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夏县司马光墓的土地与宗族笔记[1](1 / 1)

据说,宗族是华南而不是华北的特色。然而证据却是,尽管祠堂并不常见,但标准的惯例是新年之时在“家庙”的一幅画前举行祭祖仪式,这幅画代表了历代祖先灵位。因此,华北地区通常没有祠堂的情况,看来不因根据《朱子家礼》的条文而对祭祖的仪式,而是由于乡村构造的惯例有差异。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无论如何,都可以假设在祠堂里举行祭祀的基本做法,其历史发展是相类似的:祠堂祭祀,或在图像前祭祀,在明代某个时期被士人家庭广泛采行之前,是一种常见的贵族惯例。宗族祭祀最初则受习俗规限,继而受明代法律约束的“家庙”式祠堂盛行之前,大概是在墓地举行的。宋代为祭祀之便而建立的佛寺,地位突出,有时即使邻近有祠堂,也被其遮蔽过去了。于是,祠堂的出现往往也就迫使佛教组织转化为宗族组织,以及墓地祭祀和祠堂祭祠的分离。这个过程可见于自宋以来即有人聚居的部分珠三角地区。我在1999年夏天造访山西省,相信我在夏县司马光墓遇到了大同小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