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不是一个政治概念,而是一个广泛的文化概念。思想家对于文化传统的形成,对于民族精神的构建,有着政治家、军事家之类人物无可比拟的作用。然而,发人深省的是,不仅40多年来大陆包括声势赫赫的80年代文化大讨论在内,无人研讨思想家与文化建设的关系,而且海峡两岸的学术界也数十年无人问津。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大陆著名的工具书《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台湾出版的《中文大辞典》的词条中都只有“思想”而无“思想家”,可见这个问题的研究是何等薄弱。但是,这并不等于中华民族是只有“思想”而无“思想家”的民族。诚然,“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是后世腐儒对先师的谈辞,但孔子作为具有独创性理论体系的思想家,极为深远地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建构,煅铸了民族文化传统的若干方面,才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正视思想家的存在,特别是研讨他们对民族文化进程的影响,应当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鉴于学术界对于“思想家”的内涵是意会甚于言传,疏于理论分析;同时,对于“文化传统”的界定是仁智互见,因而有进行梳理的必要,以走出传统的直觉思维的樊篱。
根据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事实和五四以来的文化状况的把握,我认为,所谓思想家,是指能够认识时代精神,批判继承传统,继往开来,具有独创性见解,并且自成体系的人。例如,先秦时期儒家大师孔子、孟子、荀子,道家鼻祖老子、庄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墨家创始人墨翟;秦汉时期的董仲舒、王充;魏晋时期的王弼;隋唐时期的惠能;宋明时期的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黄宗羲;清代的戴震,等等。这些人,都站在时代的高度,从不同的层面,批判性地总结了前人的思想,根据时代条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系统的思想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从而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从总体上看,这些思想家都有独特的思想体系,有系统的著作,其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构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中国文化有独到的贡献,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及其内在特质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这些人便理所当然地属于本文所认定的思想家。
所谓“文化传统”,从语义的角度看,本来是一个十分明确的问题。但正如重视“思想”研究而忽视“思想家”的探讨一样,人们往往钟情于传统的开掘,而无视它的“文化”内涵。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民族文化“积淀”的经验性、整体性的思维定势,促使人们已经习惯于从笼统的直观到直觉,以致“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极不相同的概念,也被不少人混为一谈,致使学术界不得不出来辨析两者的关系。其实,所谓传统,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前后相继、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风貌、社会习俗等深层文化方面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心理。它往往表现为“文化无意识”,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而所谓文化传统,则是受特定文化类型的价值系统的制约、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