必然是“爱人者,人恒爱之”。
犹太人十分重视对孩子的爱心教育,因为他们认为一个懂得爱别人的孩子,才会有人爱他。的确,爱是相互的。当我们在失落时,朋友的爱让我们温暖,朋友之所以能在关键时候给我们爱是因为我们曾给过他同样的爱。一个有爱心的人,总能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苦难与挫折,因为在他身后总会有坚强的后盾。
犹太父母不光教育孩子要有爱心,还告诫他们:人不利己,会变成寄生虫;但只利己,则会成为吸血鬼。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利己与利人,只有这样生活才会更加完美。犹太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会给他们讲这样一个故事。
弗莱明是苏格兰一个穷苦的农夫,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在田地里劳动。一天,弗莱明像往常一样在田里耕种,突然听到附近的沼泽里有人发出哭喊声,于是他就跑了过去,这时才发现一个小孩不小心掉到了粪池中。弗莱明毫不犹豫地跳进粪池把小孩救了出来。
第二天一早,在弗莱明破旧的家门前出现了一辆漂亮的马车。一位绅士从车上优雅地走了下来,这个绅士就是昨天被救小孩的父亲。他诚恳地对弗莱明说:“是你救了我的孩子,我要报答你。”弗莱明对绅士的好意表示了感谢,但他却不愿接受报酬。他说:“我救你的小孩是为了自己的良心和对于生命的呵护,我不能因救你的小孩而接受报酬。”
就在这时,弗莱明的儿子从茅屋里走出来,绅士说:“我有个建议,让我带走你的儿子,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这小孩像他父亲一样,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对社会有用的人。”弗莱明答应了这个协议。
后来弗莱明的儿子就读于圣玛利亚医学院,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他就是盘尼西林的发明者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他因发明盘尼西林而荣获诺贝尔奖。
在经过了很多年之后,这位绅士的儿子非常不幸地患上了肺炎。在那时肺炎是一种非常难治的疾病,几乎没有药可以治愈这种病。但弗莱明·亚历山大发明的盘尼西林可以治这种病,绅士的儿子得救了。这个懂得感恩的绅士就是上议院议员丘吉尔,他的儿子就是英国政治家丘吉尔爵士。
这个故事很好地演绎了“无巧不成书”这句话。其实,不管生活会不会像故事中一样有个“善有善报”的美好结局,我们都需要保持一颗善良之心。因为,一颗爱心不仅能为别人黑暗的世界送去光明,更重要的是能点亮自己的生活。
生活中这类情况屡见不鲜:有些人,一开始接触给人印象不错,但时间长了,人们却逐渐对他敬而远之,疏远他;有的人刚刚相处,似乎很难交往,但时间一长,人们却越来越喜欢他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呢?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人品”不同。前一种人尽管表面上待人很热情,实际上却是奔着回报去的。他帮助别人,目的是希望放长线钓大鱼,想从别人那里捞取更多的好处。后一种人正好相反,他帮助别人不露声色,施人勿念,并不要求什么回报;但别人对他的帮助,他却受施勿忘,时刻铭记在心,一定找机会报答才能安心。真诚地关心别人还要尽可能避免给对方出难题。有些人只顾自己的需要,丝毫不考虑别人的难处,常向别人提出一些使人难以达到的要求,例如同学之间,考试时要求同学将考卷给他抄袭等。而这样做只会让同学之间产生一种隔阂,那么同学之间的这种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
因此,犹太父母们会经常告诫他们的孩子们说:“为人处事之道就是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发自内心地去关怀他们。”
互利改善了世界的品质。汉语的“人”字,十分具有哲学意味,那就是两个人之间的互相支撑,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这是最浅显的表述。犹太民族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人们之间的互相帮助,不仅可以为自己带来好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进步与温馨。要知道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让人们去无私地奉献。
每个犹太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爱心时,还会还讲一个这样的故事:
狐狸跟鹤成为了好朋友。有一天,狐狸突然想要鹤到自己家里做客,邀请鹤来它家吃晚饭。于是,狐狸就对鹤说:“鹤,亲爱的,来吧,一定要来!真的,我要请你吃顿晚饭!”
这只鹤拗不过狐狸的邀请,也只好同意去赴宴。此时的狐狸已经将碎麦米饭煮好,把饭平抹在盘子上。它端上盘子,对鹤说:“吃吧,亲爱的鹤!”
鹤用嘴“笃笃”地敲着盘子,但由于它尖尖的嘴,什么也没有吃着,而狐狸灵巧地舔着盘子上的饭粒,就这样它把饭全都吃掉了。在吃过饭后,就对鹤说:“鹤,亲爱的,请别见怪!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招待你啦。”
“狐狸,我怎么会怪你呢?我应该谢谢你才对啦!明天请到我家里做客吧。”鹤有礼貌地回答道。
过了一天,狐狸来到鹤的家里。当狐狸到鹤家时,鹤已经把冷杂拌汤做好,并且把汤倒入颈部细长的罐里,然后把罐放到桌上说:“狐狸,请吃吧!说实话,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招待你。”狐狸围着罐打转转。它一会儿绕着罐走,一会儿又闻闻罐,一会儿舔舔罐,总之,任凭它怎样做,也没法使它的嘴钻到罐里去。而鹤用它那尖尖的嘴啄汤喝,直到把汤全部喝光为止。这时鹤对狐狸说:“狐狸,请别见怪!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招待你啦。”狐狸懊恼极了,它原本想要在鹤家里吃上一个星期,然后再跑回家去的,现在,也只得灰溜溜地回家了。
故事中的狐狸如果是真心地对待鹤的话,能考虑到鹤嘴尖而细长的特点准备饭食,让鹤饱餐一顿,那么在鹤回请它时,也将不会如法炮制,使自己饿着肚子回家。其实,这就在告诉人们,人怎样对待别人,反过来别人就怎样来对待你。因此,每个父母都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学会对别人要拥有一颗爱心。
在犹太社会中,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教育还体现在另一方面,那就是培育孩子美好的心灵。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六百多万犹太人惨遭屠杀,但这并没有毁灭犹太人对美好心灵的追求。犹太人长期遭到迫害,必须要面对现代生活中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生活,适应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调适、转换心态的能力必须要加强。正是这种情况促使他们十分注重自身心灵的修养,与此同时,他们也是这样教育他们的子女的。
安妮·弗兰克是一名荷兰籍的犹太小姑娘,她在著名的《安妮日记》中写道:“不管怎么说,我仍然相信人类的内心是善良的。我没有办法在混乱、悲惨和死亡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信心。我看到世界正逐步走向野蛮,我听到那正在接近我们的隐隐雷声,这响雷将毁灭我们。我能感觉到无数的常人正在遭难,但是,我仰望苍天,我想那响雷来得正是时候,这种残酷的局面即将结束,安宁和平静即将重新回到大地上。同时,我必须坚持自己的理想,因为我借以实现自己理想的时机将要来到。”
安妮在看到自己的同胞遭受杀戮时,仍然坚信人是美好的,这与犹太人的爱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因为他们相信人生的幸福美满其实只是人的一种感觉,一种心情。这是一种坚强,坚强就是在面对一切困难时,仍有内在的勇气来承担那些外来的考验,这就是美丽的心灵。
要想让孩子体贴他人、有思想、富有责任心,有一件事是必须做到的,那就是让孩子把爱心落实到对别人帮助的行动中。《圣经》中说:“如果一个人有能力救另一个人而没去救,那么,他就违反了这条戒律:‘邻居流血你不可袖手旁观。’”尽管没有人有义务为别人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尽一切努力搭救生命处于危险之中的人。
在犹太人的国度中,家长和孩子经常参加社区服务,定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不仅培养了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也教会了孩子许多技能。在孩子年幼时,犹太父母经常让他们去做这样一些事情:参加拯救濒危物种组织;帮助邻居打扫卫生;给老年人阅读报纸;给比他更小的孩子当家庭教师;给生病的小孩子做玩具;给报纸写有建议性的文章;为社区或公共场所提出有见地的观察文章;去动物收容所,领养无家可归的小动物;爱心捐助,参加公益活动。
犹太父母认为,父母在让孩子参加这些活动时,要尽量与孩子一起参加,并注意选择对自己和孩子都有意义的事。当然,父母如果常常表现出自己的同情心,对孩子也是最好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家庭中,犹太父母还让孩子观看一些情感方面的影片。在看这些影片时,如果发现孩子对弱势群体表现出麻木不仁,甚至是幸灾乐祸,及时对孩子的这种表现进行教育。
在生活中,如果孩子对朋友、同学或其他人表现出漠不关心,让孩子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要是别人这样对待自己,自己该怎么想呢?没有同情心的孩子就不会明白事理,就不会同情并理解父母的难处,轻则对父母冷漠,重则遗弃父母。没有同情心的人,不可能真正爱他们的父母。
一个有爱的孩子是最可爱的孩子,一个有爱心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爱心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美好。所以,每个父母都应该像犹太父母那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一颗爱心,让自己的孩子就像神一样博大。
我们每个人都崇拜英雄,渴望像英雄一样被人尊重与爱戴。可现实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都成不了英雄。其实,平凡的生活并不妨碍我们受人尊敬、被人爱戴,每一个孩子都应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无时无刻关心爱护身边的人。犹太父母对孩子的爱心教育是从小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中国父母也应该向犹太父母学习,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心中充满爱与阳光的人。接下来和大家探讨一些培养孩子爱心的小方法。
(1)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教孩子学会分享,家长自己首先要懂得与孩子分享,这一点常常被家长忽视。舐犊之情使父母宁肯亏了自己也不愿怠慢自己的孩子,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尽数都往孩子面前堆。一边担心着孩子会发展为不关心别人的冷血儿,一边又在做着阻止孩子学会分享的蠢事。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没有了谦让与分享的习惯。自己首先要学会分享,坦然地分享,成为与孩子分享的伙伴。
(2)做孩子的爱心榜样。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孩子时时刻刻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父母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孝敬老人、关心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让孩子觉着父母是富有爱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在游戏中培养教育孩子。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如果寓教于乐,孩子能初步认识与人相处的态度和情感。有的低年级的小朋友做过一个游戏,一个同学扮演盲人,一个同学扮演瘸腿的人,让他们过独木桥,大家轮流扮演。在游戏中同学们体会到接受帮助和帮助别人是非常重要的。
(4)保护好孩子的爱心。有时候父母由于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爱心视而不见,或训斥一番,把孩子的爱心扼杀在萌芽之中。比如有个小女孩为刚下班的妈妈倒了一杯茶,妈妈却着急地说:“去去去,快去写作业,谁用你倒茶。”再如有个小孩蹲在地上帮一只受伤的小鸡包扎,小孩的妈妈生气地说:“谁让你摸它了,小鸡多脏呀!”孩子的爱心就这样被父母剥夺了。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在不经意间伤害或剥夺孩子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