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解释学泛滥背景下的“重读马克思”(1 / 1)

埃尔贝的《西方的马克思》一书无疑只是“新马克思阅读”运动在新世纪里重新焕发出生机,引起学术共同体关注的一个理论反映。“新马克思阅读”运动为何近年来又受到了关注呢?埃尔贝已经向我们道出了原因:“近十年来在媒体和文化领域兴起了一股带着迟疑的国际马克思复兴潮流,但这却不能够转换为一种科学研究的时尚……然而与这种潮流相对,不可忽视的是,对马克思的援引中大多都是无结果的和不重要的……而这在学术领域也可以找到原因,我们至少在德国面对着这样的境况,在其中对马克思的阐释,面临着降低为亚学术兴趣的状况的威胁。尽管在‘巨变’之后,第二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编辑得到了继续,并为科学探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材料,但是在大学领域中马克思仍然总体上被放在边缘地位。对马克思阐释的平庸化的一个原因,就是对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马克思阅读运动的忽视,这一运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拓展了对马克思著作的解读。”[30]20世纪下半叶以来,特别是东欧剧变之后,对马克思思想的阐释,在思想界解释学转向的影响下,学术领域以及大众文化领域已经给马克思带上了太多重的面具,人们都已不再关心马克思的思想本身了。新世纪以来,尽管在文化领域,马克思似乎被重新提起,但却是在一种庸俗化和脸谱化的包装下出场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新马克思阅读”运动恰恰体现了和我国学界“回到马克思”一样的理论冲动,即对解读模式泛滥的思想场景的一种反动。“新马克思阅读”,按照德语,也恰恰可以译作“重读马克思”。正因此,不难理解有学者撰文高度评价了埃尔贝所梳理的“新马克思阅读”的研究纲领,认为埃尔贝的贡献在于“在其理论史的发展中,描述了批判理论科学的核心内容的重建程度”,并认为新马克思阅读研究纲领的提出,同德国当代混杂了各种意识形态的对马克思的庸俗解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想而知,这样一条意图宏大的理论线索必然不乏批判的声音。当前德国对“新马克思阅读”纲领的建构,存在着截然对立的态度,有学者就认为这条纲领的建构完全立足于价值形式理论,立足于马克思的形式概念,然而却并未将它同整个马克思思想的关联交代清楚,也并未说清楚这一运动的社会史背景。[31]还有学者则直接批评这种纲领的建构抹杀了以往对于马克思思想解读的重要意义,并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仅仅局限于马克思,甚至仅仅局限于《资本论》的第一章,这无疑将马克思和恩格斯其他众多重要的文本虚无化了。进一步看,“新马克思阅读”在某种意义上重新制造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对立。在“新马克思阅读”看来,传统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靶子,而传统马克思主义恰恰是一种恩格斯主义,恩格斯对马克思思想的解读以及对《资本论》的编辑,篡改了马克思思想的辩证性和逻辑性。

“新马克思阅读”运动是近年来德国马克思思想研究领域少有的一个理论增长点和讨论热点,对这一研究纲领的跟踪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对“新马克思阅读”的研究可以大大推进我国当下的《资本论》乃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想的研究,进而在整个马克思思想解读方面提供重要的借鉴;另一方面,对作为“晚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的思想史线索进行梳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我们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脉络的整理,深化对思想史的理解。而这两方面工作,也正是要继续去夯实的。

[1] Neu Marx-Lektüre,最直接的意思是“新马克思读物”,也可翻译为“重读马克思”,但是考虑到“重读马克思”这一术语早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较为流行的口号与主张,并不能定义埃尔贝梳理的这一流派的特殊性,故翻译为“新马克思阅读”,这一翻译虽在中文语法中略显拗口,却可以标识出这一流派的独特性。

[2] 近年来德国关于“新马克思阅读”的代表性文献,有基希豪夫等主编的《作为颠倒的社会,新马克思阅读的视角》(2004),延·霍夫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论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吸收》(2004),狄特·沃尔夫和帕拉格宁斯的《价值概念的困惑》(2004),莱希尔特的《新马克思阅读:对社会科学逻辑的批判》(2008),海因里希和博纳菲尔德的《资本与批判:在“新”马克思阅读之后》(2011)。此外,围绕新马克思阅读纲领建构的争论文章,最具代表性的有克里斯多夫·海宁的《形式的膜拜:英格·埃尔贝令人折服的卡片箱》和亨德里克·瓦拉特的《新马克思阅读的理论史》以及约翰-弗里德里希·安德斯的《“新马克思阅读”的失败性——对一个研究纲领的批判评论》。

[3] 巴克豪斯为此书写作的序言,就叫“新马克思阅读的开端”。

[4] 米夏埃·海因里希(Micheal Heinrich,1957— ),德国政治学家。其研究重点是马克思理论与经济理论构成史,历史考证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编辑工作的参与者。海因里希1987年至1993年于柏林自由大学政治学系任学术助理,并在柏林自由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1998年担任维也纳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于2003年担任柏林技术经济应用大学教授。

[5] Igo Elbe,Alte Marx-Lektüre,Bemerkungen zum marxistisch-leninistischen Backlash in der Marx-Rezeption.按照埃尔贝的说法,在《西方的马克思》一书问世之前,德国围绕新马克思阅读研究纲领的讨论,仅有豪格(Wolfgang Fritz Haug)对海因里希的批判。参见Wolfgang Fritz Haug,Die“Neue Kapital-Lektüre”der monet?ren Werttheorie,Rezension zu Das Kapital neu Lesen.

[6] 请读者注意埃尔贝将恩格斯视作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奠基者这个有趣的指认。

[7] 埃尔贝将我们国内称作“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脉络也一并归入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之中。

[8] 该论文的中译本已经由笔者翻译,并获得作者授权,将在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办的《社会批判理论纪事》上发表。

[9] Ingo Elbe,Marx im Westen,Die neue Marx-Lektüre in der Bundesrepublik seit 1965,Berlin,2008,S.66-67.

[10] Ingo Elbe,Marx im Westen,Die neue Marx-Lektüre in der Bundesrepublik seit 1965,Berlin,2008,S.87.

[11] 狄特·沃尔夫(Dieter Wolf,1942— ),德国社会科学家和计算机工程师,在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方面多有著述。沃尔夫先后在弗莱堡、巴黎、柏林学习了数学、哲学、社会学、日耳曼文学和一般与比较文学,并以关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他还是自由科学家、软件研发者,并且是国际计算机工程师协会会员,其研究领域为语义网(sematic web)。

[12] Hans-Georg Backhaus,Dialektik der Wertform,Freiburg,1997,S.41.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14] Hans-Georg Backhaus,Dialektik der Wertform,Freiburg,1997,S.42.

[15] Hans-Georg Backhaus,Dialektik der Wertform,Freiburg,1997,S.43.

[16] Hans-Georg Backhaus,Dialektik der Wertform,Freiburg,1997,S.42.

[17] Hans-Georg Backhaus,Dialektik der Wertform,Freiburg,1997,S.47.

[18] Hans-Georg Backhaus,Dialektik der Wertform,Freiburg,1997,S.50.

[19] Hans-Georg Backhaus,Dialektik der Wertform,Freiburg,1997,S.52.

[20] Hans-Georg Backhaus,Dialektik der Wertform,Freiburg,1997,S.52.

[21] Hans-Georg Backhaus,Dialektik der Wertform,Freiburg,1997,S.56.

[22] Hans-Georg Backhaus,Dialektik der Wertform,Freiburg,1997,S.52.

[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24] Hans-Georg Backhaus,Dialektik der Wertform,Freiburg,1997,S.53.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出现的“二重化”概念,在莱希尔特《论马克思资本概念的逻辑结构》中同样作为重要的关键词而被运用。

[25] Hans-Georg Backhaus,Dialektik der Wertform,Freiburg,1997,S.57.

[26]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对“经济人”和“企业人”的概念进行了探讨,福柯更是在《生命政治的诞生》中对其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丰富论述。

[27] 参见[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高铦等译,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4页。

[28] 关于这一问题,也可以参考张一兵教授于2000年发表的《反人类中心主义:工具理性与市场逻辑批判——〈启蒙辩证法〉中的一条逻辑主线》(《求是学刊》2000年第5期)。这篇论文最早指出了《启蒙辩证法》中所运用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29] [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李安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30] Ingo Elbe,Marx im Westen,Die neue Marx-Lektüre in der Bundesrepublik seit 1965,Berlin,2008,S.7-8.

[31] Ingo Elbe,Marx im Westen,Die neue Marx-Lektüre in der Bundesrepublik seit 1965,Berlin,2008,S.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