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功能(1 / 1)

上述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整体智慧的结晶,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它有着特殊的功能。这种特殊功能主要表现为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价值整合功能、行为规范功能。

民族凝聚功能是其首要功能。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的精华集中表现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具体化为坚韧不拔的从道精神、超越功利的人文精神、贵和尚中的和谐理想、“文化中国”的包容意识、守成创新的进化观念、崇德重义的价值追求,以及中华一体、天下一统的整体思想,等等(限于篇幅,恕不逐一论述)。近代以来,传统人文思想在被批判继承、创造转化的同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特别是通过社会变革的实践,逐渐形成了追求科学、民主、自由、富强、法治的思想观念,以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追求民族独立的思想观念。改革开放以来,又进一步形成了自立自主的观念、效益与公正统一的观念、道义与功利一致的观念、契约观念,等等。这些思想观念,适合社会的需要,反映着不同时代的时代精神,因而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和统摄力。它能够使人们超越地域、时代、种族、阶级的界限,为了长远的、整体的利益而克服个人自身的诸多局限,寻求文化心理的归宿,找到价值规范的依据,进而同心同德地为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奋斗。

精神激励功能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另一重要功能。传统人文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体现,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它应当而且必然反映着中国文化的健康的发展方向,能够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它理所当然地成为维系民族统一体存在、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成为推动民族进步的思想源泉。文化中国的理想追求,激励着人们不断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提升其品位,超越野蛮、粗鲁,突破狭隘的地域界限,包容更多的文明追求者,迈向更高的文明。贵和尚中的和谐理想,引导人们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局面,反对偏激,做事适度,“保合太和”,不以无谓的斗争为荣,而以有条件、有原则的让步换取统一、和谐的状态,从而在维护整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保存自己、发展自己。坚韧不拔的从道精神、崇德重义的价值追求,对于价值理性的弘扬,对于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都有无可替代的濡染、催化作用。

价值整合功能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另一重要功能。中国古代文化是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发展起来的。齐鲁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等等,都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在特定的地域里,通过艰苦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所创造出来的反映该地域人民文明发展程度的文化。这些地域文化,各有其自然环境特色和社会人文特色,反映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彼此不能等同、取代。但是,这些地域文化都有着刚健自强的奋斗精神、中华一体的认同意识、理想至上的从道精神。这些,体现着不同之中的“大同”,即价值取向方面的一致。正是在这种共同理想、共同精神的催化、交融下,多元发展的地域文化逐步走向融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整体的重要成分。同时,不同地域的文化被纳入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框架之后,原本分别存在于各个地域文化之中的各种文化基因,仍然继续存在,有的还被思想家们发掘、提炼,转化为全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

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文化的价值整合功能,其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文化大传统的形成和扩展。天人合德、刚健有为、崇德重义、贵和尚中、守成创新、人本思想等,通过长期的历史淘洗,特别是通过思想家们的理论创造和宣传,以及政治家们的提倡,逐渐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同并自觉实践的文化观念。这些文化观念,超越了地域和阶层的限制,成为共同的文化心理,代代承传,不易为外来的力量——无论物质的力量还是精神的力量——所打破、所改变,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大传统。在文化大传统的浸染下,原有的地域文化所蕴涵的文化小传统吸纳了更多的中国文化的共性,同时又继续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两者形成适当的张力,推动着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和中国社会的稳步前进。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又一重要功能,是行为规范功能。人文思想作为思想文化的精华,它所蕴涵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理想人格、伦理规范、审美情趣等,虽然属于不易为人们感知的深层结构的东西,但它在通过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生活等层面的运作表现出来后,特别是通过具体的个人行为展现出来后,就反映出其间的规范所在。修己安人、正己正人、成圣成贤、安邦治国、民胞物与、仁义礼智、天人合一等思想观念,一旦落实到具体的个人的操作层面,便强烈地显现出其行为规范的一面,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一面。这些思想观念,实际上是传统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准则,是人们的安身立命之道,它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在价值目标方面趋同,从而在客观上增强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通过上述的民族凝聚、精神激励、价值整合、行为规范等功能的发挥,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对全民族的价值观念产生了统摄作用,对民族文化心理产生了激发、认同作用,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和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起着不同的作用。有学者指出,先秦人文精神表现为“人文化成”的文明创造精神、“刚柔相济”的理论思维力量、“厚德载物”的伦理道德规范,中国古代文化中这些人文精神的基本方面,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一直发生着作用。[181]还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表现为以伦理、政治为轴心,不甚追求自然之所以、缺乏神学宗教体系;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而是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容的天人合一思想;表现为人不把天作为仅供认知的对象物,不去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表现为反功利主义,等等。台湾学者徐复观提出的中国文化的“忧患意识”和大陆学者李泽厚提出的“乐感文化”,都揭示了、强调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但都有不足之处。忧、乐之外,应当加上“圆融”——忧乐圆融,这才是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这个人文精神作为文化传统,铸就了我们民族的基本性格;它在各个不同时代有其不同的变异,呈现为不同的时代精神。”[182]就中国古代文化传统而言,人文思想的具体内容包含着并体现为仁民爱物、修己安人、义以为上、天人合德、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念。就近现代文化发展历程而言,人文思想包含并表现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科学精神、民主精神等最为基础的价值观念。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数十年的艰难探索,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文思想正在神州大地孕育出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具有社会主义时代色彩的、充分显示中华民族人文意识的精神因素不断增强,并成为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重要凝聚力量和激励力量。以重人情为特征的传统人际关系,正在逐渐转变为契约关系而又不乏人情;以长官意志为转移的社会运作系统,正逐渐转变到民主法治的轨道上;过去以他制他律为根本要求和显著特征的个体自我,正转变为以自制自律为特点,并与他制他律相结合的觉醒的主体意识;片面宣扬动机而忽视甚至蔑视效果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正在为动机与效果并重、不尚空谈、重视效益的新型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所取代,等等,不一而足。质言之,契约观念、法治观念、民主观念、主体意识、效益观念等,正在成为新型人文思想的重要内容。[183]

应当指出,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有自身的缺陷。庞朴先生就曾指出:“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像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两重性一样,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也有两重性。”[184]“中国文化是人文主义的。但这是一种缺乏近代西方那种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人文主义。”[185]我觉得,这些见解是十分精辟、深刻的。

思想当随时代。我们在迈向现代化的途程中,应当扬长避短,改造传统的人文思想,铸造具有现代意识、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新的人文思想。我们在锻造新型文化价值观的时候,在弘扬传统的人文思想的时候,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弘扬时代精神,用时代精神引导、提升传统人文思想的品质。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才能不断更新,不断成长,成为人类文化之林中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