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电子动物:日常生活的新样式?(1 / 1)

一、引言

生物学的隐喻已经在社会中传播了如此长的时间,以至于它们已经逐 197渐渗入人们的意识思维的底层。在本章中,我想对这些隐喻如何在逐渐信息化的日常生活中扎根,以及这一过程如何产生出新的人工生态学,其中生物学的和信息化的内容如何相互滋养对方,并创造出一种新的表现特殊类型的“动物性”的混合物进行探讨。

我对该领域的兴趣受到了三种各不相同但却相互关联的因素的刺激。其一,我对日常生活文学普遍不满。我所担心的是,它不仅没有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到任何有意义的方面,甚至还将注意力集中于传统的交流结构和场所之上,而在某种程度上主动抵制了科技成果。特别是,它强调一种原型——真实性,比如,在对“回避的日常性”的强调中所体现出来的①,或者采用如巴什拉、德塞都和列斐伏尔等学者的某些历史主义的解释而重新将节奏看成是对世界的感性实践,这些在我看来,表达了一种对好不容易才被忘却的浪漫主义整体论的渴望。其二,出自对于软件功效的普遍的兴趣。①我相信软件构成了一种世界上的新的行动者:作为一种新的机械书写方式,它逐渐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信息化生态学,即形成了一种低调但是强有力的在暗中繁荣生长的因果关系。它出现在绝大部分事件的背景中,由于它不断扩大的界限和几乎巴洛克式的复杂性,它正以不同的密度、从各种诡异的地方出现,产生出各种类型的巨大的突发性事件或大大小小的紧急事件,它们准确的起源我们已经无从知晓。其三,动力是实践性的。在我看来,自20世纪70年代始,软件的编写者开始不同程度地采用以生物学隐喻为基础的生物学模型,这些隐喻包括基因算法、人工行为学和其他形式的仿生学,它们为仅仅是模糊地感觉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尤其是,我特别关注了一种想要制造电子动物的欲望,无论是发明者还是使用者都对制造它的原因不甚清楚。换言之,生物学的隐喻,与计算机程序和编码牢牢地绑在了一起,并产生出一种“人工有机体”,它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陪伴作用看起来基本等同于宠物的作用。

由于本章只是对该领域的一个初探,因此还很难称得上是最终的结论。然而我希望,在本章结尾处我能够达到以下目的。首先,我希望我已经初步展示了,软件如何为日常生活实践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卡里尔和米勒将现代欧美社会理论逐渐改变世界以适应它们想象的过程称“虚拟主义”②,我非常赞成这种说法。其次,我希望能够表明,那种制造靠软件驱动的实体(如电子动物)的动力并不仅仅是出于娱乐的目的,这种动力同时反映出这一实践在根本上的理论困境:人类和非人类的区别是什么,生命物和非生命物的区别是什么,自然的与文化的区别是什么。针对这一理论困境,关于动物和机器这两个方面的著作都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最后,我希望能够简要地表明,这些项目至少预示了一种新的规训模式以及将来可能会出现的日常生活形式。

本章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与上述三个希望相对应。因此,第一部分研究的是,软件如何引出世界中存在的一种新的因果关系,就其本性而言,这种因果关系虽然并不显著,但是加起来却能够产生更强大的影响。

第二部分研究的是,软件如何建立了新类型的人工自然,尤其是电子“动物”。最后一部分研究的是,宠物的世界中已经或将要出现的两难问题。本章的结尾部分是一些简要的结论。现在,我将要开始探讨的是新的规训类型是如何成为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