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无尽悲愿与严峻现实(1 / 1)

梁启超在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卓绝奋斗而屡遭挫折失败之时,写过一首自励其志的诗: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折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156]

大概现代新儒家们以梁启超自喻,故这首诗的末两句素为其称道并引以述志立志,成为其表白心迹的典范语言。唐君毅在论著中,多次慨叹、阐释。1988年年底,我在香港参加“唐君毅思想国际会议”,看到主席台两侧的联语即是此二句。牟宗三也多次加以引用、发挥,并写了《世界有穷愿无穷》一文,畅述其志。唐君毅、牟宗三的弟子们,也都怀有这类悲天悯人的愿望,可以说,心怀无尽悲愿,自认“举国犹狂”,唯己独醒,以振衰起颓舍我其谁自负,以“十年以后当思我”**,这正是现代新儒家的共同心态。牟宗三所做的一系列努力,在这方面起了引领“**”的作用。同样,牟宗三、唐君毅及其弟子们,对中国文化精神价值的开掘,对中西文化关系的探研,也是具有知识分子群体的自我批判意识的。因此,我们不妨以牟宗三为中心而说开去。

依牟宗三理论,儒家心性之学是一切价值之源,与现代化并不矛盾。五四以来世风堕落,人心乖戾,关键在于道德的理想主义的失落。因此,他循无尽悲愿之理路迈出的决定性一步,或者说他的现实追求,便是所谓“儒学第三期之发扬”[157]。质言之,即儒学的复兴。第三期儒学担负的时代使命,是开出“新外王”,“今天这个时代所要求的新外王,即是科学与民主政治”[158]。第三代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蔡仁厚先生,在1990年2月号《鹅湖》月刊上发表了《当代新儒家该负什么责任》一文,指出:当代新儒家的责任不在“实务层”,而在学术思想的建设,在于“文化心灵的觉醒,文化意识的显豁;文化生命的贞定,文化方向的抉择;文化理想的提揭,人文精神的重建”。可见,现代新儒家欲图复兴儒学的深切悲愿,是想引生科学与民主的未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强烈的现实感。

然而,海峡两岸40年来各自发展的社会现实,对现代新儒家们复兴儒学的热情不啻一瓢冰水!大陆以马列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自然不会给儒学以既往的地位;在台湾,复兴儒学的主张也没有多少市场。它不但为台湾当局所冷落,而且为知识界所批评,顶多不过是大学校园里某些学术沙龙中的清谈而已。

从理论上看,复兴儒学,靠心性之学来融合西方现代科学民主,并不具备外在的可操作的理论架构。而且,在儒学的框架内加进科学民主的方法,正犯了现代新儒学所诟病的文化“加添法”。他们在《文化宣言》中强调,不能把别的文化的价值与理想加入现代中国文化之中。同时,他们也承认,传统儒学并未开出科学与民主。照此推理,岂不陷入两难境地,何以自圆其说?而且,他们一方面承认,仅靠道德说教,是无法使专制君主不专权不专位的;另一方面又鼓吹道德良知可以辗转开出民主科学,这岂非自相矛盾?难怪新儒家在台湾也“长久以来为人所质疑”[159]、所批评。

有趣的是,台湾鼓吹“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学者中,有人提出了“海洋文化的儒学”。力倡此说者是东海大学的蒋年丰先生。他在1990年2月出版的《中国文化月刊》上发表了《海洋文化的儒学如何可能》一文。他认为,台湾“孔孟学会乃是彻彻底底的‘政治化的儒家’”,以牟宗三为首的鹅湖派,“也非是为民请命的道德理想主义的儒学”。这二者都丧失了杜维明所强调的知识分子群体批判的自我意识。现时代需要的是一种新儒学,即作为第三期儒学发展的“海洋文化儒学”。他指出,海洋文化的儒学是与西方文化激**之后产生的,它包括思辨哲学、价值哲学和社会哲学,而已社会哲学为重点。海洋文化的儒学以“公道”(justice)为第一序列概念,以仁、义、孝为第二序列概念,这“是将古典的伦理思想现代化”。社会体制合乎公道,仁德与礼教自然流畅;家庭之中有公道,则孝道自然保存。“所以海洋文化的儒家事实上可以涵括内陆文化的儒家。”古典的“礼乐之邦”由官吏和圣贤判断是非礼义,重治道,强调吏治;现代的“公道之国”以民意舆论裁定公道与否,重政道,强调民主。由此,就“巧妙地解决了儒学长期以来所面临的困境”。

平心而论,蒋年丰关于“海洋文化的儒学”这一概念的提出,较之现代新儒家第一、第二代反复申论儒家“怵惕恻隐的道德的心”,企图以此解决一切问题的老套路,确有一新耳目之感。而且,事实上,它也具有范畴构建之功。但他将一切价值观念以致民主政治建立于所谓“公道”心之上,其思维构架和理论实质,与牟、唐等人“道德的理想主义”并无二致。

当然,我们应该承认,现代新儒家对中国文化精神价值的阐释和开掘,对道德理想和人文意识的弘扬和护持,对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守,对古今的承续和中西的比较融通,对唯科学主义的批评都是独具特色的,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自有其地位。然而,他们以儒家心性之学等同以至取代中国文化,以道德心包蕴一切,解决一切问题,把复杂的时代问题简单化为思想文化问题,这就未免脱离当时中国的实际,未免迂执保守。他们的努力是理想主义的,但却是不现实的。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717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257页。

[3] 参见[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

[4] 参见《文化学辞典》,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5] 《辞海》,242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6] 《孟子·滕文公上》。

[7] 《春秋繁露·竹林》。

[8] 《谭嗣同全集》,42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9] 《论语·述而》。

[10] 《论语·卫灵公》。

[11] 《孟子·滕文公下》。

[12] 《董胶西集·士不遇赋》。

[13] 《易·系辞下》。

[14] 《汉书·司马相如传》。

[15] 《苏轼文集·刑赏忠厚之至论》。

[16]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17] 《易·乾卦·象传》。

[18] 《孝经·广扬名》。

[19] 《论语·泰伯》。

[20] 《论语·述而》。

[21] 《汉书·董仲舒传》。

[22] 参见李宗桂:《唯政治思维的危害及产生原因》,载《文汇报》,1992-9-23。

[23] 《史记·货殖列传》。

[24] 《汉书·董仲舒传》

[25]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下。

[26] 2006年10月18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7]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3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8] 参见李宗桂等:《中华民族精神概论》,76~150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29] 参见李宗桂:《国学与时代精神》,载《学术研究》,2008(3)。

[30] 参见马勇:《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发布2007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载《羊城晚报》,2008-3-13。

[31] 《尚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唯和。”《左传·文公七年》:“正德利用厚生。”《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中庸》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32] 《论语·为政》。

[33] 《春秋繁露·阴阳终始》。

[34] 《春秋繁露·精华》。

[35] 《春秋繁露·玉英》。

[36] 《春秋繁露·楚庄王》。

[37] 《汉书·董仲舒传》。

[38] 李大钊:《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载《新青年》,第1卷第4号。

[39]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载《新青年》,第2卷第3号。

[40] 李大钊:《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载《新青年》,第1卷第4号。

[41]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载《梁漱溟全集》,第1卷,344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42]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282页。

[43] 《文汇报》,1987-11-17。

[44] 参见《关于儒学与“现代新儒学”》,载《文汇报》,1986-1-28。

[45] 《理论信息报》,1986-12-29。

[46] 参见《现代新儒家概念质疑》,载《理论信息报》,1988-2-1。

[47] 参见李宗桂:《评唐君毅的文化精神价值论和文化重构观》,载《哲学研究》,1989(3)。

[48]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494页,台北,正中书局,2000。

[49] 同上书,491页。

[50] 参见唐君毅:《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载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上),11~37页,台北,学生书局,1988。

[51] 详见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中国文化与世界》,1958年同时发表于香港《民主评论》和台湾《再生》杂志。

[52] 参见李宗桂:《现代新儒学思潮的由来、发展及思想特征》,载《人民日报》,1989-8-6。

[53] 限于篇幅,此处笔者观点从略。请参见拙著:《中国文化概论》第十四、十五章。

[54] 本文指称的“现代新儒学”,与中国台港和海外学者所指称的“当代新儒学”是大致相同的概念。请参加拙文:《“现代新儒家”辨义》,载《学习与探索》,1988(5);《现代新儒学思潮:由来、发展及思想特征》,载《人民日报》,1989-3-6。

[55]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208页。

[56] 同上书,222页。

[57] 同上书,159页。

[58] 唐君毅:《花果飘零与灵根自植》,载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上),43页。

[59] 参见李宗桂:《评唐君毅的文化精神价值论和文化重构观》,载《哲学研究》,1989(3)。

[60]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22页。

[61]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491页。

[62] 同上书,494页。

[63]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155页。

[64] 参见李宗桂:《现代新儒学思潮:由来、发展及思想特征》,载《人民日报》,1989-3-6。

[65] 本文所谈的“当代新儒学”,实际上就是国内所谈的“现代新儒学”,没有本质区别。那种认为港台使用“当代新儒学”而大陆使用“现代新儒学”概念,是因为大陆学术界“别具深意”的说法,是不了解情况的一种误解。为了避免误解,故本文使用“当代新儒学”的概念。参见李宗桂:《“现代新儒家”辨义》,载李宗桂:《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347~355页;李宗桂:《现代新儒学思潮:由来、发展及思想特征》,载《人民日报》,1989-3-6。

[66] 该文全名是:《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1958年元旦在香港《民主评论》和台湾《再生》杂志同时发表。

[67] 李明辉:《中国大陆有关当代新儒学的研究:背景、成果与评价》,载李明辉:《当代儒学之自我转化》,175~192页,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4。另请参见方克立:《现代新儒学研究的自我回省——敬答诸位批评者》,载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192~209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1997。

[68] 杨祖汉:《论余英时对新儒家的批评》《牟宗三先生对儒学的诠释——回应杨泽波的评议》《儒家形上学与意志自由——与冯耀明先生商榷》,载杨祖汉:《当代儒学思辨录》,1~32、33~62、81~106页,台北,鹅湖出版社,1998。

[69] 林安梧:《牟宗三先生之后:“护教的新儒学”与“批判的新儒学”》,载林安梧:《儒学革命论》第二章,29~38页,台北,学生书局,1998。读者还可参见该书“序言”。

[70] 1998年9月上旬在山东济南参加“第五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时的发言。

[71] 详见方克立:《略论现代新儒家之得失》《第三代新儒家掠影》《现代新儒学研究的自我回省——敬答诸位批评者》《现代新儒学的意识形态特征》《评大陆新儒家推出的两本书》《评大陆新儒家“复学儒学”的纲领》,载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46~53、54~63、192~209、210~222、401~419、420~442页。

[72] 郑家栋:《新儒学:一个走向消解的群体》,载郑家栋:《断裂中的传统——信念与理性之间》,121~13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3] 李宗桂:《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中国文化出路探讨》第五章第三节(“复兴儒学的悲声”),259~299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现代新儒学思潮:由来、发展及思想特征》,载《人民日报》,1989-3-6;《评现代新儒家的“返本开新”说》,载李宗桂:《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363~375页。

[74] 刘启良:《新儒学批判》,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75] 冯耀明:《本质主义与儒家传统》,载《鹅湖学志》,1996(6)。

[76] 翟志成:《当代新儒学史论》,台北,允晨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93。

[77] 参见李宗桂:《儒学的现代化与边缘化》,载《传统儒学、现代儒学与中国现代化》,85~92页,香港,新亚研究所,2002。

[78] 《新学伪经考》由北京中华书局于1953年3月出版,到1988年,已经是第3次印刷;《孔子改制考》也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首版是1958年9月,到1988年,也已第2次印刷。《春秋董氏学》则迟至1990年7月才出版,与前两书的出版整整隔了三个年代。

[79] 台湾学者丁亚杰先生在其《清末民初公羊学研究——皮锡瑞、廖平、康有为》一书中认为,康有为《春秋》学架构由《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构成,这个架构的核心是孔子。详见该书第144页,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2。

[80] 康有为:《春秋董氏学》自序,楼宇烈整理,1~2页,北京,中华书局,1990。

[81] 不包括《春秋微言大义卷六下》“夷狄”细目下,康有为弟子徐勤所写的17条按语。

[82] 康有为:《春秋董氏学》,楼宇烈整理,1页。

[83] 同上书,2页。

[84] 同上书,2页。

[85] 康有为:《春秋董氏学》,楼宇烈整理,1页。

[86] 同上书,26页。

[87] 同上书,40页。

[88] 康有为:《春秋董氏学》,楼宇烈整理,123页。

[89] 康有为:《春秋董氏学》,楼宇烈整理,208页。

[90] 同上书,209页。

[91] 《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楼宇烈整理,25页,北京,中华书局,1992。

[92] 同上书,31页。

[93] 同上书,36页。

[94]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2页,北京,中华书局,1958。

[95] 同上书,28~29页。

[96] 台湾学者丁亚杰先生对此有比较细致的讨论,可以参考,详见氏著之《清末民初公羊学研究——皮锡瑞、廖平、康有为》一书第六章(“三世理想”)第三节(“康有为理想世界”)之“三世模式”,302~314页。

[97] 戊戌变法之前,康有为认为据乱世是君主专制社会,即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升平世为君主立宪社会,即英国、日本那样的资本主义社会;太平世为民主共和社会,即美国、法国那样的资本主义社会。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将其“三世说”做了修正,把据乱世界定为封建专制社会,把升平世规定为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把太平世阐释为大同理想社会,这在其《大同书》里有详细论述。

[98] 《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楼宇烈整理,253页。

[99] 《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楼宇烈整理,239~240页。

[100] 同上书,268页。

[101] 参见李宗桂:《“广东人精神”漫谈》,载《粤海风》,2003(3);《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若干思考》,载《学术研究》,2003(6);《“广州人精神”的文化学阐释》,载《广州日报》,2003-9-15。

[102]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2页。

[103] 康有为:《春秋董氏学》,楼宇烈整理,203页。

[104] “《春秋》无通辞之义,《公》《》二传未有明文,唯董子发明之”。载康有为:《春秋董氏学》,楼宇烈整理,203页。

[105] 《光明日报》,1957-7-8。

[106] 《哲学研究》,1957(5)。

[107]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287页。

[108] 同上书,288页。

[109] 同上书,290~291页。

[110] 张岱年:《论哲学思想的批判继承》,载《哲学研究》,1979(9)。

[111] 许抗生:《谈谈关于批判继承与“抽象继承”的问题》,载《中国哲学史方法论讨论集》,21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112] 《论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载《光明日报》,1957-7-8。

[113] 《贞元六书》(上卷),5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14] 同上书,(下卷),844页。

[115] 《三松堂学术文集》,433~43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116]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29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117] 《三松堂学术文集》,430~432页。

[118] 参见冯友兰:《三松堂自序》,290~291页。

[119] 参见同上书,290页。

[120] 唐君毅:《花果飘零与灵根自植》,载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上),43页。

[121] 唐君毅:《中国文化与世界》,载《唐君毅全集》(卷四),14页。

[122]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496页。

[123] 同上书,416~417页。

[124]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218~221页。

[125]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220页。

[126]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478页。

[127] 唐君毅:《东方人之礼乐的文化生活对世界人类之意义》,载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下),208页。

[128]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292页。

[129] 同上书,297页。

[130] 参见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473~474页。

[131]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491页。

[132] 唐君毅:《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载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上),11~37页。

[133]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493页。

[134]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494页。

[135]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232页。

[136] 同上书,203页。

[137] 同上书,135~136页。

[138] 同上书,189页。

[139]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234页。

[140] 同上书,246页。

[141] 同上书,260页。

[142] 同上书,200~201页。

[143] 同上书,5页。

[144]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16页。

[145] 同上书,22页。

[146] 同上书,47页。

[147]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47页。

[148] 同上书,152页。

[149]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152页。

[150]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155页。

[151]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208页。

[152] 同上书,222页。

[153]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158页。

[154] 同上书,159页。

[155]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270页。

[156] 《梁启超文选》,546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157] 《梁启超文选》,154页。

[158] 牟宗三:《从儒家的当前使命说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载《中国文化论文集》(二),14页,台北,台湾幼师文化事业公司,1986。

[159] 蒋年丰:《海洋文化的儒学如何可能》,载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