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职业认同概述
一、认 同
“认同”最早由威廉·詹姆斯和弗洛伊德提出。詹姆斯曾用“性格”一词表示他的认同感受,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可以在精神或道德态度上看出,当这种情形突然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个体会感到自己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一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声音在说,这才是真正的自我。弗洛伊德把认同看作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影响较大的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米德和温格(魏淑华, 2005)。艾里克森创建了以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为核心的将人的生命周期分为8个阶段的人格发展渐成说,他认为,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也即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十二三岁至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发展的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乱。米德用了与“自我”概念相关的认同概念,他详细描述了自我如何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发展。按照米德的说法,自我仅仅出现在有社会交流的社会情境中。在交流中,人们学习假定别人的角色,并相应地监控自己的行为。自我的概念可以定义为人们对关于自己的意见、态度和信念的有组织的描述,自我的世界可能在外人看来是主观的、假定的,但对体验它的个体来说,却完全真实。
温格认为认同有5个维度,它们是:认同是一种经历,我们通过参与性经历的方式和我们自己及别人把我们具体化的方式来界定我们是谁;认同是群体的成员资格,我们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及差异性来界定我们是谁;认同是学习轨迹,我们通过我们曾在何处和将要到何处去来界定我们是谁;认同是多个成员资格的联结,我们通过把多种形式的认同综合为一个认同的方式来界定我们是谁;认同是微观与宏观之间的一种关系,我们通过属于更广阔范围和能明显反映更多风格和讨论的微观事物来界定我们是谁。
《心理学大词典》把认同定义为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对他人的整个人格发展全面、持久的模仿学习。朱智贤(1989)认为,认同是一种防御机制,是指由于某种动机而选择地模仿别人某些特征的行为。荆其诚(1991)认为,认同包括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承认、认可和赞同,个体自觉地以所认可的对象的规范要求自己,按所认可对象的规范行事,认同是在与他者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沙莲香(2002)则把认同定义为涉及个人与群体隶属关系的一个概念,因此认同给个人以存在感,给个体以稳固的核心。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都对认同进行了定义,试图揭示认同的核心内涵。认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即认同是动态过程,是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认同中最核心和人们最为关注的是“此刻我是谁?”,即身份的问题,正因为人们关注此刻我是谁,才能不断反思和发展,不断改变自己的认识和行为,从而达到心理的满足和他人的认可。认同是一种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融入某一组织或群体,而接受他人的意愿,适当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以达到他人的接纳和使自己满意(王静,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