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之所以被分析传统中的哲学家关注,是因为其诠释学与实用主义哲学有相近之处。虽然伽达默尔著作的名称是《真理与方法》,但是他并没有在其中说真理在诠释学中的含义。我们可以推断,他的真理观一定不是符合论,因为伽达默尔并不主张通过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来理解世界,他认为对世界的理解是一个无尽的不可预期的过程。普特南这样批评真理符合论:一种信念对于现实的任何一种这样的符合,都只能是对于在某种特定描述之下的现实的符合,而这样的描述没有一种是在存在论和认识论上具有特权地位的。[25]换成伽达默尔的话,就是人在某一处境中形成视域,又在不同的处境中进行着视域融合。这暗示了不同的视域之间地位平等,没有哪一个视域具有特殊的地位。这正好与罗蒂哲学中的对话理论、反表象主义观点相近。特别是伽达默尔的诠释学进行语言学转向之后,诠释学成为哲学的一个方面,“能被理解的存在是语言”[26]作为其标志性的论断在罗蒂那里得到积极的回应。罗蒂认为伽达默尔的这一观点对唯名论做了最好的概括。这里的唯名论主张一切本质都是名义上的。[27]理解一个对象的本质,只能是重述那一对象的概念史;更好地理解某种东西就是对它有更多的可说的东西,就是以新的方式把以前说过的东西整合在一起。西方哲学中从古希腊起认为对事物理解越深离实在越近,唯名论认为可利用的描述越多,描述间结合越紧密,我们对这些描述所表征的对象的理解就越好,或者说我们理解的就是描述。这些描述中没有一种有特权可以达到自在的对象,或者说“自在”本身也只是一种描述词汇。因此描述任何事物没有终点,其过程是伽达默尔式的视域融合,罗蒂称之为“再语境化”[28]。我们可以看出,罗蒂对伽达默尔的解读经过了实用主义过滤,过滤掉了伽达默尔诠释学中关于理解和语言的本体论内容,只省下方法论层面上的内容。麦克道尔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理解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在理解与真理的联系、语言意义和客观实在的把握、意义和思想的社会本质方面对伽达默尔重新解读,形成自己独特的关于知识、心灵与世界关系方面问题的分析理路,对笛卡尔开启的现代哲学传统在这些方面的观点进行了批判。
(四)诠释学与唯名论(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