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网络道德概要(1 / 1)

大学生是网民中的一支重要群体,他们的网上言行对网络道德的发展和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参与网络的人数,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而日趋攀升,他们不经意的网络行为就可能引发重大社会震**,波及人类的未来发展。因此,关注他们的网络行为,开展针对性研究,现实意义重大。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互动性、全球性、全天候,网络资源的便捷、高效、低成本,使得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逐步增强,因他们的网络行为而凸显的一系列道德问题也逐渐引发热议。从沉溺网络游戏荒废学业到学位论文网上抄袭成风等诸多道德失范行为,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深思,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大学生网络道德,以网络为载体,以大学生为主体,其教育对策研究需要追本溯源,全方位寻求突破,才能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机制。

(一)网络道德的含义

网络道德,是信息网络时代的产物,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进步而出现的新的道德有机构成,其内涵是网络价值体系和网络社会准则,其外延是网络实践精神,通俗地说就是人们网上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而大学生网络道德的主体是接受高等教育、道德觉悟较高的大学生,大学生网络道德则是指大学生的网络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是调节网络时空中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其他网民之间以及大学生与网络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二)网络道德的特点

1.自主性

在网络社会中,人的主体性意识被最大限度地激发,享有极大的自由,能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来实施网络行为,能根据自己的不同喜好来选择网络活动,正所谓“鼠标轻轻一点,一切尽在掌控”,“我的网络我做主”,这种缺失规范的自主意识使得网络道德观念具有突出的个体差异,然而,某种网络道德一旦形成,就会被普遍认可,正如“原初状态”人们,为了避免相互伤害,而通过契约制定法规一样,网络行为主体在网络世界的共同体验和经历,使他们产生了共同的规范要求,而公共的规范也是个体意志的反映,因而会被他们自主遵守。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人的主体性意识也在不断强化,也会自主赋予网络道德体系新的内容,使网络道德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

2.多元性

虚拟的网络环境不同于现实社会,因此,网络道德也有别于传统的社会道德。传统社会道德虽然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但在每个特定社会和历史阶段的道德往往是一元的,因为具体历史阶段的社会道德观念往往是由一个阶级或阶层所主导的,而网络道德因网络环境的特殊性呈现出多元道德并存的局面,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展示出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通过网络进行互动,求同存异,这种碰撞带来的结果就是道德主体的多元性。

3.开放性

在网络社会中,网民们之间的交往突破了时空的局限,网络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也孕育了新型的“网络语言”和“网络社区”,网络社会越来越拟人化,随之而来的网络伦理道德冲击、碰撞和融合也转入现实社会。不同社会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的人们,通过网络互动交往,彼此沟通了解,呈现出理解与冲突并存的矛盾局面,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文化,而这些网络文化本身就是良莠不齐、兼容并包的,这就使得网络道德具有高度的开放性。

(三)网络道德的原则

早在2005年,中国科学院戴汝为院士就提出过网络道德遵循全民、兼容和互惠的三个基本原则[1],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道德原则也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十字”原则,即诚信、安全、公正、互助、慎独。

1.诚信

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对网民的基本要求。虚拟的网络世界,人与人之间互动交往处在一种相对自由的状态,缺乏现实伦理道德的约束,这种情况下,人往往容易做出失范行为,表现出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自我”,而这种“自我”很可能是“恶”占主导地位的。在信息时代早期,网民诚信缺失是较为普遍的,“网友”这个词甚至一度成为大家避之惟恐不及的“洪水猛兽”,究其原因正是网络上“陷阱太多”、“说真话的人太少”等一些缺乏诚信的网络行为所致。随着网络的普及,从网络到现实的回归,网民之间的现实距离拉近,网民之间蒙着面纱的“朦胧美”早已被彼此坦诚的“真实美”所取代,人们对网络诚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网民开始自发地抵制网络虚假消息,呼吁网络诚信。网络实名制的提出,正是出于对网络诚信的迫切需求,而网络实名制的实施,将为网络“诚信”再添制度保障。从这些角度看,诚信已经成为网民们普遍接受和遵守的道德原则。

2.安全

安全,是指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和损失的状态。网络社会里,网民之间的沟通互动十分便捷,足不出户便可行遍天下,古代神话故事里的“千里眼”、“顺风耳”通过网络视频、电话都变成了现实,而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产生了,有些人通过网络高科技手段来实施偷窥、窃听等不道德行为,严重损害了网民的合法权益,使得他们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损害。而黑客行为和新型的网络犯罪,更是对网络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当网民们的隐私“**裸”暴露于网络,伴随的安全隐患也开始不断地冲击道德底线。没有安全感的网络会渐渐丧失生存的基础,没有安全意识的网民也会渐渐失去生存的能力,安全自然就成为网络道德的一项重要原则。

3.公正

公正是一种正当性的价值取向,“不偏私,正直”。网络是全体网民共同的虚拟空间,而并非某些人的“私人花园”。网络中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是网络用户,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不能因个人身份和职务之便而去享受某些特权。网络中一旦出现“特权族”就会引起网民们的不满,丧失公信力。这里的公正,不仅局限于权利与义务的制衡,还涵盖了公开和公平原则。公开就是公布于众,不加遮蔽,是兼容的进一步深化。在网络社会里,网民要想更好地与人沟通交流就需要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接受其规范和约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充满排斥性、交流障碍和信息堵塞,都不利于网络交往的顺利进行,均可被视为是不道德的,也就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公平是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属于道德品质范畴。虽然网络环境具有极大的自由松散性,但无规矩不成方圆,不遵守一定的规则和秩序,人人都率性而为、随意行事,反而会限制住自由,所以在网络社会里,按照符合网络环境的标准和秩序来待人处事,才有利于维持网络的良性运作,才能做到公正。于是,网络道德中的公正天平就成了网民心中的标杆,不容觊觎。

4.互助

互助是彼此帮忙,共同合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共赢”。人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也分享信息,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传播者,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交往,获取帮助,也提供他人帮助,这种双向的互动带来了信息的更新和资源共享,也激发了网民的互助合作意识。很多网站在提供下载资源时都要求用户先上传分享自己的资源,来拓宽网络资源获取渠道。不少的公益互助组织开始重视网络的社会效用和影响力,将触角伸向网民,越来越多的互助联盟,开始在网络上“招兵买马”,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优势来扩大互助效益,营造氛围。网上“雷锋效应”悄然兴起,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积极态度,已经逐渐受到网民们的推崇。互助,在带给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成为网络道德尊崇的重要原则。

5.慎独

慎独是严于律己的道德自律精神,是一个人独处时心中天使与魔鬼的定力之战。网络是自由的传播媒体,网民是自由上网的人,如何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和现实的物理空间都做到表里如一,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需要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做到“慎独”。独自一人上网,面对着一台电脑和发达的互联网络,外界舆论压力和监督暂时缺席,日常生活中的善恶是非观念被漠视和淡化,有些意志薄弱者很容易做出一些离经叛道之举,失去自控力,道德底线失守,这时慎独原则对网络道德来说更显得不可或缺。

(四)网络道德的功能

1.认识功能

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善的标杆。它教导网民认识自我,明确他们对社会、他人的责任和义务,教导网民们正确地认识网络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选择正确的行为。

2.调节功能

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矛盾的调解员。网络道德可以通过舆论、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符合全体网民利益的善恶标准来调节、指导和纠正网络上人们的行为,使得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臻于和谐完善。

3.教育功能

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灵魂的导师。网络道德培养网民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道德纯洁的人。

4.评价功能

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的公正法官。网络道德以评价来把握网络世界的是非标准,通过把网络现象判断为善与恶来实现其功用。网络道德是一种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巨大的意志力量。

5.净化功能

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的环保局。网络道德能净化网络环境,协调网民之间的和谐关系,引导网民们自觉维护网络稳定、和谐的、健康环境,防止和抵御网络不文明现象和网络文化垃圾的侵蚀。

[1] 戴汝为:《网络道德的三个原则》,《中国信息界》200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