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马丁在阿尔都塞思想上的引领(1 / 1)

如果仔细考察散落在阿尔都塞记忆中有关马丁的信息,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构成阿尔都塞思想中的几个重要思想人物和理论线索都或多或少受到了马丁的指引或影响:黑格尔、马克思、拉康,以及法国科学史认识论的代表卡瓦耶斯、康吉莱姆。

首先,马丁帮助阿尔都塞在当时法国黑格尔研究中占有统治性话语权的科耶夫之外阅读和理解黑格尔。阿尔都塞那篇高师的学士学位论文《黑格尔思想中的内容》(1947)便是在马丁的帮助下完成的。[20] 据阿尔都塞回忆,马丁本人的学士学位论文也是关于黑格尔的,是“一篇关于黑格尔个人概念的优秀论文,也是在巴什拉的指导下,还用了**的绘图作为题词”[21]。从阿尔都塞早期写作的几篇关于黑格尔的论文——1947年的学位论文《黑格尔思想中的内容》和短文《人,那个夜晚》,1950年的《回到黑格尔》[22]——我们能够看到阿尔都塞对黑格尔的文本和思想都非常熟悉。在马丁的影响下,阿尔都塞对黑格尔的理解已经不同于当时法国的流行权威。“法国的‘黑格尔派’,科耶夫的门徒们,根本没有理解黑格尔。至少在法国,有关黑格尔的一切都尚待被理解和解释。”[23]

其次,马丁帮助阿尔都塞在现象学和人本主义的解读之外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现象学与马克思的联姻在法国大行其道,形成以梅洛-庞蒂、陈德滔(Tran Duc Thao)、利奥塔等人为代表的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然而,马丁从一开始便反对这种联姻[24],并反对理论上对马克思的人本主义解读,与当时高师的老师们(梅洛-庞蒂、陈德滔和德桑提)在这一问题上“站在相反的立场上”[25]。甚至在谈论共产主义时,马丁也强调“在共产主义中,没有人类,只有个人”[26]。“多亏了马丁”,阿尔都塞并未跟随自己的同学和老师,投入到对马克思的现象学先验意识解读和以马克思青年时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文本依据的人本主义解读当中去,而是“开始自己阅读并理解马克思”[27]。

再次,马丁帮助阿尔都塞打开理解拉康精神分析的视角。在拉康的精神分析尚限于专业心理分析人士和临床医学时,阿尔都塞便去圣安娜医院听过一次拉康在那里每周举行的研讨课,那次的题目是“控制论与精神分析”。阿尔都塞称自己“一个字都没听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时马丁已经开始“讨论弗洛伊德,并对拉康提出一种平衡的批判(那么久以前!)”[28]。是啊,那么久以前,在很多法国哲学家们都还没听过拉康这个名字的时候,马丁便已经对他提出了“平衡的批判”。又一次,在马丁的帮助下,阿尔都塞开始理解拉康,并在马丁的引导下“被他(拉康)说的一些东西彻底征服”[29]。我们能够看到的文本上的直接结果,便是阿尔都塞1964年发表的文章《弗洛伊德与拉康》,但拉康对阿尔都塞的影响,以及他在阿尔都塞主义的建构中发挥的作用,远比这一篇可见文本要复杂和精彩得多,这是我们在后文中将详细讨论的重要思想史内容。

最后,经马丁的介绍,阿尔都塞开始关注卡瓦耶斯和康吉莱姆的科学史认识论思想。阿尔都塞的老师巴什拉也是法国科学史认识论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但在阿尔都塞的回忆录中,我们并没有看到有关老师具体思想的相关叙述,倒是发现了阿尔都塞对巴什拉在哲学理解上的浅薄和因繁忙无暇阅读自己论文的抱怨。[30]相反,在阿尔都塞的自述中,认识论的另外两位重要代表——卡瓦耶斯和康吉莱姆——在他的思想构形中却是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再一次,马丁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中介作用。

多亏了雅克·马丁,我最终发现了两位思想家,我的几乎所有(思想)都来源于他们。一位是让·卡瓦耶斯,我从他那里学到了一两个观点(不是辩证法的批判,而是概念的批判);另一位是乔治·康吉莱姆,一位据说让人难以忍受的人物,如同我的外公和埃莱娜一般。然而,同他们一样,他实际上是一个异常智慧和大度的人。[31]

阿尔都塞这里所言并无夸张,卡瓦耶斯和康吉莱姆,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法国科学史认识论思想,在阿尔都塞的思想构形中确实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卡瓦耶斯同时反驳逻辑实证主义与现象学主体主义两种对立思想,将结构与起源这对争执不下的矛盾对立和解并统一在全新的科学史思想当中,提出概念哲学(philosophy of concept)。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卡瓦耶斯积极参战并不幸牺牲,然而,他的思想却在好友康吉莱姆那里得到了延续和深入。由卡瓦耶斯和康吉莱姆开创的概念哲学,不只是阿尔都塞的重要理论支援,同时也是阿尔都塞的学生们在建构阿尔都塞主义时公开宣称的理论口号。

综上,我们看到,阿尔都塞在自己概念和思想来源的各个方面公开授予马丁这位“没有著作的哲学家”绝对的“作者权”。在上述的文本分析中,我们似乎在努力建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尽管这一整体只是由很多散落在文本中的碎片化片段构成。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无论马丁本人的思想,还是它赖以寄居的阿尔都塞的文本话语,都并不具备我们所期待获得的完整性。因为究其根本,马丁没有著作的独特思想存在方式本身,指向的正是文本中的不在场之物,也就是阿尔都塞和福柯所说的“著作的不在场”。

阿尔都塞曾这样概括和总结马丁的哲学思想:

他讨论的东西,即使在他的解释下我也并不完全理解。所有东西都归属于问题式概念,这引起我的思考。那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哲学(a materialist philosophy),旨在赋予辩证法以合理的解释。[32]

“问题式”“一种唯物主义哲学”“辩证法”,这些词汇看起来如此熟识,但它们到底代表了怎样一种哲学思想?既然阿尔都塞将自己几乎所有思想的债务权都给了马丁,我们当然可以在深入了解阿尔都塞的思想内容后,对这些概念形式符号做出更进一步的重构式判断。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马丁永远不可能真正在场,或者说,只能以不在场的身份在场,同时不可能被完全语言符号化的思想话语,将作为阿尔都塞所说的有限性中的无限可能性,成为文本解读中永远无法被纳入同一性话语之中的“文本的剩余”。阿尔都塞在马丁的讣告中说出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评价——“他在哲学的思考上超前我们20年”[33]——正是拉康意义上的永远不可能存在的真实之谜。可以肯定的是,同一性的文本学解读,无法为此提供任何有效的答案。

[1] 雅克·马丁(Jacques Mattin,1922—1964),法国哲学家。马丁与阿尔都塞、福柯同是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同学,他比阿尔都塞小四岁,比福柯大四岁。生前未发表任何作品,曾经将黑格尔早期作品译为法文。马丁痴迷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思想,但并未加入法国共产党。马丁有同性恋倾向,1948 年表现出明显精神分裂症状,其后在朋友和母亲的照料下生活。在精神分裂症发病前期,马丁曾经和阿尔都塞住隔壁,每天一起读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1964 年,马丁在毁掉自己所有手稿后自杀。

[2] 依笔者判断,马丁的思想与人生,应该也深刻影响了福柯的理论和写作。马丁和福柯有着更多相似的遭遇:同性恋、疯狂、自杀、初次教师资格考试的失利。在马丁去世后的第二年,1964年3月,福柯以一篇题为《疯狂,著作的不在场》的文章,重释其巨著《疯狂史》(1961)的主题。这篇文章被视为“关于马丁的最大声的沉默文本”。然而,由于福柯本人从未在公开发表文字中提到过马丁的名字,因此,这一判断并无确凿的文本依据。甚至有关福柯与马丁之间的友情,以及福柯在经济上长期资助马丁一事,我们也只是通过阿尔都塞的文字才了解到(参见Louis Althusser,The Future Lasts Forever:A Memoir)。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不对马丁与福柯的关系做具体论述,而仅聚焦于马丁在阿尔都塞文本中的存在和现身方式。

[3] Yann Moulier Boutang, Louis Althusser.Une biographie.Grasset,1992.

[4] Louis Althusser,The Future Lasts Forever:A Memoir,The New Press,1993.

[5] Nikki Moore,M.S.Thesis(硕士论文),Between work:Michel Foucault,Louis Althusser and Jacques Martin,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2005.PDF文件下载地址:http://hdl.handle.net/1721.1/33028.

[6] 在此类二手文献中,篇幅和内容较为丰富的要数Eleanor Kaufman,Chapter 4 “Madness and Repetition:The Absence of Work in Deleuze,Foucault,and Jacques Martin”,The Delirium of Praise:Bataille,Blanchot,Deleuze,Foucault,Klossowski,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1.

[7]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L’esprit du christianisme et son destin,Introduction par Jean Hyppolite,Traduction par Jacques Martin.Paris:Vrin,1948.

[8] Ernst Wiechert,Missa sine nomine,Roman traduit de l’anglais par Jacques Martin,Paris:Calmann-Lévy,1952.

[9] Hermann Hesse,Le jeu des perles de verre.Essai de biographie du The Glass Bead Game Valet accompagné Joseph de ses écrits posthumous.Présenté par Hermann Hesse(Original:The Glass Bead Game),Traduit de l’anglais par Jacques Martin.Paris:Calmann-Lévy,1955.

[10] 阿尔都塞在《来日方长》中将马丁自杀的时间误记为1964年,在较早的自传文章《事实》中,他写的是1963年。参见Louis Althusser,The Future Lasts Forever:A Memoir,The New Press,1993.

[11] 当我在这里使用“他们”“非常人”来形容精神分裂者时,用福柯的话说,已经在话语中将这一人群作为他者排除在“正常人”之外,并将其监禁和压抑在表面平滑的理性话语之中。疯狂,因而成了光亮的理性背后不可见的阴影投射。马丁对福柯的影响,可能并不在于其具体的思想内容,而更多地在于马丁自身的矛盾存在方式,即生存上的疯狂与思想上的理性之间的复杂纠葛。

[12] Louis Althusser,For Marx,The Penguin Press,1969,p.45.

[13] Louis Althusser,For Marx,The Penguin Press,1969,p.32.

[14] 参见Michel Foucault,History of Madness,Routledge,2006,p.46,212,325,458,528.

[15] Louis Althusser,“A Letter to the Translator”,For Marx,The Penguin Press,1969,p.257.

[16] 两个文本一同被收录在Louis Althusser,L’m.Jenir dure longtemps,suivi de Les faits,STOCK/IMEC,1992.

[17] Louis Althusser,The Future Lasts Forever:A Memoir,The New Press,1993,p.133.

[18] Louis Althusser,The Future Lasts Forever:A Memoir,The New Press,1993,p.168.

[19] Louis Althusser,“The Facts”,The Future Lasts Forever:A Memoir,The New Press,1993,p.323.

[20] Louis Althusser,The Future Lasts Forever:A Memoir,The New Press,1993,p.177.

[21] Louis Althusser,“The Facts”,The Future Lasts Forever:A Memoir,The New Press,1993,p.327.

[22] Louis Althusser,“On Content in the Thought of G.W.F.Hegel(1947)”,“The Return to Hegel:The Latest Word in Academic Revisionism(1950)”,The Spectre Of Hegel:Early Writings,Verso,2014.

[23] Louis Althusser,The Future Lasts Forever:A Memoir,The New Press,1993,p.177.

[24] Louis Althusser,“The Facts”,The Future Lasts Forever:A Memoir,The New Press,1993,p.328.

[25] Louis Althusser,“The Facts”,The Future Lasts Forever:A Memoir,The New Press,1993,p.345.

[26] Louis Althusser,“The Facts”,The Future Lasts Forever:A Memoir,The New Press,1993,pp.327-328.

[27] Louis Althusser,The Future Lasts Forever:A Memoir,The New Press,1993,p.179.

[28] Louis Althusser,“The Facts”,The Future Lasts Forever:A Memoir,The New Press,1993,p.328.

[29] Louis Althusser,“The Facts”,The Future Lasts Forever:A Memoir,The New Press,1993,p.332.

[30] Louis Althusser,The Future Lasts Forever:A Memoir,The New Press,1993,p.177.

[31] Louis Althusser,The Future Lasts Forever:A Memoir,The New Press,1993,pp.183-184.

[32] Louis Althusser,“The Facts”,The Future Lasts Forever:A Memoir,The New Press,1993,p.327

[33] Louis Althusser,The Future Lasts Forever:A Memoir,The New Press,1993,p.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