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信息(1 / 1)

了解学校和专业的信息来源

国家的有关部门

每年公布的招生目录

媒体发布的短期消息

请教老师,让他提供一些信息

直接到大学里去了解

在填报志愿之前,了解自己只是一个方面,还要了解学校和专业。考生和家长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相关信息呢?

最重要的一个信息来源就是国家有关部门——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地教育厅局的招生办公室。对于官方的信息,你一定要掌握。有关的招生政策和法规等文件会公开登载在报纸上,学校也会传达给学生和家长,每年都会有些调整,有些变化,一定要知道新的精神。通常教育部有统一规定,地方还有根据本地区情况制定的具体政策,一定要清楚有关的政策和法规。另外,要听正规渠道的消息,不要轻信那些小道消息。只要没有见到正式传达的文件,不要轻易相信。有的时候网上的,非正常渠道的也靠不住,所以要看官方网站,教育部、教育局、考试中心、招办这些网站发布的消息是靠得住的。

第二,参考每年都要公布的招生目录。招生目录会登载在相关的书籍或报纸上,如《招生报》或者是招生的小册子等。例如,今年有哪些大学在本地招生、每个学校都有哪些系科、每个专业各招多少,等等。而且还有专业介绍,例如,这个专业开设什么课程,将来毕业了可能的工作领域等,这种东西一定要看。

第三,还有一些平面媒体及网络上随时发布的短期的、快捷的消息,如各省市的网站及《招生报》《招生通讯》等,都是比较及时的,要经常留意。

第四,通过老师了解。有的老师带过几届毕业班,他们这方面的信息会掌握得更多一些,所以学生和家长可以多向老师请教,让老师给提供一些信息。

第五,可以去感兴趣的高校直接了解。如果是外地的学校,可以拜托一些当地的朋友,亲属去了解。

上面讲到的是收集信息的渠道,下面讲讲收集信息的内容。收集信息的内容需要细致具体。

了解学校的具体内容

学校的基本情况

学校和专业的排名

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

学校的师资队伍

学校和专业的就业情况

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

当年学校、专业的招生人数

学校和专业是否存在特殊要求

学校和专业的收费标准

第一,是关于学校的基本信息。学校是重点大学还是普通高校?是否属于“二一一”和“九八五”大学?这些不但可从学校的招生简介,也可以从中学老师那里进行了解。

第二,是高校的排名。虽然不一定是官方正式的数据,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机构、不同时间发布出来的排名,顺序会有所不同,但是大体趋势还是差不多的,也可以作为参照。除了看学校的排名,还要看专业的排名,有一些学校因为是综合性大学,综合排名比较高,但是它不一定每一个专业每一个系都排在前边。或者两个大学水平差不多,都是数一数二的大学,可以平分秋色,理科可能这个学校强,工科可能那个学校强,这都是可能的。也有一些大学,总的名次不是太高,但是个别系和个别专业可能在全国领先,那也是可能的。

第三,不能只看虚名,只看知名度,还要考察大学的文化底蕴,考察它的历史。历史悠久的和一个新成立的学校是不大一样的。一个刚建的学校文化积淀很少,刚招了几届学生,学生毕业后去向何方,口碑如何,均无从考证。因此,我们更要相信那些老校。百年老校历史积淀深厚,通常校风也会很好。校风是很重要的,比方说有的学校就以学术民主、百家争鸣为特色,师生思想开放活跃。但是也有的学校是以严谨著称。对这些都要了解,看一看你更喜欢哪一种,更适合在哪一类学校的校风下学习。

第四,更重要的还要了解各个学校的师资队伍。比如,有多少院士,多少教授、博导。当然,数字并不代表绝对水平,但是总体而言,名牌大学的知名教授确实水平较高。

第五,大学的系、专业的就业情况。如果学校很有名,专业你也很喜欢,但是这个专业出去不大好找工作,他们招得太多了,毕业生过剩了,将来的就业问题是要提前考虑的。

第六,分数是否能达到该校和该专业的录取线。必须了解考生的分数能不能达到学校的要求,因此,要了解学校每年的录取情况。每年的《招生手册》是大家必须看的,这个小册子上所有的学校都有几页详细的表格,介绍近几年各系科的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人数。不要只看低端分数,假如你的总分是606分,而某个学校前一年录取了一个605分的,今年报该校应该没问题吧?其实这种可能性不太大。因为两端分数录取的通常都比较少。比方说该校的投档分数为600分,那610分以下的可能就招一两个,700分以上的可能也很少,而在六百五六十分那一段招的人很多,因此,需要看哪个分数段人数密集,落在这个区间上的人录取的可能才比较大。另外,不能只看一年的录取分数线,比如,某校去年的分数线是620分,那今年不一定就是620分。也要参考前年、大前年的分数。因为高考招生也有大小年现象。比方某个专业现在是热门专业,大家都觉得很好,今年一下报了很多人,于是就优中选优,录取的分数就提高了。到了明年,大家一看去年的分数那么高,又都不敢报了,报的人数少了,分数就降下来了。这就叫大年小年。连续公布三年的录取分数,就是让考生平衡这个大小年的影响,所以要看几年的平均分数。如果保守一点,可以将大年的高分数线作为参考标准。

第七,了解学校和专业的招生人数。具体说,某学校某专业在我们地区招多少人。在各个大学的《招生简章》或《招生专业目录》里对专业和系都有详细介绍,包括每个系有几个专业,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开设的科目和课程设置,哪些是这个系的专业强项和建立了重点实验室,等等,对这些一定要很仔细地看。

第八,要看对这个专业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因为有一些专业是有限报的。对于限制报考的专业一定要清楚。比方说色盲不能报驾驶类,有传染病的不能报考食品类。当然一般专业不会有特殊要求,但是要注意看一看,以免出差错。

第九,要顺便看一下收费标准,看看家庭经济状况能不能承受得起。

话外音

以上郑日昌教授列举了一些学校和专业的具体内容,是需要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之前详细了解的。那么,为了便于今后找工作,哪些专业是当今社会最热门的呢?

最后,还要了解哪些专业是当今社会最热门的以及考生最关注的。对于热门专业,目前很难界定,因为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这几年这个热,过几年又那个热,当然也有的连续热很多年。据网上报道,近年来社会上比较认可的十大热门专业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医药、汽车行业、物流、新材料、环境科学和能源、管理类、法律、营销。

当今社会十大热门专业

一、电子信息

二、生物技术

三、医药

四、汽车行业

五、物流

六、新材料

七、环境科学和能源

八、管理类

九、法律

十、营销

而最受考生关注的十大专业是:

1.金融学

2.国际经济与贸易

3.土木工程

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6.会计学

7.经济学

8.临床医学

9.英语

10.法学

下面是网上报道的1977~2012年全国高考状元青睐的专业排行:

经济管理522人

电子信息94人

法学92人

生命科学85人

计算机77人

物理51人

建筑学48人

自动化43人

中文36人

数学34人

事实表明,热门专业通常报考人多,而且不一定好找工作。在填报志愿时除了考虑冷热门之外,更要有长远眼光,考虑将来的就业情况。

同样来自网上报道,2010届本科毕业人数最多的100个专业中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是:

1.美术学15.6

2.音乐学15.0

3.临床医学14.5

4.环境科学14.2

5.物理学14.0

6.法学13.2

7.体育教育13.0

8.数学与应用数学12.8

9.动画12.6

10.生物技术12.4

2011届本科生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排名如下:

专业门类

就业率

工学

92.5%

管理学

91.9%

医学

91.5%

农学

91.3%

经济学

90%

理学

89.1%

文学

88.9%

历史学

87.2%

教育学

87.1%

法学

86.8%

2011届本科生失业率最高的专业排名如下:

专业门类

失业率

生物科学与工程 14.9%

美术学

14.7%

数学与应用数学 14.5%

应用心理学

13%

动画

12.9%

地理信息系统

12.8%

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

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啃老。

报告中将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定义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即红牌专业。

2012年本科红牌警告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

2012年高职高专红牌警告专业包括: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

报告将月收入、就业率持续走高,失业率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专业,定义为需求增长型专业,即绿牌专业。

2012年本科绿牌发展专业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

2012年高职高专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

《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列出的九大绿牌发展专业是: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九大红牌警告专业是: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语、美术学。

2014年教育部公布了44所直属高校本专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情况,从高到低依次为:工学92.08%,理学85.54%,农学84.75%,史学80.09%,哲学75.98%,经济学74.11%,文学74.05%,法学69.49%。

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采矿工程,石油工程,矿物加工,交通运输,飞行技术,纺织工程,印刷工程等;其次是大气科学,材料科学,动物科学和水产养殖学。

在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排名前十位的本科专业中,临床医学以23.1%排首位,中医学以18.4%排第六;在高职(大专)中同样是临床医学专业以28.5%的失业率居首位。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十分重视,不但招生人数增加,而且就业形势一片大好。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披露,据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13年6月对21个省份30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专科生为79.7%,本科生为67.4%,硕士生博士生均为86.2%;高职高专院校为78.1%,“211”(包括“985”)重点大学为75.5%,普通本科院校为75.4%,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为44.3%。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以上调查和排名未必完全可靠,不可不信,也不可迷信。调查问卷不同,样本不同,结论也不会完全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每年排序均可能有所不同。上述信息和资料仅供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参考。

话外音

在深入了解自己,收集了学校和专业方面的信息之后,就要进行选择和匹配了。那么,考生和家长需要掌握哪些原则才能做到科学匹配,以确保胜券在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