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同学和家长问我,高考前最后一周是不是以放松为主,应该如何学?也有的说,就剩最后三天了,我是不是该放松放松了?当然更多的是说最后一天就不要再学了。
我的回答是一定要搞好最后冲刺,一直学到考试前。你说这一个礼拜或这三天不学习,那你干吗呀?天天那么紧张,突然一下子静下来,无事可干,会很无聊啊!何况你还有差距,不可能确保每一科都是满分,因此,最后这几天也要抓紧时间很好地利用。
话外音
郑日昌教授主张考生把考前复习进行到最后一刻。那么具体到高考前一星期,该如何系统有效地复习呢?
最后一周怎么复习,每个学校、每个同学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学校是临考前这几天就给学生自由了,不再由老师带着统一复习。我觉得这个策略也不错,让大家根据个人的情况自主复习,查漏补缺,突击强化自己的不足方面。因为你老是统一复习,大家一个步调,就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有一些内容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就不再去复习了,而要补自己的弱项。
我当年考大学的时候就是这样。我们那所学校不是什么重点,我自己也没抱太大希望。那时不像现在,到高三就开始进入总复习,高二把课程都结束了。我们是到高三最后一个月,才把高三的课程讲完,毕业考试完了,老师带领大家复习两周,把高中三年所学的给你串讲一遍,让大家把忘了的回忆回忆,高考前一周你就回家自己复习。这里介绍一下我当年是怎么复习的。
最后这一个礼拜,为了提高复习效率,我和一个家住得比较近的同学结伴学,因为一个人有时候会寂寞无聊,一懒了就想休息,两个人可以互相督促。当然,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不一样,有的一个人能学得很好,两人在一起就爱聊天,就会浪费时间。所以,要根据你个人的情况,如果你一个人学不下去,就找个伴一起学,如果你跟别人在一起学不下去,那就自己学,总之要因人而异,不是只有一种模式,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自己的个性特点,或者学校的规定来采取适当方法。
我们两人在功课上正好互补,可以彼此取长补短。那个同学脑门儿特大,人很聪明,特别善于解那些数学、物理难题,有的时候比老师解得还快,但是他文科极差,不是一般的差,语文和政治学得一塌糊涂,而我在文科方面比他强一些,所以我们两个就结成伴来复习。老师给推荐了一些参考书,还有一些模拟的卷子,我们来不及一道一道地做,主要是用讨论的方法来学。
数学和物理他比我学得好,一道题只要我看懂了,说对了怎么做,这道题就过去了,接着做下一道。如果我不会或思路错了,可以再想想,有时他会提示我一下。若我们两人想法不一致,谁也说服不了谁,那就做做看,然后对照书后标准答案,看看谁的正确。实际上我们是挑着做较难的题,不是把所有的题目都做一遍,那样时间不够,这样做能保证在短时间内接触各种类型的题目。
数学和物理主要是他帮我,我当然也得对他有所帮助,两人互补互利嘛!作文是他的弱项,拿起笔来不知道说什么,要不就是写起来很乱。老师给出了几十个作文题,用钢板刻蜡纸油印发下来。我们来不及一篇一篇地去写,每看一个题目,由他先说这个题目怎么写,我再做补充,先定主题思想,应该围绕什么来写,再说怎么开头,怎么论证,第一段写什么,第二段、第三段写什么,最后是如何结尾,几分钟一个题目就做完了,然后做下一个。必要时也可以讨论讨论,他有些点子也很好,加那么一个例子就更生动。这样作文虽然可能在构思上会大体相同,但那没关系,不算抄袭,因为写出来具体话还是不一样的。我们这样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主要为了提高效率,几十个作文题,半天就做完了。考试的时候,看到题目就想,这个题目和我们讨论过的哪个题目有点接近,就可以借用那里边的内容和结构,或者用其中的一个观点,或者用一个例子,这样写起来就很快。
因为复习效率高,最后我们两个人都考上了大学,这就是临阵磨枪的效果。
下面再补充一种方法。你平时有错误的作业和卷子一定要保留起来,到最后几天,把所有以前做错的题目找出来,再看一看错在哪儿了,因为什么错的,考试时碰到同样的情况,马上会意识到,就可以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话外音
除了学生好好复习之外,最后几天家长在学生的生活方面又能做些什么,又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呢?
高考前最后几天,我不但要提醒同学们,还要提醒家长们注意的是安全非常重要。
这几天的饮食要格外小心,特别是到了夏天,水果、蔬菜没洗干净,或海鲜没煮熟,吃了就可能拉肚子,考试那天你拉痢疾,老上厕所这可不是个好事情。
除了饮食卫生,出门要注意交通安全,不要做那种过于激烈的运动,比如踢足球骨折了或把脚崴了,这都会引起麻烦。
以上我讲的是最后一周或最后几天大家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