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个与资本家社会相对应的范畴:市民社会(1 / 1)

平田清明强调市民社会是一个与资本家社会形成鲜明对比的概念,主张近代社会的形成是“市民社会向资本家社会的不断转变”,这是平田所认为的市民社会的第三层意义。针对当时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中的诸多问题,平田指出,当时的日本马克思主义将关注重点放在资本家对劳动者的阶级对立一元论,以及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体制转换一元论上,这一视点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等同于市民社会=布尔乔亚社会=资本主义,从而完全否定并批判市民社会,这是当时解读马克思文献时极易走入的误区。在平田看来,“简单地从阶级一元论上对马克思思想进行理解,才是完全歪曲了马克思的原意”[27]。“市民社会”在欧洲语境中指的是布尔乔亚社会,而布尔乔亚社会指的又是资本家社会,因此很容易将资本家社会直接指认为市民社会。然而,平田认为,市民社会首先应当是人以市民的形式进行彼此间交往的社会。这里所谓的市民,指的是日常经济生活中自由平等的具体的人。唯有这样的市民关系形式的社会关系,才能真正形成市民的资本家社会。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西欧理性的产物,是具有世界普遍性的理论,这一针对资本主义体制的普遍性批判理论,对于西欧之外的国家是否也具有适用性的问题,受到了平田清明的关注。在近代欧洲,市民社会存在于资本家社会的基底,对社会和历史的理解必须从市民社会与资本家社会两层意义上加以理解。平田清明对马克思《资本论》准备时期、第一卷完成时期以及第二卷执笔时期的观点进行比对分析,发现《资本论》中批判的资本主义,是“近代”欧洲市民社会史中市民社会向资本家社会的转化过程。如果说市民社会是近代欧洲的第一次社会形成,那么,资本家社会则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第二次社会形成。在马克思那里,“资本家”是一种扬弃了市民社会关系的资本家。因此,马克思在法文版《资本论》中使用了“资本家的市民”(bourgeois capitaliste)的说法。平田认为,“市民社会向资本家社会不断转变的过程中,现实的市民社会依然存在,而资本家社会也同时存在。因此,在马克思那里,市民社会概念本身就包含了资本家社会这层含义。”[28]换言之,在平田看来,马克思所谓的市民社会是一个区别于资本家社会的社会,并不是说在资本家社会形成之前的某一个历史时期即称之为市民社会,现实的社会是在市民社会向资本家社会的不断转变中逐渐形成的,实际上并没有所谓的市民社会阶段。平田认为,马克思所指认的“近代社会”的形成过程,一方面是市民生产方式与旧时期生产方式交锋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市民生产方式向资本家生产方式的自我转变过程。前一过程中,随着共同体的被破坏、私人所有的形成,个体所有不断发展,但其代价是丧失了个体原本具有的共同性。而后一过程中,多数的直接生产者的私人所有被少数的大所有者占有,个体所有也逐渐形式化,以资本家领有形式存在的私人所有逐渐普遍化,其主要特征是由资本家私人所有所形成的协作、生产资料成为事实上的社会所有。市民社会的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家的生产方式,通过重构“近代社会”形成过程中丧失的共同体,并将形式化的个体所有“真实化”,即重建个体所有与共同所有的统一,最终形成与之相对立的共产主义这一人类最终目标。

在西欧,市民社会向资本家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在经济基础方面,商品、货币所有者向资本所有者转变,市民所有权也在向资本家领有权不断转变。在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下,政治、道德等各种关系也同时处于转变的过程中。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中,重点讨论了社会形成过程中的经济基础问题,在《资本论》中表述经济基础范畴的重要转折点时,往往直接使用人格这一说法来讨论经济、道德与法的问题,可见马克思在进行分析时注意到了西欧社会中经济、法、道德的共时性展开这一本质。平田清明在对马克思进行研究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认为市民社会向资本家社会转变的中介理论则是领有法则转变理论。在第一次社会形成时期,社会分工一方面产生了“所有”,另一方面促成了社会协作生产力的形成。随着分工的不断发展,私人所有的权利和法逐渐形成,同时产生了社会协作生产力这种普遍利益。在这种私人的特殊利益与普遍的共同利益的矛盾中,共同利益从私人利益中分离开来,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外显出来,这就是国家的第一次形成。可以说,国家是生产关系与所有关系的发展形态。此时,独立个人通过权利和法的形式获取并共有了客观的协作生产力。在市民社会向资本家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国家也发生了变化,从国家保障社会分工过程中出现的私人所有向国家保证社会分工过程中出现的阶级的私人所有转化。此时,国家已经由独立个人通过权利和法的形式获取并分别占有了客观协作生产力的形式,转变为具有特殊阶级性质的个人对普遍协作生产力的掠夺、共有的形式。

平田提出市民社会是一个与资本家社会相对应的范畴,近代社会的形成是“市民社会向资本家社会的不断转变”的主张,指出“近代的生产方式”实际上就是市民生产方式向资本家生产方式的转变,而这种市民生产方式又是在与旧时期生产方式的不断抗衡中发展,继而转变为资本家生产方式的,这才是马克思所指出的“近代社会”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个人所有逐渐转变为资本家领有,政治的、道德的各种关系也随之处于转变的过程中。平田清明反对当时日本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阶级对立一元论,以及市民社会=布尔乔亚社会=资本主义的理论误区,从而反对完全意义上的对市民社会的否定与批判。可以说,平田的这一观点包含了对俄国马克思主义乃至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强烈批判意识。也可以说,平田清明的市民社会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在学界引起巨大反响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1] 平田清明(Hirata Kiyoak,1922—1995),日本战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代表人物,经济学家,日本新马克思主义奠基人之一。他涉猎广泛,迈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古典经济学研究、社会主义理念与现实研究、调节理论的日本化问题研究、日本经济分析研究等诸多领域。代表作:《经济科学的创造——“经济表”与法国革命》(1965)、《市民社会与社会主义》(1969)、《经济学与历史认识》(1971)、《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叙述》(1982)、《市民社会与调节》(1993)、《市民社会的古典与现代》(1996)等。

[2] 海因里希·约翰·李凯尔特(Heinrich John Rickert,1863—1936),德国哲学家,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的代表人物。从认识即意味着承认超越的价值这一观点出发,他致力于价值哲学的体系化。师承文德尔班的学说,他指出了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在方法论上的区别。

[3] 平田清明:『所有論と歴史認識』,载『極北の思想』(北海道解放大学出版会)4号(廃刊号)。

[4] 高畠素之(1886—1928),日本社会思想家、哲学者,国家社会主义的倡导者,日文10卷本《资本论》的翻译者。

[5] 查苏利奇(1849—1919),俄国民粹主义者,俄国《祖国纪事报》编辑。19世纪七八十年代,她曾与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马克思曾于1881年复信查苏利奇,就她提出的关于俄国是否能跨越资本主义这一“卡夫丁峡谷”作答,史称“马克思致查苏利奇的信”。

[6] 弗朗斯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

[7] 山田盛太郎(1897—1980),日本“讲座派”的主要理论代表,其著作《日本资本主义分析》成为日本社会科学黎明时期的奠基石,与平野义太郎的《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的机构》、小林良正的《日本产业的构成》一起,被誉为“讲座派三大经典”。山田盛太郎的理论对日本的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思想史、社会政策理论等的研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主要著作还有《战后经济周期的规定问题》《战后再生产结构的基础过程》等。

[8] [日]平田清明:『経済科学の創造——??経済表??とフランス革命』,岩波书店1965年版,第564页。

[9] 日本学者杉山光信在《战后日本的“市民社会”》(2001)中曾对“近代主义”做出如下评价:“近代主义这一称呼来源于一群学者,他们认为日本之所以在法西斯的统治下走上了侵略战争的道路,是因为日本并不存在着真正西方意义上的近代,所以封建势力残存的、落后的日本首先必须确立存在于18、19世纪的近代社会。”

[10] [日]平田清明:『市民社会と社会主義』,岩波书店1969年版,第50页。

[11] 林直道(1923— ),日本经济学家。代表作:《西田哲学批判》(1948)、《马克斯·韦伯的思想体系》(1952)、《恐慌的基础理论》(1976)等。

[12] 参见[日]平田清明:『市民社会と社会主義』,岩波书店1969年版,第150~151页。

[13] [日]平田清明:『市民社会と社会主義』,岩波书店1969年版,第51页。

[14] 参见[日]新村聡:『戦後日本の社会科学と市民社会論』,1995年。

[15] [日]平田清明:『市民社会と社会主義』,岩波书店1969年版,第66页。

[16] [日]平田清明:『市民社会と社会主義』,岩波书店1969年版,第79页。

[17] [日]平田清明:『市民社会と社会主義』,岩波书店1969年版,第88~89页。

[18] [日]平田清明:『市民社会と社会主義』,岩波书店1969年版,第91页。

[19] [日]平田清明:『市民社会と社会主義』,岩波书店1969年版,第91页。

[20] 同上书,第92页。

[21] [日]平田清明:『市民社会と社会主義』,岩波书店1969年版,第58页。

[22] 同上书,第56页。

[23] 同上书,第56页。

[24] [日]平田清明:『市民社会と社会主義』,岩波书店1969年版,第59页。

[25] 平田清明认为,“社会生产有机体”的说法,从理论上来讲,应该是资本循环=再生产论,这是马克思从魁奈那里学到的。

[26] [日]平田清明:『市民社会と社会主義』,岩波书店1969年版,第174~175页。

[27] [日]平田清明:『市民社会と社会主義』,岩波书店1969年版,第66页。

[28] 同上书,第52~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