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对话与思想撞击触发了一个贯穿于我们时代的重大问题:文化矛盾。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使命:把握文化领导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历史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文化倾向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一元领导地位之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多样价值之间、中华民族共识与多种价值之间的文化矛盾。除了对抗性文化矛盾以外,大量存在着非对抗性的文化矛盾。这些文化矛盾既是在全球化、市场化、现代化三大语境中发生的,也是社会利益格局不断差异化的思想文化表现。在协调社会利益差异的基础上不断解决这些文化矛盾,科学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议程。今天,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存在着“一体两翼一体两翼”的文化路径文化路径:所谓一体,就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回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矛盾的挑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坚持、发展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所谓文化领导权,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及充分发挥对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积极引领和主导作用。所谓两翼,其一是在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文化矛盾中建立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文化统一战线,把充分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与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内部的文化积极性结合起来。其二是在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思想共识的基础上建设和谐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还必须严格区分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文化矛盾,在大量的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的文化矛盾中建立社会主义的文化统一战线,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提出“如何在新时期新阶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问题首先基于一个时代的挑战。马克思说过:任何思想都是时代的思想。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纲领的出场,总是对这一时代基本文化矛盾的解答。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历史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文化矛盾。我们要有效地坚持、发展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领导权,必然始终面对这一基本文化矛盾。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文化矛盾”,就是指在经济利益、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充满差异的差异性社会差异性社会中,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一元化指导地位与实际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人们的思想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矛盾,与社会层面的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多变性的矛盾。
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造就这一基本文化矛盾主要根源在于以下三大历史语境。第一,全球化的思想撞击和文化冲突。文化矛盾的凸显,首先是由于在开放条件下,西方基于物质科技方面的明显优势,力图通过强大的文化、思想、媒体的攻势来实施所谓“文化霸权”,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方面占领制高点,并通过电影、电视、书刊、网络、学术和其他商业化等多种途径,以及多样化、多元化的文化、观念、思想和生活方式大量渗入并影响我国人们的日常意识,从而与我国马克思主义争夺思想文化的领导权。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不仅使社会经济成分、收入和利益格局、人们的就业结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出现多元、多样和多变的特征,而且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向度上也相应出现多元、多样和多变的趋势。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既不同于以往“阶级对抗性社会”、也不同于未来共产主义的“大同社会”的差异性社会差异性社会。可以说,差异性社会差异性社会是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分化、分层正在加速,社会正在按照新的差异原则在差异化地重新组合,差异化的利益结构、收入结构、生活方式、身份结构、组织形式、社会分层正在被纳入一种规范化的秩序之中,人们的身份多元化、文化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化、多样化,使各种价值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甚至尖锐的文化矛盾。第三,转型社会的挑战。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社会大变革、大转换的过程。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社会必然出现变革社会的各种利益调整和结构转型,反映在文化上,就是文化矛盾,因此必然出现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乃至反动文化的矛盾,交织着对变革发展的利益相关者的各种文化心态之间的矛盾。可以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矛盾的挑战中,除了少数敌对文化和反动文化造成的对抗性矛盾之外,大多数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后者是人民群众在文化的长远和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存在着的文化差异和价值矛盾。由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性质所决定,这一文化矛盾将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过程的始终,存在于文化的各个层次、方面和向度的差异,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矛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文化矛盾至少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一元与多元”的矛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作为我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和一元化的指导思想,与各种合法存在的宗教意识形态、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等多元文化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矛盾。面对这一矛盾,我们既要坚决反对在国家意识形态层面上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又要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在这一历史阶段必然存在的多元、多样、多变的文化领域引领社会文化思潮的路径。其二,“一元”与“多样”、“差异”与“共识”的矛盾。差异化、多样化的价值观充满活力,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创新,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总体的繁荣与发展。但是,差异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又必然消解共识资源,使社会隔膜、疏远甚至离散。因此,需要加以积极引导以促进共识。核心价值是达成共识、凝聚民心、促进和谐的思想基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应当在多样文化空间上找到自己的当代出场路径,在多元对话中引领思想前行。在多元差异的文化中,通过多元主体的精神交往、协商和话语实践,我们应当努力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共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努力构建全民族的共识,扩大共识资源。其三,最高价值与多层次价值、一般价值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人类最高理想境界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高价值。但是社会价值分布是多层次的。因此,先进文化要着力掌握大众,特别是影响和掌握“中间公众”,必须要有一整套自己的核心价值和整合方式。没有正确的联合和领导的方式,就不可能引领这些价值大众跟着最高价值走。最高理想和世界观必须要通过多层次、扩展的和联合的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引领这一时代多层次、多样化的公众价值观。
虽然这一基本文化矛盾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和各个文化领域,但是在各个阶段、各个文化领域中的矛盾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相对强势而我国暂处弱势,因而表现在文化价值方面的矛盾就会相对尖锐化。就空间领域而言,由于高等学校一方面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以及传承文明、交流文化、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文化功能,因而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普及教育和深化武装的重镇;但是,另一方面又由于高校的文化开放性和自由性特点,必然受到各种文化价值思潮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但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待确立;大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地区、各个方面,有各种家庭生活经历、受各种社会影响,会把各种社会的多元、多样的文化价值统统带进高校。因而,高校作为一个接受知识、传承和创造文化的单位,如今成为社会基本文化矛盾的聚焦点。每个大学生的思想和人生的成长都伴随着一系列文化矛盾的交错、碰撞和冲突过程。因此,高校的文化矛盾成为社会文化矛盾集中反映。
历史实践表明:由于差异性社会差异性社会多元、多样、差异的利益格局必然要表现为思想文化观念的差异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矛盾是基本的、长期的和普遍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历史过程中,一方面,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一元化的指导地位,不可能搞国家指导思想层面的意识形态多元化;另一方面,在社会层面,相当长的时期内客观存在着合法的多元、多样、多变的思想文化,因而两者之间必然长期存在着一元与多元、一元与多样、核心价值与一般价值的文化矛盾。我们既不能幻想超越这一历史阶段而通过“**”那样的方式企图消灭这一文化矛盾,更不能“自我放逐”,将马克思主义边缘化,消解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地位。因此,解决这一文化矛盾具有长期性。此外,这一文化矛盾存在于所有思想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因而具有普遍性、多样化等特点。矛盾无可回避,解决需要统筹。科学解决矛盾、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领导权的基本思路,不是传统的而是创新的,不是单一的和片面的,而是“一体两翼一体两翼”的创新格局。所谓“一体”,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倡导,推进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实现文化领导权;所谓“两翼”,一是要以创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文化统一战线;二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这就是科学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文化矛盾”的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