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精神家园,大家似乎都很清楚,但要给出一个揭示内涵的定义式说明,而不是单纯现象列举式的解释,也不那么容易。有一种现象,就是我们中国非常讲究籍贯。如果从精神家园的层面来看,可以把它看成是地域的归属问题。例如在广东,我们经常见到很多来自不同省份的人,有四川人、东北人、河南人、山东人,等等,这些人尽管有的来到广东二三十年了,但并不认为自己是“广东人”,往往以祖籍地或者他过去生活工作的省份为依据,说自己是那个省份的人。在深圳现有的一千多万人口中,我们极少听到说自己是“深圳人”的,包括在深圳当地工作了一二十年的人在内。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过去很多年中,每年春节,深圳几乎都是空城,因为大家都回老家团聚或出外旅游了,留下来的基本都是买不到票回家或被企业强制要求加班的农民工,但他们不认为自己是深圳人。这实际是一个认同的问题。深圳市委、市政府后来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增强本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建设深圳精神家园,让大家在精神上认同深圳。珠海也是个移民城市,很多都是外地过去的人。在珠海,也极少听人说自己是“珠海人”,往往说自己是东北人、北京人、上海人、河南人,说的就是他原来生活的那个地方,他的祖籍所在地。当我们在一个城市长期生活、长期工作,成为当地市民以后,我们还执著地认为自己是原籍那个地方的人,可见我们对这个城市没有真正的价值认同,没有融进社会的主流,没有获得精神上的安顿。全国别的很多地方,情况也是一样。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精神家园的建设一方面涉及对地域归属的认可和理解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包括更重要的文化归属的问题。文化的归属实际上是文化认同的问题。比如说,我不是广州人,但我1982年已经来到广州,一直居住到现在。每当我参加会议和别人讨论时,总是会有人说我不是广州人,但跟我一起工作或讨论的那些人,很多祖上不出三代都是内地来的,很多是有客属的血缘关系。例如,孙中山是广东中山人,但考证起来,孙中山的祖籍是河南,因此他应该算是河南人。又如我们宣传禅宗六祖慧能敢为人先,他阐发的禅宗思想以及宣传推广禅宗的方式反映了广东人务实的传统,但据考证,慧能实际是河北人,某一代才移民过来的。所以,对一个地方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要经过长期的熏陶和长期的心灵的滋润,才能慢慢达到。比方我说自己是广州人,第一,因为我的广州市户口已经有二十多年了;第二,因为我的价值观、理念和行为方式很多已经广州化了:我在广州养成了预约会面的习惯,我主张不务虚名、讲求实际,不喜欢花架子等等,而且广州市讨论广州人精神时我是市委专家指导组成员,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讨论构建“新时期广东人精神”时我是省委专家指导组成员。如果我不是广州人、广东人,谁是广州人、广东人?将近30年前,我刚到广州时也有距离感,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听懂普通话,问路的时候就非常困难,因而有强烈的异乡感甚至排斥感,但时间长了以后对广州就越来越了解,慢慢地融了进来,而不再是躲避、排斥了。所以,我们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有一个精神、价值方面的逐渐接受、融汇的过程。这是从个人体验上来讲精神家园问题,就像我们深信广州是一个能够安顿自我心灵的地方,能够接受广州当地奉行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并乐得其所、自然而然地经过熏陶、濡染,慢慢转变观念融进当地的生活。这是一个文化归属的问题。现在讲广东人精神,即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我们都能认可,而且我们还可以参与进来,共同建设广东新的文化精神家园。
从国家民族来讲,也有一个文化认同的问题。两岸关系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有一些“台独”分子和支持“台独”的人把两岸关系搞得非常复杂。“台独”分子出来反对统一,一个旗号就是自己不是中国人,而是台湾人,还举了很多例子来论证。10年前,我曾经和民进党的文宣会主任(大约相当于宣传部部长)在澳门当场辩论过。他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我说我们之间讨论是没有经过翻译的,我们使用的语言是一样的,只是对它的称呼不同,你称为国语我叫做普通话而已,而且我们都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这说明我们都是同文同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你承认自己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吗?他承认。可见,文化中国这样一个理念对于“台独”势力是有制约的,是某些“台独”分子不得不承认的,就像陈水扁当年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但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华人”一样。所以,文化认同、文化归属是我们今天解决两岸关系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和纽带。对于两岸关系而言,所谓文化认同、文化纽带,具体来说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精神家园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几个月前访问大陆,在南京中山陵拜谒后题词:“天下为公,人民最大。”“天下为公”是中国古代的国学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是中国古代非常崇高的、社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建设美好社会的一种理想。孙中山曾在多处地方题词“天下为公”。“人民最大”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观念,因为古代没有“人民最大”的民主观念,只有君主最大。吴伯雄发表演讲说,两岸同属中华民族。我认为,既然同属中华民族,自然都认同中华文化。对“天下为公”理念的宣扬,就是中华文化认同的表现。所以在精神家园的构建问题上可以看到,这不仅是讲生活的问题、各自心安的问题,还是涉及国家民族的发展问题,乃至涉及两岸关系的协调、民族的文化价值认同问题。
精神家园到底指什么呢?精神家园就是指我们精神安顿的地方、心灵休息的地方;换言之,就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道。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非常切实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待精神家园:第一个是个人的精神家园,即社会上每一个人成人之后如何安顿自己的身心、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奋斗、如何与社会协调,也就是过去讲的安身立命的问题;第二个是群体的精神家园,小而言之的群体可以是一个机关、一个行业、一个集团,大而言之的群体可以是整个民族,我这里讲的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个人的精神家园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个人去寻找、摸索、实践。除了专门的学者、政治家、理论家之外,一般的个人很难从理论上描述自己的精神家园是什么,但我们确实可以通过一定的选择,从历史传统、当代现实、世界范围的观照中,选择适合我们人生目标追求的、适合我们生活方式的、适合我们发展自己并实现自我的那样一些价值理念,这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自我安顿。每一个民族都需要一个理性的政治家群体和思想家群体二者的结合,来构建理论化的和系统化的民族精神家园,但最终表现出来的却应当是非常生活化、日常化、人文化、大众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