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以我为主兼取众长的中外互补说(1 / 1)

在建设现代新型文化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立足当代中国文化的现实,为新文化的诞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要坚持以我为主兼取众长的原则,坚持民族特色和社会主义性质,吸收外国文化中于我有益的长处,从而建设起一个多维视野、兼容天下、开放进取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我们强调文化建设要以我为主,是基于一些基本的认识。首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新型文化。这个价值目标逻辑地决定了我们建设的新文化必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现代意义的文化。而当代中国是有着数千年深厚文化传统的古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政治导向的新中国,是在改革开放的途程中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中的中国。这样一种特殊的具体的国情,决定了文化建设不可能简单照搬外国,不可能用“西化”的方式实现现代化,而要适应民族需求,建设适合国民接受心理和接受方式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传统文化有完整的系统,典型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气质、性格、教养。正是独特的民族文化的风格和特质,使中国文化挺立于世,使世界上别的民族不能无视它的存在。而且,由于世界文化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整合的统一体,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在客观上形成一种互为补充的关系。民族文化的价值,正在于它与别的民族文化的区别。越具民族性的东西,才越具世界性,因此,我们建设当代中国的新文化,非但不能脱离民族的风格、气派,而且要大大增强这种独特的文化意蕴。这正是文化重构必须以我为主的重要原因。最后,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是文化建设必须以我为主的又一价值依据。中华民族素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坚信自己的文化有着别的民族文化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有着长久的生命力和自我更新机制。

以我为主进行文化建设的思路,包含着多层意义。概略地说,以我为主是以民族当前文化发展状况为主,而不是以传统文化为主;以我为主是以本民族利益和特色为主,以本民族价值追求为依据;以我为主是以本国信守的政治原则为主,即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为主。

当然,毫无疑问,以我为主并不是排外主义的代名词。要重构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不能不广泛吸收外国文化的长处。任何民族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整体的一个部分,都有其特殊的存在价值,都可以对别的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思想借鉴。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渗透、交融和相互补充,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在这种世界性的趋势下,中国文化要走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就必须兼取不同民族文化类型的优良之处,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壮大自己。否则,实现文化现代化,使中华民族文化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理想,就会成为一相情愿的空想。有的学者指出:“任何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是靠内外两组因素的交互作用。在文化交流中,外来先进文化影响本土文化,这是外来因素在起作用;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迎和拒,则是内部因素在起作用。一个国家如果把自己封闭起来,就会丧失吸收外来的现代化因素的动力,就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潮,就会因停滞而落后。但一个国家的开放如果完全受外来因素支配,就会丧失自己独立选择的能力,它的发展也只能是依附性的发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认为,这种分析较好地体现了以我为主、兼取众长的文化建设思想准则。总之,在建设现代新型文化体系的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唯一正确的方针,是以我为主、兼取众长,中外互补、优化选择。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同时,虚心学习外国文化包括资本主义文化的所有优秀方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科学地进行文化批判和文化重构,建设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十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