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精髓,就是能使一种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作为崇高精神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民族精神的形成伴随着一个民族的成长过程,同时,又因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获得新的内涵,并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个民族的精神也需要在现代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有所扬弃,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才能不断地获得生机与活力。民族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时代的,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中呈现出不同的目标和侧重点,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文化体系。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绝不是一经形成就不会改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具体地说,民族精神是一定社会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源泉;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体现和延续,时代精神既有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又有对民族精神的拓展。在当代中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统一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凝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一)民族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和精神气质的总和。民族精神反映了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价值观念等共同特质,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就不可能凝聚力量,不可能成就伟业,更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阐释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开发建设祖国大好河山、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同时,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1.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爱国主义情感中包含了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期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动员和鼓舞人们为自己祖国的生存发展前仆后继、奋斗不息的一面旗帜。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热爱祖国,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并且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涵。古人说过“奄有四海为天下君”,这标志着早在远古时代,国人就有了以天下兴亡、人民安康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被赋予多种表达方式,“遥望中原怀故土,静观落叶总归根”、“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所有这些爱国名言,都寄托了各民族仁人志士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对祖国的赤诚之心,抒发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发展和强大,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事迹。这些爱国故事,感人肺腑、代代相传,其中屈原、文天祥、郑成功、邓世昌、杨靖宇等杰出人物的故事便是代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延绵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千百年来,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越燃越旺。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为了捍卫祖国独立和民族尊严,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壮丽诗篇,涌现出一批批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民族英雄。井冈山精神、红军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又有了崭新的诠释。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在与洪水的搏斗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的抗洪精神;我国航天工作者在长期的奋斗中铸就了吃苦、战斗、攻关、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以及我国人民在可歌可泣的抗震救灾过程中凝成的“抗震救灾精神”等。当中华民族仍然面临着反对外来干涉、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艰巨任务时,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振兴和发展民族经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祖国的团结和统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而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集中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来谋求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
2.团结统一
团结统一是指一个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民族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特征。中国自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其主体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尽管在我们这块土地上也有过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争的过程,但从总体情况来看,统一的时期远远多于分裂的时期,各民族的相互融合始终是主流。中国各民族之间存在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而自豪,都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整体感、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和睦相处、友好相待、共赴国难、共渡难关的优良传统。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力量。要爱国就必须保持各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只有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才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民族得以繁荣昌盛的基本条件。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杰出的政治家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坚持以和为贵和宽厚仁爱的原则,用信义、和平的方式处理复杂的民族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使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同一家。中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切身感受到国家的统一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颂歌。团结统一是一个民族群体意识和行为所呈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状态。它不仅要求各民族内部团结起来,更重要的是要求中华民族以及全世界的炎黄子孙团结起来,维护整个中华民族的统一和独立,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它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并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灵之中,成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世界和平的牢固纽带。正如霍英东先生所说:“在这个世界上,凡是有烟火的地方都有中国人。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他们的心都是向着祖国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各民族在交往中不断相互借鉴,在相互借鉴中不断融合,在不断融合中逐步形成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在严重的自然灾害出现时,人们在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号召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民族内部矛盾尖锐时,人们在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号召下,不计得失,大局为重;在我们的同胞客居异乡,被异质文明排斥时,人们在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号召下,相互依恋、相互扶持、顽强生存。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己任,坚持和弘扬这一民族精神,并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活力。为了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成功地使香港、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结束了西方列强侵占中国的历史。在今天,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就要进一步弘扬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要激发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增强民族凝聚力,调动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的热情和力量,使每个炎黄子孙都投身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3.爱好和平
爱好和平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奉献的精神。团结统一主要针对的是国家民族内部的关系,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在各民族之间及其成员之间要求“和衷共济”、“和睦相处”;“爱好和平”则是针对国家民族外部而言,在处理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之间关系时要求“协和万邦”、“和平共处”。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固有天性,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始终本着平等互惠、和睦相处、真诚相待的原则,坚持通过对话解决争端,不诉诸战争,为形成和平、安宁、繁荣、富裕的世界环境而孜孜以求。儒家思想主张“和为贵”,如孔子关于“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很早就成为中国民间的传统美德和道德价值观;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名言家喻户晓;墨子的“兼爱”思想亦深入人心。“和”的思想积淀于中华各民族之中,渗透在思想意识的各个方面。就个体自身而言,强调其内在道德、性情与心智的和谐,即人内在精神世界的和平。因此,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修身养性”;就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而言,强调亲人、邻里、友人之间的和谐,即社会的和平;就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把中国人对内的尚“和”、尚“礼”与“兼爱”的精神推广到处理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关系上,追求世界的和平。翻开从古到今我国与世界的交往历史,即便是在我国最为强盛的时代,都始终讲究信用、爱好和平。“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德莫大于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等这些中国先哲的著名言论,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宽广胸襟。汉武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唐太宗发展西域交通,郑和七下西洋,玄奘印度取经,鉴真东渡扶桑等典型的事例,也都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发展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中国积极发展同世界其他民族的友好往来,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目前已被大多数国家所普遍认同和接受,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基本原则。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主张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他还创造性地运用和平共处原则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国内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并且为进一步解决台湾问题,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打下了基础。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大力倡导和平,主张世界的多极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单极化,始终本着“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精神,睦邻、安邻、富邻,同邻邦友好相处。我国一贯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始终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已然成为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
4.勤劳勇敢
勤劳勇敢是指一个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不惧艰难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兴家的传家宝,是兴国立世之本,也是众德之首、万善之源。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艰苦的自然条件和严酷的社会斗争中形成的一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拼搏、不畏艰险的优良品格。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从古至今,勤劳勇敢就贯穿于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在中华民族德行的各个方面,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道德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勤劳勇敢是广为推崇褒扬的美德,它要求人们无论是遭遇险风恶浪,还是面对残暴权势,都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不畏强御”、“勇者不惧”、“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这些名句说的都是人们面对艰险和强暴,要无所畏惧,为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要有置个人荣辱、贫富、生死于度外,“赴汤火,蹈白刃”的精神。中华民族依靠这种勤劳勇敢的精神,缔造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用勤劳勇敢的精神写成的一部艰苦奋斗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成为许多仁人志士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座右铭;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都江堰、长江三峡等伟大工程,则是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勤劳和勇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在面临危难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意志品质,又是一种蕴含智慧和道义的大智大勇。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是形成最早的民族性格和伦理精神。我们的民族经历了无数的自然灾害和社会战乱,经历了数不清的大小磨难,但始终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在此过程中勤劳勇敢就逐步沉淀为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华夏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屹立于世界东方,并且越发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中国共产党是勤劳勇敢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这一民族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北大荒精神”等都体现了这种民族精神。在20世纪末,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现在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我们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所拥有的一切财富,既不是上天的恩赐,也不是他人的施舍,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丰硕成果。在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更需要勤劳勇敢精神来支撑和推动。今天我们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大道上,一定会遇到很多难以想象的障碍和困难。所以更加需要继续发扬勤劳勇敢的精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祖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5.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被评价为兼有康德与歌德两位伟大天才的特性、具有完美的人格、永葆生命力的巨人,在中国古代社会被尊称为圣人、贤人。他所创的儒家学派的经典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朝闻道,夕死可矣”等,都是要求人们好学上进,勇敢无畏地追求真理;同时,孔子还身体力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其所代表的“自强不息”、“精进励行”的精神,体现的就是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儒家经典中所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精神,体现为“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为“因时而变”、“与时偕行”的与时俱进和开拓进取精神。这些精神是对于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中原大地上披荆斩棘,在洪荒世界上战胜自然界的数不清的艰难险阻、开拓进取发展文明的最好概括。其后,这种特有的精神又鼓舞中华民族在汉唐创造盛世、开拓边境;在近代勇于抗击侵略、挽救危亡而使民族走向新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由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为此,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勇于实践、锐意进取、同心同德,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进取的精神境界和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发愤进取、不懈奋斗、变革创新,是中国人民战胜各种风险、经受各种考验的制胜法宝。
(二)时代精神的内涵
1.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不是简单的改变现状,而是表现为一种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表现为一种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一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动力。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首次把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006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改革创新充分体现和吸纳了时代要求,为实践的发展注入了鲜活力量。改革创新精神弘扬与否,取决于人们开拓精神的强弱,改革创新所呈现的开拓精神则直接表现为全民族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奋勇争先的品质。就其时代的内涵而言,这种精神和品质,是一种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挑战自我的精神,是一种抢抓机遇、争先进位、争创一流的意志,更是一种勇于竞争、勇担风险、敢作敢为的品质。就其实践层面的精神表现而言,则体现为中华民族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在市场竞争中力争上游的精神和状态;体现为中国人民在知识经济的呼唤下,吐故纳新,立足于科技兴国的雄心和壮志;体现为中华民族在当代世界发展的背景下,勇于迎接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挑战的品质和意志;体现为全体人民进一步增添改革创新的锐气,把各个社会阶层和全体建设者创造新社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决心和勇气。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古老而年轻的民族,几千年血脉不断、文明不衰、生机勃发,必然积淀了深厚的精神文化传统。胡锦涛同志2006年访美时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十分丰厚的,追根溯源集中表达于《周易》中的两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发展成了革故鼎新、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后者发展成了以人为本、团结和谐、海纳百川、协和万邦的人文道德精神。这两种精神各有侧重,却又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这就是“自立立人”的关系。一个民族越是自尊自重自立,就越是胸襟开阔,敢于揭己之短、善于学人之长,能够在广泛吸纳各种文化营养丰富自身的同时推动各种文明的繁荣灿烂,从而对人类进步做出重大贡献。应当说,中华民族就是这样一个民族。我国不仅以著名的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等伟大创造闻名于世,不仅以诸子百家思想丰富了人类的精神文化宝库,而且以不断变革创新的实践彪炳人类变法自强的制度创新史册。从改革创新的视角看,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道路之争,是中华民族能否真正实现改革创新的问题,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本身就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改革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借助于马克思主义对时代、国情、世界政治经济走向以及种种主观条件所做的科学把握,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所形成的这种改革创新精神,就是一种革命精神,它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改革开放精神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团结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的集中表达。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扩展视野,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党的建设的与时俱进。创新是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也是推动党的建设与时俱进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必须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自己。面对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任务,我们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行动上主动探索,实践中积极创新,以理念创新带动思路创新,以机制创新推进工作规范,以方法创新提高工作水平。
2.与时俱进
所谓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与时俱进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公开、庄严地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随着历史、现实、社会和实践的发展,逐步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不断调整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就是要求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方法来不断认识、分析和解决不同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从而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就是人们的思想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前进。“与时俱进”既是正确的世界观,又是正确的方法论;既是理论,又是实践;既是行动的指南,又是行动的方法和手段。现代社会矛盾的有效调控,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离不开“与时俱进”。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与时俱进”的核心在于“进”,即先进、前进、上升、发展,它本身意味着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时代的潮流。它永远不会封闭真理,也永远不会终结真理。因此,与时俱进的方向就是前进、上升、发展。凡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与前进、上升、发展方向相一致,就是与时俱进。否则就不是与时俱进,而是与时俱变、与时俱退。与时俱进昭示和要求人们要有一种时不我待、不进则退的紧迫感,一种深切的历史忧患意识,一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一种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实现民族复兴的雄心壮志和能力。唯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使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时俱进昭示和要求党的理论和人们的认识要跟上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不仅要与时代同步,正确反映时代的主题和本质,更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认清并把握时代和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进而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的前列,否则就要落伍,甚至被淘汰。与时俱进昭示和要求人们要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眼光,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既要着眼国内,也要着眼世界,既要着眼现实,也要着眼未来,只有把这些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对大局了然于胸,才能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思想路线自身就是一个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体系,它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更加突出了思想路线的创新性。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最高价值是发现和掌握真理。与时俱进的真谛是昭示和要求人们不断发现和掌握新的真理,从而避免真理可能因跟不上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变为谬误,避免认识可能因跟不上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偏差,使我们始终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进行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3.求真务实
坚持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求真务实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其认识论的精神实质的精辟概括。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谓“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去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所谓“务实”,则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行、去实践。求真与务实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和本质体现。作为一种科学精神,求真务实就是要求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胡锦涛同志鲜明地赋予求真务实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释,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作为一种政治品格,“求真”包含了双重要求:既需要求得事物的客观真实,又需要求得与客观事物相一致的真理性认识。同样,“务实”也包含两个要求:一是脚踏实地的耕耘,不是坐而论道的清谈;二是务党和人民利益之实,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不是干华而不实的政绩。因此,求真务实要求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要求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说话办事都老老实实,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
求真务实首先涉及的是“求真”,“求真”是基础、是前提,只有“求真”,才能很好地“务实”,“务实”也才有意义和价值。能不能做到求真务实,实质上就是能不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问题,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看问题,才能深刻认识和领会求真务实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求真”与“务实”具有密切的关系,二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要“求真”就一定要“务实”,“务实”是“求真”的根本保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有“求真”之心,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务实”,而是说要用“务实”作风去实践“求真”,去保证“求真”。求真务实,说到底就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问题。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无论是改造主观世界还是改造客观世界,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更会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风险,更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精神。革命年代,我们的党就是靠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解决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我们面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任务十分艰巨,情况异常复杂,要做许多艰苦卓绝的工作,要解决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要战胜许多新的困难和风险,必须始终保持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
求真务实,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根本保证。求真务实必须结合新阶段的新实践,并努力贯彻到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之中,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求真务实的艰辛探索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战略和策略,并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紧接着又经过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和发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基本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基本理论,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我们党80多年的历程充分说明,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之所在,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之所在。
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层出不穷,新事物、新问题不断涌现,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精神,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求真务实,只要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精神、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求真务实就不能停顿,在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面前总会出现很多未知的领域、未知的规律和未解的课题,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去求其真、务其实,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4.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凸显人的主体性,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反映,其价值指向是以促进社会广泛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那么,以人为本就必然成为时代精神的内在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如果在工作中不注意克服以物为本、以官为本的倾向,必然会造成社会利益的倾斜、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当中,市场经济是理想的经济制度,但是其最大弊端就是会把人变成“经济人”、“工具人”,陷入“只见物不见人”的境地;并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过大、贪污受贿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需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体现人文关怀,而体现人文关怀,就要保障每一个公民包括生存权和发展权在内的各项基本权利,体现对人的生命和人格尊严的尊重。这里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具体、历史和现实的人,始终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处在实际生活的过程和活动之中。因此,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改革开放、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及其根本利益为本。从时代精神的层面展现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过程中,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要把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其最终的目标指向。以人为本,需要我们从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出发,在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过程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积聚物质财富;需要我们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社会公正,统筹好经济社会发展,消除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制约人们平等发展的因素,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营造公平的社会氛围;需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物质、精神、政治和生态四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使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保障,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