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统与思想家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单向的决定,而是互相作用的繁复多样的过程。传统熏陶了思想家,培育了思想家。
首先,思想家的眼界、素养受文化传统的制约。人们创造历史,思想家铸造传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在历史已经形成的条件下进行的,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西周“以德配天命”的理性觉醒,带给孔子的是天命观念动摇、人文精神崛起的文化财产,因而孔子要铸造而且也只能铸造的是古典人道主义的传统,是质朴的人本主义传统,而不可能铸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传统,也不可能铸造三纲五常的传统。同理,董仲舒必须而且也只能铸造天人感应、君权至上和三纲五常的传统,而不可能铸造以无为本、无中生有的思辨传统,或者融儒释道为一的“理”本体的传统。因此,既有的文化传统必然要影响到思想家建构新传统的材料,给予其构想方面的参照,从文化范式的角度引导、规范思想家的行为,从而在客观上把文化传统的延续灌注于思想家的意识之中,甚至是下意识之中。
其次,既有的文化传统为思想家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提供启迪,为其重建传统、开创新的传统作理论准备。思想家之所以配称为思想家,就在于他不仅自觉地继承传统,承担传统,而且主动地创造新的传统。历史表明,思想进程的每一步发展,都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但要保持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依靠因袭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而要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尽管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事实之中),结合时代条件,创造新的思想。明智的思想家都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这种“保守”,固然可以理解为对固有文化的钟情,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保守”昭示的是一种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因此,思想家必须克服这种阻力,冲出历史的惰性力,继往开来,煅铸新的文化传统,以继承、光大固有传统。而固有文化传统的存在,则在思想资料、理论思路、价值规范等方面,给思想家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前提。这种前提的提供,不仅可以使思想家在重建传统的过程中有所归依,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成为思想家开创新的传统的基点。汉代董仲舒、宋代朱熹等人对儒学传统的继承和革新,现代新儒家高唱并努力实践的对儒学的“返本开新”,都有力地证明了这点。
最后,文化传统的存在和深厚影响,给特定时代的人们以价值导向,为思想家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认识基础和实践经验。既有文化传统,作为民族精神的一种积淀,往往成为古典社会中的人们自觉接受的精神食粮,成为文化的“集体无意识”。这种情况,在客观上开通了人们文化接受的心扉。在人们具备接受心理的条件下,思想家对固有文化传统的诠释、发挥、转化,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而当思想家创建新的传统的时候,也不致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这些,已经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事实所证明,人们耳熟能详,无须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