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时代的到来与德育格局的变化(1 / 1)

从1995年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正式开放至今,短短十几年间,互联网迅速发展并普及,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接近1/3的网民为学生,大学生在其中占了很大比例。网络技术的产生及其快速应用普及,从根本上改变和重塑着人们的生活,它开启了人类生活的新时代,即网络时代。

(一)网络时代的生活样式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空间、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至于原有的行为规范和思想观念不再适应于网络时代的生活。

1.生活界域的扩展

生活界域作为人的生活实践的领域和范围,其扩展状况受技术条件严重制约。马克思曾把技术条件低下的人类初期的生活称为“狭隘的地域范围上的畜群生活”。技术条件越是低下,人们的生活界域越是狭隘;技术条件越是发达,人们的生活界域越是广阔。在制约人的生活界域的各种条件之中,交通、通信条件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试想,如果没有动力机车的制造技术,没有轮船、火车的制造技术,世界各地的人们不仍然天各一方,老死不相往来吗?!如果没有电报、电话和手机的制造发明,多少人会失之交臂,“千里姻缘一线牵”仍然是美好的神话。个体的生活界域,除了被整体的交通、通信技术状况所制约,还被个人性的知识技术状况和职业状况所制约,个人知识技术状况和职业状况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活动范围的有限性、具体性。在网络技术出现之前,一个人在具体的时间内只能在具体的某个地点上(因为人分身无术),从事某项具体的活动(因为人很难同时身兼数职)。

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彻底打破了传统交通和通信技术对人生活实践的制约,颠覆了生活的有限性、具体性和现实性等传统属性。相对于传统生活的有限性、具体性、现实性,网络时代的生活获得了无限性、不确定性。借助于网络,人们可以与无限远的地方的无限的人进行交流互动,人们可以把自己“虚拟”成各种身份角色与其他人交往。以至于时间、空间、身份、活动等生活实践中一切因素的有限性都被废除了,都被无限性取而代之了,生活的界域被无限扩展了。

生活界域的扩展,从表面上看丰富了人类生活的自由性,从深层、长远来看,其对人本身的影响却是复杂的,很难用“积极”或“消极”概念简单地定论。以人为本,是我们理解生活中一切问题和现象的基本立场,凡是与人本身的属性和生命要求相符合的就是积极的,凡是与人本身的属性和生命要求相违背的就是消极的,然而,人本身的属性和生命要求却是一个矛盾的体系。人的生命是肉体与精神的统一,肉体倾向于服从本能和自然规律,因而是有限的;精神向往自由与超越,因而是无限的。正像卢梭所指出的“人生来是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可见,生活界域的扩展和对人的自由性的丰富,契合于人的精神及其对自由性的向往,但与人的肉体生命需求并不是完全相宜的。在此情形下,人的生命的凝聚力就会被离散,生活的和谐性就会被拆解,生命和生活就会出现萎靡的或扭曲的症状。正如有的人利用网络的自由和便利,贪婪地追求肉体欲望满足,或是拒斥现实的生命实践和生活创造,沉陷于网络虚拟空间消耗宝贵的生命时间。可见,面对网络技术对生活界域的扩展,亟需对人的生命模式和行为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规范和匡正。

2.行为方式的变异

网络技术对人的生活界域的扩展,是借助于网络技术所开辟的虚拟世界所实现的。也就是说在网络技术出现之前,人的生活世界是现实的、具体的、单一性的世界,网络技术出现之后,人的生活世界,包括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一是现实的生活世界,二是由网络技术所创造的虚拟的生活世界。在网络技术出现之前,人生活在单一的现实生活世界中,人的行为也是现实的、具体的、单一性的行为。这种单一性,一方面体现为行为模式与主体身份的一致性,如男女老幼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行为模式,工农学商兵不同阶层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体现为行为方式与行为意志的一致性,但凡正常的行为,莫不如此,当然,身不由己、言不由衷的反常行为应该另当别论。

网络技术出现以后,人的生活世界由单一的现实生活世界,变成了由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构成的二元复合世界,人的行为方式也就由现实的单一性的行为,变成了由现实行为和虚拟行为构成的二元的复合性行为。所谓虚拟的行为,一方面表现为行为方式与主体身份的不一致,例如男士在网络中以女士的身份与他人交往,老年人在网络中以青年人的身份与他人交往,已婚者在网络中以未婚者的身份与他人交往;另一方面表现为行为方式与行为意志的不一致,如以友爱的方式达到侵犯和伤害的目的,以真诚的方式达到戏弄和欺骗的目的,以奉献的方式达到征服的目的。人在虚拟世界中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行为与身份的不一致,表现方式与内中意志的背离,相对于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单一的、现实的行为方式,我们称之为行为方式的变异。当然,多数人只是在虚拟世界中发生行为变异,而且能够被人们所接受,这是由虚拟世界的属性所决定的,然而如果有的人由虚拟世界的行为变异,蔓延为现实世界的变异,在现实世界中也逢场作戏,弄虚作假,就会招致人们的唾弃。所以,我们要认识到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区别与相关性,限制行为变异,保持人在生活世界的真实性。

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与在网络虚拟世界的行为既有着明显的区别,又互相影响密切相关。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更多地是受制约于人的社会属性,更多地表现出人的社会特质,而人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的行为更多地是表现出自然属性和个性的心理特质。但是对于具体的个体来讲,人在这两种世界中的行为因为具有共同的行为主体,所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方面,但凡能在现实世界中积极自律、自觉以社会规范进行约束的人,其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的行为也往往能表现出较高的觉悟和素质,总能以真实世界的真诚行为引领虚拟世界的行为,因而较少出现行为变异的情况,反之,行为变异的情况就会比较严重;另一方面,但凡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行为变异严重者,其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往往受到其网络虚拟行为的消极影响,容易出现行为失范现象,反之,就会较少出现行为失范现象。

3.人际关系的普泛

由于网络技术为人们开辟了虚拟生活世界,人们的生活世界变成了包括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二元复合世界,因而人们的生活界域被大大扩展了,加之人的行为模式也随之变成了包含现实世界的真实行为和虚拟世界的虚拟行为两种模式,因而人们的交流交往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正是由于网络技术使人们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运用更多样的手段和方式进行交往,人们的交往对象更普遍更丰富了,人们除了现实世界中有限的交往对象,又有了虚拟世界的虚拟交往对象。“朋友”的范围,不再限于生活中的志同道合者,还增加了新的群体——“网友”。

正如同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关系,现实世界的具体行为与网络世界的虚拟行为的关系、现实世界的“朋友”与网络世界的“网友”的关系也是明显区别又密切相关的。现实世界的朋友关系是确立在志同道合、情真意切的基础上的,而虚拟世界的朋友则往往是戴着面具式的交往关系,所以现实世界中的朋友往往会时日越久,感情越深,而网络中的“网友”往往会因为“狐狸的尾巴难能藏久”而转瞬即逝或见光就死。当然,对于同一个个体来讲,其现实世界的交往活动与其虚拟世界的活动具有共同的主体,因而他在现实世界的择友、交友活动又具有某种相关性,甚至一致性。但凡在现实世界倾向于结交品德高尚之士的人,其在网络空间的交往对象,也往往都是超凡脱俗的人士;相反,在现实世界中追随乌合之众者,在网络虚拟空间往往也会狼狈为奸。当然,网络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又是连接现实世界的朋友与网络世界的朋友的桥梁,网友和现实的朋友借助于网络往往会变更转化。在当今网络的时代,几乎所有的现实的朋友都会借助于网络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会变成基于现实世界朋友关系的网友。当然,也有不少网络世界的朋友,经过了解交流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朋友。

借助于网络,人们的交往范围扩展了,人们交往方式便利了,因而人们的交往对象更普遍了。朋友多,当然是好事,但是,借助于网络结识的朋友往往由于缺乏现实生活接触,而脆弱易失,所以,不少人感觉到,借助于网络虽然能结识天下朋友,但同时又感觉到可靠的朋友却越来越少,朋友的数量增加了,范围扩大了,但是人们的友情的质量却降低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网络友谊缺乏真诚可靠的基础;二是由于网络交友的便利性,使网络友谊缺乏实践考验和患难基础,因此来得容易去得快;三是由于朋友数量多,范围广,使当事人难以长期、专注地维系某种友谊关系。鉴于以上所说,在网络时代加深和维系友谊,首先,不能把友谊建构于虚拟的世界,而应建构在现实的生活基础之上;其次,面对大范围、多数量的交往对象,要分清关系,理清次序,以差等之爱,应对不同层面的朋友;最后,要把虚拟世界的友谊积极地引向现实生活,接受生活的检验和加固。

(二)网络时代的嵌入式德育格局

网络技术开辟了虚拟世界,从而使人的生活世界变成了包括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二元世界,人在虚拟世界以变异行为方式反作用于人在现实世界的现实行为,导致了人在现实生活世界的行为混乱和社会失序。道德规范作为调整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面临网络技术所引起的行为混乱和社会失序,迫切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匡正人们的行为,恢复秩序。制定和推行网络道德,是社会从道德层面改变网络技术所导致的行为混乱和社会失序状况的重要手段。在网络技术出现以前社会就已存在道德规范,网络道德出台之后,嵌入于已有的社会道德规范之中,与之共同作用于包含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生活世界之中,从而使生活世界的德育格局变成了嵌入式德育格局。

1.嵌入式德育格局的含义

所谓嵌入式德育格局,是指在原有道德教育体系内,增加或充实新的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所构建成的新的道德教育体系。在嵌入式德育格局中,原有道德教育体系整体上统领和主导新增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但不干涉新增道德体系相对应的具体领域和问题,只是为新增德育内容与方法提供理论资源、方法借鉴和方向指导;新增道德教育体系顺应和承接原有道德体系的理念、宗旨与方法,在保持与原有道德教育体系的一致性的前提下,确立新的规范,运用于解决新领域的新问题。

2.嵌入式德育格局的特征

嵌入式德育格局,是网络时代道德教育模式、方法发生重大变化的结果,具有不同于以往道德教育格局的鲜明特征。嵌入式德育体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嵌入式道德格局内部、现实生活的德育体系与网络德育体系的关系特征。

(1)形式上的对峙性与实质上的从属性

现实社会的道德教育体系与网络虚拟世界的道德教育体系,是嵌入式网络道德格局的两个基本构成部分。从表面上看,这两个部分是平等对峙的,因为它们分别针对人们所生存的现实物理世界和人们所参与其中的信息网络世界,分别针对现实的社会交往活动和虚拟的社会交往活动。从实质上看,二者并不是平等对峙的关系,而是主导与从属的关系,即现实德育格局对虚拟道德格局的主导性和虚拟德育格局对现实德育格局的从属性。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首先,虚拟世界不是与现实世界隔绝的彼岸世界,而是在网络技术条件下作为现实世界的延伸而存在的世界,其本身是现实世界的构成部分;其次,网络虚拟空间的德育格局所针对的对象和现实世界的德育格局所针对的对象,其实是相同的对象,在现代网络时代,仅仅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不参与网络空间的活动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而任何网络空间的积极分子,必然都会参与现实世界的活动,从中获得物质和精神生活资料;最后,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与网络空间的人际关系并不是毫不相干的二元关系,而是密切相关,具有一致性和一体性的关系,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是网络空间的人际关系的基础,网络世界的人际关系,是现实世界人际关系的反映和延伸。综上所述,在嵌入式德育格局中,网络空间的德育格局与现实世界的德育格局,不是平行对峙的关系,而是主导与从属的关系,网络世界的德育格局是现实世界德育格局的延伸,是现实世界德育格局的形式扩展和内容深化。

(2)道德规范的双重性,道德精神的一致性

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主要针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对其行为进行引导规范,对其人格进行匡正和塑造,如我国公民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网络虚拟空间的道德规范,又称网络伦理,主要针对人们在网络虚拟空间的行为,对网络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对网络人格进行匡正和塑造,如我国网络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从表面上,现实生活中的公民道德规范与网络道德规范具有鲜明的区别,似乎是双重性的道德规范,其实如前文所述,网络空间作为现实生活空间的延续,是从属于现实生活世界的,网络交往作为现实人际交往的特殊模式,与现实世界的交往具有一致性,更为重要的是网络世界的主体与现实世界的主体是统一的,因此网络道德规范从属于现实世界的道德规范的,是现实世界的道德规范在特殊环境的体现。二者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共同致力于培养公民的文明言行和高尚人格,只不过网络道德规范更突出了网络特殊环境下的特殊环节,如对自律精神的突出,对诚信品质的强调。其实,这样的规范要求都已包含在现实生活中的公民道德规范之中了,只不过在网络环境下,这两种品质受到了挑战,变成了关键性品质,因而受到了特殊关注和重点强调。

(3)发生顺序的先后性与作用模式的共时性

网络时代嵌入式德育格局的两个构成部分现实世界的德育体系与虚拟世界的德育体系,在发生顺序上具有先后性,先有现实世界的德育体系,后有虚拟世界的德育体系,虚拟世界的德育体系是作为现实世界的德育体系的扩展和延伸而产生的。但是,一旦出现了虚拟世界及其所伴生的虚拟世界的德育体系,现实世界的德育体系和虚拟世界的德育体系就同时存在,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人的行为、语言和思想了。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由于风俗习惯和熟人面孔的在场制约,一些“离经叛道”的念头通常处于隐匿的意识状态,尚未表现为“违规”行为,现实世界的德育活动,无法对其发挥针对性的制裁或“纠偏”作用。一旦进入网络虚拟空间,“离经叛道”的念头便转化为具体的语言或行动了,从而可能发生违背“网络伦理”的现象,这时候网络德育体系就会实施制裁或“纠偏”行动。当然,网络德育体系的制裁或纠偏不是滴水不漏的一概扫除,它所制裁或规范的行为主要是那些对现实社会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行为,而行为对现实生活的不良影响,又主要参照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德育体系来判定。由此可见,现实世界的德育体系和虚拟世界的德育体系,对个体网络行为的判定和处理,是同时存在、互相制约,共同发挥作用的。

(4)逻辑结构上的主从性与实践运作上的应急性

现实生活的德育体系和网络虚拟世界的德育体系,作为嵌入式德育格局的两个基本构成部分,二者在逻辑结构上是主从关系。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从生活空间关系上看,网络空间是现实生活空间的扩展和延续,是现实生活空间的特殊构成部分,因而从属于现实生活空间;其二,从本质和表现的关系来看,现实生活的德育精神、德育观念是网络虚拟空间德育体系的根据和本质,网络虚拟空间的德育体系是现实生活空间德育体系的表现和反映;其三,从目标和价值归宿来看,规范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的目的在于保持和加强现实生活的秩序,提高现实生活质量,因此现实生活是网络德育体系的价值归宿。当然,现实生活的德育体系与网络虚拟空间德育体系的主从关系,并不意味着二者在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实践活动中,时时处处以现实生活的德育体系为依据、为出发点、为重心,实际情况往往是以事件、问题和突出的现象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应急性”作为二者实践运作基本原则。因为离开对具体问题、现象的解决,无论是现实生活的德育体系还是网络虚拟空间的德育体系,都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无用”状态,只有关注突出现象,解决突出问题,才能使二者发挥具体的效用。由于网络虚拟空间中制约机制的匮乏,往往是行为失范现象的多发地带,所以嵌入式德育格局实践运作上的“应急性”经常表现为对网络失范现象的高度关注和及时匡正。

3.嵌入式德育格局的实践要求

嵌入式德育格局,是展现于网络时代的全新德育图式。深化网络时代的德育工作,提升新时代的德育效果,就要立足时代发展的整体趋势,从实践上充实完善嵌入式德育格局的基本属性和要求。在具体实践操作层面要做到以下几点:完整把握社会生活,整体提升道德品位;充实生命自由,提升生活秩序;创新道德观念,彰显实践精神;强化网络道德,推进时代进步。

(1)完整把握社会生活,整体提升道德品位。

在网络时代,无论是现实生活世界,还是网络生活世界,从根本上来讲都是人自身的社会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理解网络时代的现象和问题的时候,把现实生活世界和网络生活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一点对于实践中正确理解嵌入式德育格局、深化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效果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现实生活中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要认识到行为主体对网络技术的不当运用,要把现实生活中对道德失范行为的惩戒与网络伦理对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约束结合起来。网络虚拟空间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除了考虑网络虚拟空间的特殊性,还要考虑到错误行为在现实生活世界的根源,如错误的人生观念或不良的风俗习惯。一方面,要借助于网络伦理来规范网络行为;另一方面,要消除或化解错误网络行为的现实生活诱因。唯有把行为放在整体生活世界视野和嵌入式整体德育格局中,才能获得全面透彻的认识,才能彻底地消除矛盾,解决问题。

(2)充实生命自由,提升生活秩序

网络技术所提供的网络虚拟空间,扩展了人的生活界域,丰富了人的交流手段,拉近了心理距离,充实丰富了人的生命自由。这是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最突出贡献,因此一切与网络技术相关的社会管理和教育活动,都应该以保障和丰富网络所提供的生命自由为前提,而不能因噎废食,为了所谓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行为,而剥夺了伴生于网络的自由。当然,不容否认,网络空间的隐匿性决定它为许多道德失范行为提供了便捷路径,因而成为各种行为失范现象的多发地段,我们不能姑息迁就借助于网络技术而违背道德或法律的行为,只有惩治失范行为,维护网络生活秩序和现实生活秩序,才能在现实生活空间和网络空间保障正当行为的自由性。因此,从总体上看来,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规范网络道德行为、提升生活秩序,不是对生命自由的限制或剥夺,而是对其的积极维护和有力保障。在实践中,要切实实现规范网络秩序与充实生命自由的统一,尤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公私分明”。有时候网络的隐匿性为个人储存和表达个人的“隐私信息”提供了某种便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隐私信息”都符合公共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观念,只要个人“隐私信息”不具有扩散性的社会负面影响,就应该得到保护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使个体的生活因为保留了神秘,而散发出独有的自由精神和人格魅力。

(3)创新道德观念,彰显实践精神

道德在本质属性上必然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双重属性,在功用特征上必然具有规范性和创造性,然而传统社会过多地突出了道德的理论性和规范性,往往从抽象的人性理论,推演出应然性的行为范式,并用于约束规范个体的行为。近代以来,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以来,道德的实践精神和创造意义得到了充分的阐释和倡导,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立足于现实的生活实践选择或构建道德观念,依据个性化的道德观念,塑造自身的精神人格。网络时代的嵌入式德育格局,作为现代社会的德育体系,当然要立足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水平,创新道德观念,展现道德实践精神和自由旨趣。网络时代的嵌入式道德格局,从道德观念的理论依据来看,无疑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道德观念,现实生活的道德观念与网络道德虽然共存于网络时代,但是却分别代表前网络时代的道德和网络时代的道德,因此创新道德观念,展现实践精神,不能从理论(包括现实生活世界的道德理论)出发,而应该从实际出发,特别是要从网络空间中人们的行为模式和交往方式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使道德观念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生命,才能使道德观念在推动实践中,彰显其自由精神和生命活力。当然,道德在解读网络时代的新现象,解决新问题的时候,必然也会参照和汲取现实生活世界的道德观念,这种“参照和汲取”,正是传统道德观念与现实社会现象融通,传承传统,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4)强化网络道德,推进时代进步

解读网络世界的现象、解决网络空间的新问题,是网络时代嵌入式德育格局作用于现实生活的上手环节,然而在嵌入式德育格局中如何解读网络现象?如何解决网络空间的新问题?仅仅靠“参照和借鉴”现实生活世界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是不够的,因为现实生活世界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基本上代表“从理论出发解释世界”,制定规范,约束行为的德育模式,这一模式与改革开放时代的个性化价值诉求是不协调的,人们厌倦了抽象的理论感悟,习惯了程式化、快节奏、立竿见影的行为风格,对于多数人来讲,在嵌入式德育格局下,他们所需要的不是过度的理论推演,而是一目了然的行动方案。因此,提高网络时代的德育效果,当务之急是运用明确系统的网络道德规范,及时高效地化解青年一代在网络空间遭逢的难题,消除由之所带来的时代困惑和社会震**,以之维护个体生命自由,增进社会秩序,推动时代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