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原因探析(1 / 1)

(一)对网络资源缺乏良莠判断

调研数据显示,对网络新闻的关注,8%的大学生选择正面,2%的大学生选择负面,16%的大学生选择新奇,56%的大学生选择热点,18%的大学生选择没什么特别关注;对网络新闻真假辨别,有15%的大学生表示会刨根问底,有49%的大学生表示会稍作判断,有36%的表示无所谓、不会去判断;对网络新闻真假辨别的依据,有18%的大学生选择是否由信誉度和知名度较高的权威机构和知名人士发布,有6%的大学生选择是否存在逻辑漏洞,有8%的大学生选择是否有悖常理,有3%的大学生选择是否有辟谣,有65%的大学生选择综合判断,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有不少的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真假辨别没有主动意识,只是关注热点而没有明确立场,只是持着被动浏览的态度,大部分的大学生对辨别依据倾向于综合判断,这就带有较大的主观性。通过对比较常见的网络新闻信息资源的真假判断,能看出一些大学生对待网络资源的整体态度,严重缺乏判断力。

网络资源本身具有存储数字化、表现形式多样化、以网络为传播媒介、数量巨大且增长迅速、传播方式动态性、信息源复杂等特点,这里所说的网络资源,是指网络信息资源,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1]由于网络共享性与开放性使得人人皆可在网上获取和存放信息,暂时也没有对网络信息来源的有效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于是这些信息很多都没有经过严格编辑和整理便被公之于世,因此,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各种不良的和无用的信息大量充斥着网络,不利于网络用户对网络资源的选择与判断,更不利于他们合理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同时也对网络用户的判断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大学生网络用户而言,面对如此繁杂的网络资源,受到阅历和知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不要说甄别了,连有效遴选都显得十分困难,再加上多数人对网络信息资源也没有“怀疑态度”,无论真假、好坏一律实行“拿来主义”,这种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盲目遵从,使得他们很容易,误入歧途。

(二)对网络行为缺乏善恶观念

调研数据显示,对是否在网络上发表过谩骂和攻击他人的言论,8%的大学生承认有,76%的不承认有,16%的表示不太清楚。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网络上不随便谩骂、攻击他人这个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已经被忽视。哪些是善举,哪些是恶念,哪些值得提倡,哪些需要抵制,一些最起码的价值标准已经被网络异化了,使得一些大学生失去了道德阀限的掌控,陷入了一种无序的、混乱的网络人格状态,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善恶观念,开始盲目的网络崇拜,开始疯狂的网络游戏,开始失控的网络人生,逐渐迷失自我。于是,有人成了网络骇客,有人成了网络骗子,有人成了网络罪犯,受到传统道德舆论的谴责和现实社会法律的制裁,灿烂的青春之花在网络失范行为的侵蚀之下迅速衰败,最终枯萎,令人叹息之余,更成了全体大学生的警示钟,只有警钟长鸣,明辨善恶,才能轻松自在地享受信息时代的优越生活。

根据上网的内容,可以将大学生网络行为主要分为网络学习行为、网络娱乐行为、网络交往行为、网络消费行为这四大类。

大学生在实施网络学习行为时,涉及的善恶观是在知识产权保护、学术科研“打假打抄”等方面,对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随便从网上全文下载或摘抄应付了事,撰写学位论文时大量引用或抄袭网上的成品论文,甚至通过网络平台寻找写手代写,这些行为本身就是非善之举,可是这样的真实事例不胜枚举,也使人对大学生的学术诚信产生了严重质疑。

大学生在实施网络娱乐行为时,涉及的善恶观是在对待色情暴力信息的态度、痴迷网络游戏的程度、网络猎奇等方面,观看、传播网络色情图片、影音、小说资料,沉溺网络游戏无法自拔,对网络上出现的新鲜事物盲目崇拜追捧,以丑为美,以怪为荣,哗众取宠,这些行为本身也是非善的,不仅有失大学生身份,更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大学生在实施网络交往行为时,涉及的善恶观是在对待网友的诚信、交往尺度等方面,通过网络交友来欺骗、玩弄他人感情,大玩网恋,不注意男女交往的尺度,性开放,诈骗网友钱财,这些行为完全背离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为人所不齿。

大学生在实施网络消费行为时,涉及的善恶观是在买家信誉、攀比、品牌崇拜等方面,目前的网络购物,对商家的管制较多而对买家的管制较少,在处理商家和买家纠纷时也倾向于买家,于是一些大学生消费者就开始钻空子,故意向商家发难,企图赖账和获得不正当的赔偿,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而失去诚信操守,由于经济能力有限,不少大学生迷恋上了网上的“便宜货”,网购青睐“山寨版”名牌产品,追求高仿品所带来的虚荣感,足不出户就可以逛遍全球的便利使得一些大学生成了“网络购物狂”,过度消费,巨额账单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这些行为让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偏离了正常轨道,有些还将破坏网络商品市场的正常运作和秩序。

(三)在虚拟空间缺乏自律意识

从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大学生上网基本上是随心所欲的,以满足个人享受的娱乐休闲为主,对网络的不良信息和不文明行为,不仅没有旗帜鲜明地自发抵制,反而也跟风效仿,“以丑为美”、“以次充好”,颠覆了传统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一些人在网络上完全显露出另一种自我,形成现实和虚拟的双重人格,成为网络异化的牺牲品。

网络是一个虚拟开放的空间,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并存,现实社会里的道德和责任约束力不强,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主要靠自律。但是大学生恰好又处于心理发展的“断乳期”和自我发现期,自我控制力和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加上缺乏社会经验,很容易被误导。很多大学生都是孤身一人前往陌生的城市求学,生疏的环境、繁重的课业压力和无所适从的人际关系等,给了他们很大的精神压力,使得他们中的不少人开始通过网络途径释放压力,这种“解压”的渴求状态很容易让大学生失去自控能力,陷入道德失范的漩涡,对自己的网络行为不加约束,反而变本加厉地故意去触犯社会道德底线,病态寻求压力的释放。网络上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存在,不同的文化碰撞、融合,对大学生自身的价值体系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网络中的不同价值观念也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导致了价值观的困惑和混乱,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也无法在正确价值观念的指引下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

(四)教育监管措施的缺陷

现在很多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还不够系统和规范,很少或几乎没有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网络文明教育,也很少有学校开展针对性的网络伦理教育,更少有高校设立专门的校园网络安全教育管理部门,制定与网络相配套的教育机制,很多学校对学生的网络教育监管陷入了“矫枉过正”、“该管不管,不该管乱管”的怪圈,如采取粗暴的行政手段对学生下达“禁言令”、封锁校园BBS等,这种不科学的教育监管只会激化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不利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养成。

学校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缺乏正面的引导,使得大学生失去了提升区分网络信息良莠的辨别能力的受教育机会,不利于他们正确处理网络行为,这只是一个层面,社会教育监管措施的严重滞后,也是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虽然随着科技进步发展,互联网自身也在逐渐完善,但依然还存在着诸多缺陷,尤其是在我国现有的网络技术水平下针对网络用户网络行为的监管还缺乏高效的技术手段,在对网络有害信息的预警和封堵上等网络安全技术上,仍有一个较大的建设空间,针对大学生网络用户群体的技术和制度约束就更少。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和不公正现象的网络化映射,很容易使大学生把对现实世界里的不满情绪带到网络世界中去,毫无顾忌地宣泄不满情绪,这些负面情绪长时间得不到纠正、教育和疏导,就会导致各种网络失范行为,滋生更多的网络道德问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网络本身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产生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根本原因,但对网络的不限制、不约束、不管理、不监控,却是助长不良网络风气的温床。教育监管措施的缺陷作为网络行为失范的诱因,极不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网络人格。

[1] 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356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