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的从道思想(1 / 1)

孔子的从道思想是其价值观的精髓,其基本精神是以道为尚、唯道是从。对此,孔子有一系列论说。这些论说,就其价值内涵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对现实政治的态度;对历史和时代的态度;对价值原则的态度;对名利的态度。以下作一简要的阐析。

(1)对现实政治的态度。

孔子是传统的维护者,是典型的守成主义者。但他所要维护、所要保守的传统和既成制度、秩序,并不是为传统而传统,为守成而守成,而是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企图规范现实政治,引导现实政治,提升现实政治的品格。其间,贯通传统与现实的精神力量,衡量现实政治的高下优劣的标准,是他极力推崇的“道”。符合“道”的政治,他就坚持,就合作,就积极参与其中;反之,不符合“道”的政治,就保持距离,就不予合作,甚至给予必要的批判、匡正。他说:“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45];“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46];“笃信好学,守死善道”[47];“以道事君,不可则止”[48];“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49]。这类论说,表明孔子既是传统的守护者,更是现实政治的关怀者。对于现实政治,合作也罢,保持距离也罢,甚至痛加挞伐也罢,都是为了弘“道”,以“道”的旗帜统率现实政治,而不是以现实政治扭曲“道”的灵魂。“道”高于政,政必服从“道”,这是孔子对于现实政治的基本态度。

(2)对历史和时代的态度。

对于历史传统和时代,孔子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以“道”为基准。孔子重视历史传统,崇尚往古,推尊三代,膜拜周公,具有浓厚的尊古情结。他的“克己复礼”的政治目标,仁民爱物的血缘情怀,仁礼一体的思想体系,无不与既往的历史传统相勾连。而贯穿他的深厚绵长的历史意识,激活他的历史精神的,则是对于“道”的坚定信念,以及以弘扬“道”为己任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孔子痛心疾首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50]的无序,向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51]的神圣天道。因此,拨乱反正,“行义以达其道”[52],便成为他的自我期许。他的弟子曾参说过一段名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53]应该可以看做是孔子对于历史和时代态度的精神写照。显而易见的是,以宏大之态、刚毅之志承担历史传统和时代责任,以死而后已的坚强决心迈向未来,体现了孔子对“道”的执著,以及“道”的理念对孔子的历史意识和时代精神的渗透。

(3)对价值原则的态度。

孔子从道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价值原则的坚持。他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54]“道不行,乘桴浮于海”[5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56];“朝闻道,夕死可矣”[57];“士志于道”[58];“道不同,不相为谋”[59];“就有道而正焉”[60]。正当的、高尚的价值原则一旦不能实行,则绝不苟同流俗,而要遗世独立。君子致力于实践孝悌这个为仁的根本,是为了仁道的实现。道是“事物当然之理”[61],能够了解、把握,则死而无憾。从价值评判和对价值原则的贯彻的角度讲,道有善恶之别,君子坚持善道,不与恶俗、恶人为伍,而以弘扬正道、伸张善道为己任。这些,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孔子对道的遵奉,对高尚价值原则的始终不渝的坚持。从孔子一生的政治实践和道德实践来看,他确实是坚持了以道为尚的价值原则。

(4)对名利的态度。

孔子对名利的态度,有一个基本的思想原则,即是否符合他所崇尚、遵从的道。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人们熟知的不少:“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6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63];“君子固穷”[6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65];“仁者安仁,智者利仁”[66];“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6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68];“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69]。面对贫富、贵贱、荣辱、穷通,这些关涉人切身利益的东西,孔子的态度十分豁达、超然。在他心目中,士追求道,君子谋道、忧道,而不能够也不应该停留于谋食、忧贫的层次上。对于或富贵或贫贱的人生的选择,不是以物质的享受、虚名的获得为目的,而是以道为衡量的标准。为了坚持道,君子宁可固守穷困。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志士仁人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保全、发扬仁道,而绝不为了苟且偷生而妨碍仁道的流行,贬损仁道的价值。当义利不能两全的时候,君子毅然取义而弃利。君子不汲汲于名利,为学在己,而不以获得知名度为功利目的。即使自己道德文章十分高妙,却又并不为人所知,也不会因而怨天尤人甚至恼羞成怒。显而易见,孔子对于名利的态度是十分超越的,道德形上学的色彩相当强烈。这种以道为精神追求、为人生价值准则的态度,对于调控物欲、摆正思想,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上述孔子四个方面的思想,就其思想涵盖面和逻辑关系而言,其间有相互交叉的地方,例如对名利的态度可以纳入对价值原则的态度这个范围来考察,而对价值原则的态度,可以包括、容纳对名利的态度这个问题;同理,对现实政治的态度,以及对历史和时代的态度,从广阔的思维背景和理论空间着眼,也可纳入对价值原则态度的范畴来论说。但是,为了理论划界的清晰,为了本文对有关问题阐释的层次更加清楚、严谨,也为了凸显孔子从道思想的不同构成的特质,故本文将其作了相对的划分。

无疑,孔子的一生,都在坚韧地实践其从道思想。这种从道思想,实际上就是道德理想的高扬,是价值理性的体现,是传统人文精神的初始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