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不仅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而且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任何事物既有为我们感觉所能直接感受的、表现于外的一面,又有深藏于内的、统制着外在变化的内在的一面。要进一步认识事物,就要从现象进到本质,从一级本质进到二级本质,再深入到更深刻的本质中。
一、现象和本质及其辩证关系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一事物的必要要素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本质是以自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为基础的,是事物具体表现的内在根据。和本质不同,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
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的,这种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多方面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就人而言,每个人在外表特征、思想品质、性格气质、待人处事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现象,可以说是多样的,但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即都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就事物的总体看,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普遍、深刻。
第二,现象是多变的和易逝的,有较大的流动性;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事物的本质在该事物的根本矛盾得到解决之前是稳定不变的,但是,在事物本质不变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现象却经常变化,不断地改变着形态。剥削是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本质,在消灭剥削阶级以前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但剥削的形式、手段,剥削的具体表现却是变动不居的。列宁曾用湍急的河流来比喻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指出“非本质的东西,外观的东西,表面的东西常常消失,不象‘本质’那样‘扎实’,那样‘稳固’。比如:河水的流动就是泡沫在上面,深流在下面”[18]。
第三,现象是表面的、外露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本质则深藏于事物内部,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和本质又是相互依赖的。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并且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从特定的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其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正如列宁所说:“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19]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或者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
以光为例。光现象无穷无尽,数不胜数,“五光十色”远不足以形容它的丰富多彩。除了可见光以外,还有红外光、紫外光、激光,有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红移、紫移等,人类早已接触到光现象,但并未理解光的本质,直到现代科学才认识到光的本质是电磁辐射,认识到光运动包含着微粒性和波动性的矛盾,从而揭示了光运动的规律。由于现象和本质的对立,我们看见光不能立刻理解光;由于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我们在对大量的光现象加以分析以后,终于把握了光本质,从而科学地说明了各种光现象,说明了一切光现象都是电磁辐射这一本质的不同表现。
现象可分为真象和假象。假象是一种与本质对立最为明显、最为突出的现象,但它也是为本质所决定的,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列宁指出:“外观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20]这就是说,假象(外观的东西)同本质也是同一的。假象同样也是一种现象,是由实际存在的具体条件造成的,是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假象不同于标示主观范畴的错觉。
就人类认识而言,假象往往包含着未曾被注意和理解的本质方面。因此,当识破“假象”而发现“真象”时,往往意味着对本质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有了新的发现。
从人的认识过程看,认识是由个别进到特殊再进到一般。相对于个别而言,特殊就是隐藏于个别现象之后的本质,认识由个别进到特殊就是从现象进到了本质;从特殊进一步上升到普遍,就是从一级本质进到二级本质。列宁指出:“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本质到二级的本质,不断深化,以至无穷。”[21]
在哲学史上,康德片面夸大了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认为现象和本质之间存在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从而把本质看成是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否认了取得科学知识的可能。黑格尔批判了康德割裂现象和本质的错误,阐述了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关系,但他又把现象和本质说成是思维的产物,把人们对本质的认识归结为关于神秘的绝对观念的知识。正如列宁所说:“康德贬低知识,是为了给信仰开辟地盘;黑格尔推崇知识,硬说知识是关于上帝的知识。”[22]
二、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一切科学认识的任务都在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23]
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基础。现象和本质的差别和对立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24];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性又决定了科学研究、科学认识的可能性。
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科学方法,包括三个基本方面:
首先,掌握大量的现象,这是认识的唯物主义基础。任何现象都只是从某个特定的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都具有不稳定的偶然性质。为了认识本质,就要深入实践,调查研究,占有大量的丰富的材料。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要求以占有大量的现象和现象各方面的关系为出发点。只有经过尽可能全面的观察,并对大量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其次,对大量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现象只是进入本质的入口,现象并不会直接揭示本质。马克思指出:“日常经验只能抓住事物诱人的外观,如果根据这种经验来判断,科学的真理就总会是奇谈怪论了。”[25]例如从现象上看,太阳东起西落,似乎是太阳绕着地球旋转,可实际上,是地球绕太阳旋转,地球又绕着地轴自转,这才是本质问题。哥白尼对天体运行现象做了精密观察并作了科学分析,把握了事情的本质,发现了地球绕太阳旋转的秘密,认识到太阳东起西落的现象是地球由西往东的自转所造成的。要从大量的日常经验上升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就要精于理论思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26]只有在深入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认识才能从现象进到本质。
最后,树立认识不断发展的观念,从现象到本质、从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不断地深化对事物的认识。例如,化学过程本质上是具有不同特性的元素(原子)之间的化合和分解。门捷列夫对大量化学现象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了原子量的变化引起元素特性周期性变化的科学结论,使人们对化学运动的认识进入到深一级的本质;当人们了解原子结构以后,才知道元素的化学特性主要是由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所决定的,于是,人们对化学运动的认识进入到更深一级的本质;为了说明原子结构的变化为什么会引起元素化学性质的变化,揭示原子结合为分子的机制,人们又把量子力学引用到对化学现象的研究,使人们在寻求新的化合物时,可以不采用原先那种大量实验、不断筛选的,带有一定盲目性的形式,而采用经过精心设计、事先可以预测出实验结果的、具有高度自觉性的形式,这将使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入。
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本质的认识,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才能达到。一方面,事物的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而在作为本质表现的大量现象中往往又有许多假象,把事物的本质掩盖起来;另一方面,事物的本质有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与此相联系,人们对本质的认识也必然要经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在逐步深入把握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有科学的方法,又要有顽强的毅力。这就是从唯物辩证法关于现象和本质的原理中得出的结论。
[1] 《列宁全集》,第55卷,7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2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6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2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同上书,328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2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8] 斯宾诺莎:《伦理学》,2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9] 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5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45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 《列宁全集》,第47卷,49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3] 《毛泽东选集》,第2卷,48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 《列宁全集》,第55卷,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5] 《毛泽东选集》,第3卷,869~87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 《列宁选集》,第2卷,4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 《列宁选集》,第4卷,2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 《列宁全集》,第55卷,10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9] 同上书,213页。
[20] 《列宁全集》,第55卷,1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1] 同上书,213页。
[22] 同上书,142~143页。
[23] 《毛泽东选集》,第1卷,9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9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7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6] 同上书,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