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雅克·马丁:一位没有著作的哲学家(1 / 1)

如果界定一位哲学家的标准是其思想,那么,雅克·马丁的确算得上一位杰出的哲学家,一位曾经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阿尔都塞产生关键性影响的原创性思想家。然而,在堂皇的史册记载中,马丁却注定被遗忘,甚至从未被记起。因为,作为哲学家,他没有为后世留下任何可供追溯的著作。

马丁是个境遇悲惨的思想者。与阿尔都塞和福柯共同就读于法国著名学府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哲学系,马丁本应在学术道路上前程似锦,却因精神分裂症的困扰,生前未发表过任何著作,并在自杀前毁掉了自己所有的手稿。今天,我们能够看到记录马丁生活思想印迹的文本大体有三个:其一是柏唐(Yann Moulier Boutang)的《阿尔都塞:一部传记》(1992),记录了阿尔都塞有关马丁的口述回忆[3];其二是阿尔都塞的自传《来日方长》,包括较多有关马丁的零散记忆[4];其三是摩尔(Nikki Moore)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时写作的硕士论文《著作之间:福柯、阿尔都塞与马丁》[5],该文附录中包含了马丁在巴黎高师读书期间递交的一些行政档案资料,如出生证明、成绩单、推荐信等。有关马丁的二手文献极为罕见,他的名字偶尔出现在有关阿尔都塞或福柯研究的一些章节、片段和注释中。[6]

基于以上马丁极为有限的“话语存在”,勉强能够搭建起一个以年份顺序排列的记录生命曾经鲜活在场的“现实存在”:

1922年5月18日生于巴黎,父亲是位药剂师。五岁时因母亲患上致命的肺结核,马丁与三岁的妹妹一同寄居到外祖父母家里,直到1936年返回巴黎。

1941年,不顾父亲望其继承父业学习医学的愿望,马丁进入巴黎高师学习哲学,成为阿尔都塞和福柯的同学。他的年龄刚好介于二者之间,比阿尔都塞大四岁,比福柯小四岁。师从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和伊波利特(Jean Hyppolite),在前者的指导下写作硕士论文,在后者的指导下翻译黑格尔的早期著作。

1943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巴黎高师的学生,马丁本可以留在巴黎,但出于对德国哲学的向往,自愿前往德国法兰克福强制劳动。在德国期间,他对黑格尔和马克思产生浓厚兴趣,开始信仰共产主义,但从未加入法国共产党。

1947年,写作关于黑格尔个人(individual)概念的硕士论文,该文章在其自杀时被毁,未曾公开发表,也未在巴黎高师的学生档案中保留备份。

1948年,马丁翻译并出版黑格尔早期著作《基督教的精神及其命运》[7],伊波利特为其作序。

同年(阿尔都塞加入法国共产党并留在巴黎高师工作),他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精神分裂症状,无法组织自己的生活,在朋友(主要是阿尔都塞和福柯)的经济资助下生活,逐渐丧失正常的理性和社会沟通能力。

1951年,母亲因心脏和肺衰竭去世,他继承了一笔遗产,用以维持一段时日的生活。

1952年,马丁翻译并出版维歇特的小说《无名的大众》[8]。

1955年,马丁翻译并出版黑塞的小说《玻璃球游戏》[9]。

1963年[10],在巴黎高师租住的公寓中,毁掉所有手稿后自杀,仅留下一本护照、几张照片和几张永远无法完成的翻译合同。

寥寥数行,一些由主谓宾状搭建的冰冷的语言结构,实在无法勾画出一个曾经在每一分钟的跳格中存在过的生命。在所谓“事实”中,一个关键词显得格外突出:疯狂。马丁的矛盾,首先源于他的精神分裂,一场常人无法体知的发生在脑袋中的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痛苦战争。精神分裂与人们通常理解的“人格分裂”或“多重人格”并不是一回事,而是指精神功能的分裂,即理性与非理性之间边界的模糊,真实与想象之间的认知混同。尽管精神分裂者们拥有与常人一样的听觉、视觉、味觉和触觉,但他们用来解读这些感性信息的思想框架与常人完全不同,被认为是不正常和非秩序的,进而在社会行为和情绪沟通上表现为病态的。换句话说,他们的肉身住在常人的世界中,但他们的精神却寄居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他们以非常人的状态生活在常人的世界中,挣扎在理性与非理性的痛苦纠葛之间。[11]

据阿尔都塞回忆,在精神分裂折磨下的马丁,最终决定毁掉自己的所有手稿,以此来毁灭另一个世界,那个让他不知所措又永远无法再次达及的理性世界。然而,作为马丁精神世界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理性”不得独存,最终,马丁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以这种方式来结束无法再与现实世界沟通的非理性和疯狂。一位“没有著作的哲学家”,如同“我在说谎”的著名悖论一样,注定成为思想史上一个不可能的矛盾存在。然而,作为一个自身无法调和的矛盾体,马丁思想的特殊存在方式,也成为文本学需要面对、并以此激发自身反思的重要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