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形式和内容(1 / 1)

现实中任何一事物,都有形式和内容两个侧面,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因此,在考察了可能性和现实性及其关系之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形式和内容这一对范畴。形式和内容范畴进一步揭示了从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

一、形式和内容及其特征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事物的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运动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作为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内容包含两重含义:一是内容是由要素构成的,一切事物的内容都可以分解为各个要素,这是“要素的内容”;二是内容又是由要素与要素的相互关系所构成,这就形成了高于各个要素,又不属于各个要素的“整体的内容”。事物的内容总是由“要素的内容”和“整体的内容”所构成。“整体的内容”以“要素的内容”为基础,但又不能归结为“要素的内容”。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内容,也都有自己的形式。只有内容而无形式,或只有形式而无内容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在现实世界中,每一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以氮(N)的氧(O)化物为例。N和O是构成氮的氧化物的要素内容,它们以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N2O、NO、N2O3、NO2、N2O5等的氧化物系列;氧化物系列又形成了整体的内容,如N2O与N2+O的要素组合并不是一回事,即使是组成事物的要素在质和量的方面类似,但由于结构形式不同,事物的性质也就不同。“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揭示的就是等量的同样元素或分子,由于构成不同形成了不同性质的事物。社会事物也是如此。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是组成生产力的要素,是生产方式的内容。如果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不以一定的生产关系形式结合起来,就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只有以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也是这样,即只有用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把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不同的事物都有自己特殊的内容,从而也就有与之相适应的特殊形式。特别是人类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多样化的形式,实践活动越是发展,形式越是多样化,人类对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各种形式的认识和选择就变得越为重要。

二、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

第一,在形式和内容的矛盾关系中,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居于决定的地位。

从总体上看,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事物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其形式迟早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现代耗散结构理论表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相互作用关系,在这一关系中,作为内容的要素、结构同作为形式的功能处于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一个在环境变化(涨落)条件下相互影响的系统:

在这一要素、结构、功能的相互作用中,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引起他方的变化,但这并没有否认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如前所述,内容不仅包括“要素的内容”,它还包括“整体的内容”,在要素、结构、功能的具体运动中,“整体的内容”规范着运动的根本方向和总体过程。从生物演化的角度来看,在生物的器官与机能的关系中,内容(机能)的变化对生物的发展起决定的作用。鸟类的飞行器官——翅膀是鸟类飞行机能的发展所促成的,当鸵鸟丧失了飞翔的机能时,翅膀也就徒具形式了。一般讲来,在系统发育过程中,机能是积极的、变动的因素,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容易产生变异,所以,往往发生新机能与旧结构之间的矛盾,结果是在新机能的影响下创造新结构。

在哲学史上,存在着片面夸大形式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亚里士多德就是这种观点的最早代表。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是实物的总和,而实物则是质料和形式的统一,是形式化了的质料;质料和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观点显然是唯物主义的,并具有辩证法的因素。但是,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这种观点坚持到底,又认为存在着没有任何形式的纯粹质料和没有任何质料的纯粹形式,并片面强调质料只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只有依靠形式才能转化为现实。亚里士多德不理解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中内容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因而认为只有形式才是能够使一切事物变为现实的、能动的本原。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把所谓纯粹的形式看做是世界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而上帝就是最早的形式,即形式的形式。这样,亚里士多德就从形而上学走向了神学唯心主义。

这种把形式看做可以脱离内容,认为形式具有独立自在价值的形式主义至今仍然存在,逻辑实证主义认为,数学和逻辑命题是纯形式的,根本不涉及对象,即没有具体内容,而且它们之所以有意义,正是由于它们不涉及对象。结构主义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研究社会、文化等现象的“结构”、“模型”,研究整体的各个部分、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或组合。但是,结构主义在进行这种研究时忽略了研究对象的内容,只是单纯研究它们的记号的“表达”。在结构主义看来,记号同与之对应的客体之间没有固定的联系,记号不为客体所决定,也不反映客体;由记号所构成的“结构”、“模型”也不是对象所固有的,而是由人的心智所引起的,是人脑的结构化潜能对外界混沌的一种“整理”、“安排”。这样,结构主义使形式脱离了内容,结构脱离了客体,脱离了构成一定结构的物质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结构主义没有结构。事实上,纯粹的结构或形式,与物质客体无关的结构或形式是根本不存在的。“形式是富有内容的形式,是活生生的实在的内容的形式,是和内容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形式。”[14]

第二,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

强调内容决定形式,反对形式主义,决不是否认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形式对于内容的反作用,有两种基本情况:凡适合于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凡不适合于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一部艺术作品,如果没有好的艺术形式,再好的思想内容也成不了艺术佳作,既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不能以艺术所特有的感染力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所以,毛泽东指出:对小说、诗歌等一切文艺作品,“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15]。

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表明,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内容决定形式这个前提下,具体的形式可能和内容相适合,也可能不适合。同时,形式与形式之间能够构成一个有序的相对独立的系统。现代科学和实践表明,研究事物的形式,考察它们之间的联系,是认识和把握事物的重要一环,也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因素。仿生学是对生物结构和功能工艺的模仿,电脑是对人脑信息过程的模仿,而人类实践活动中对事物和活动过程的定量化、模型化的分析,是实践活动科学性的保证。

第三,形式和内容矛盾运动的特殊性和关系的复杂性。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这就构成了形式和内容矛盾运动的特殊性。列宁确切地表述了这一特殊性:“内容对形式以及形式对内容的斗争。抛弃形式、改造内容。”[16]形式和内容的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在适合于新内容的新形式产生时,形式同内容是相适合的,但这种适合只是基本适合,而不是完全适合,其中仍然存在着矛盾。由于内容较为易变,更新的内容的产生和壮大,使得相对稳定的形式愈来愈落后于内容,二者因此就由基本适合逐步变为基本上不适合,甚至形成尖锐的冲突。这时,落后的形式不仅不能促进内容的发展,而且变成内容发展的桎梏;已经变化了的内容要求改变不适合于自己的旧形式,建立适合于自己的新形式。新形式的产生,意味着旧矛盾的解决,但在更高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矛盾。形式和内容之间,就是这样由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不断发展着,这就是内容和形式矛盾运动的特殊过程。

形式和内容的矛盾关系是复杂的、多样的,具体表现为:(1)同一内容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同是社会主义的内容可以表现为不同的模式、体制,同一种国体可以选择不同的政体;(2)同一种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如商品、货币和工资等经济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着资本主义的经济内容,在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容纳社会主义的经济内容;(3)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利用新形式。新事物从旧事物发展而来,新事物只有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产生适合于新内容自身发展的较完善的新形式。所以,一方面,新内容的发展需要为自己服务的新形式;另一方面,由于新旧事物的继承性,在一定条件下有选择地利用某些旧形式,也是新事物、新内容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同时,形式和内容的区分是相对的,二者是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作为一定内容的形式,在另外的条件下可以变为另一形式的内容;反之亦然。例如,思维是反映客观世界的形式,同时,又是语言形式的内容。

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揭示了现实事物关系的内在本质,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既然内容决定形式,那么,在实践活动中就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内容,反对只注意形式的形式主义。注重内容,依据内容的发展而不断改造形式的原则,是辩证法革命和批判精神的体现:“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其次,既然形式对内容具有重大的反作用,那么,就要善于适应内容的需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去选择、利用和创造最适合内容发展的形式。列宁在谈到根据内容的需要改造形式时指出:“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看来,是这样扎实,这样有力,这样宏大,它能够而且应该在任何形式中,不论新的或旧的形式中表现出来,能够而且应该改造、战胜和驾驭一切形式,不仅是新的,而且是旧的形式,——这并不是为了同旧形式调和,而是为了能够把一切新旧形式都变成使共产主义取得完全的、最终的、确定无疑和不可逆转的胜利的手段。”[17]列宁的这一论述说明了利用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