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美]托马斯·彼得斯
开创则更定百度。尽涤旧习而气象维新:守成则安静无为,故纵脞废萎而百事隳坏。
——(清)康有为
原创是指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造,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让我们想到前人没有想到的,注意到前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性思维最可贵的正是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我们才能创造发明,发现新的事物定理。
原创是一个复杂而又艰苦的过程,在追寻原创之路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有好奇心、有想象力、有批判性思维,还要学会模仿、学习和模仿一切先进的、高效的管理理念与行为方式。在学习前人的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还要不断积累经验,尝试不同的方法,多了解前人对问题的处理方式,积累和总结,总结他们的优秀经验,找出他们的不足。在我们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不断地反思,反思我们的不足与失误,一步步改进,反思教训,提炼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只有经过多轮次的不断模仿、积累和反思后,我们才能将别人的优秀成果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智慧结晶,并且寻找出更好解决问题的路径,原创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技术和发明。
华为,不仅仅是世界500强。相信很多了解中国手机市场的人都对这句宣传语印象深刻。华为1987年成立于中国深圳,是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供应商,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也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超过10亿用户。可谁能想到如今拥有强大竞争力的华为,最初只是诞生在一间破旧厂房里的小公司,1987年,43岁的任正非,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中年人,以凑来的2万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公司。是什么让一家小公司成为了改写中国乃至世界通信制造业历史的通信业龙头企业呢?
截至2012年上半年,华为的销售收入已经达到1138亿元人民币,与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商爱立信只有咫尺之遥。更重要的是,与国际巨头差距的缩小,不仅表现在收入规模上,还表现在研发创新和专利水平上。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全球国际专利申请情况,华为已经连续多年稳居前五。“公司运转是依靠两个轮子,一个轮子是商业模式,一个轮子是技术创新。”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在与华为2012实验室科学家座谈中说道。
多年来,华为一直坚持将收入的10%~15%投入研发,单就研发投入而言,几乎没有任何一家中国企业能够与其相比。根据2012年报,华为当年研发费用支出301亿元,占销售收入13.7%,同比增长了27.0%。近10年华为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300亿元。华为目前大概有14万员工,其中研发人员占一半左右,大约为46%。[1]华为公司在创新问题上,一再强调价值理论,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创造价值而创新。正是注重创新、注重原创的这种企业精神使得华为能够在复杂多变的通信产业独占鳌头。华为诠释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革命性改变,虽然中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仍依靠的是庞大的制造业,并没有拥有创造的核心竞争力,与掌握高科技产品的核心技术,所以中国想要谋求更好发展必须注重创新,达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原创不是对原有事物的完善与提升,也不是对已有的存在标新立异的注解,不是前卫理念的夸张与变形;原创是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进行反思,最终进行的一种创造。在进行原创的过程中需要好奇心、想象力以及批判性思维。
图4-10 2012年伦敦奥运会
好奇心是原创最重要的一点,常被认为是科学精神最重要的一点,不夸张地说,它也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黑格尔说过:“要是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人们一切主观的发自内心想去尝试新鲜事物的动机都来自于好奇心。好奇心就像是一束神奇的心灵之光,照耀、指引着人们去探索和发现未知的世界,指引着人们去不断创新。正是因为好奇心,科学史见证了一个个重大的发现,才造就了人类历史上发明的奇迹。如果一个学生仅仅记住了数学的各种定理与公式,不能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发现新问题、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学习老师讲的知识,只记忆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在课堂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好奇心的培养、鼓励,引导学生创新、创造。
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关于转变教育模式的议题引起众多与会者关注。诺贝尔奖得主生物化学家Tim Hunt(蒂姆·亨特)针对目前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我与Tim Hunt教授就“好奇心”这一话题进行交流。我发现拥有好奇心对原创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好奇心使我们对万事万物抱有兴趣,进而去发现与探索。一个人一旦发现对某种事物感兴趣,那就会从大脑的数据库中找出与之相匹配的事物,好奇心驱使你了解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在发现你的兴趣点后,才能真正走入科学研究工作中进行原创。
图4-11 张萌与诺贝尔奖得主Tim Hunt教授
关于原创我们要谈到的另外一点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以逻辑方法为基础,结合人们日常思维的实际和心理倾向发展出的一系列批判性思维技巧,即为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技能的概念可追溯到杜威的“反省性思维”——“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进一步指向的结论。”[2]
关于批判性思维,有两点内容需要说明。第一,批判不等于批评。批判并非完全否定,其最终目的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第二,学会提问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方式。尼尔·布朗在《学会提问》一书中,告诉人们提出关键问题、做出理性判断、掌握确凿证据并加以证实的重要性。这本书曾经被誉为批判性思维领域的经典,它是一本批判性思维读物,讲授了批判性提问的技能。不难发现,良好的逻辑思维在学会提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哈佛大学曾有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全球青年领导力工作室的研究机构——青年领导力研究院,通过对比、分析与研究不同国家的青年成长、提升、就业与创业数据,发现并提出青年发展存在的问题,以线上或线下的方式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讨论,并努力为解决部分问题向前推进。2013年,我参加了第12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会议会集了来自全球30个国家的500位专家学者。在展望未来先驱论坛上,我在世界认知语言学鼻祖与先驱者面前提问。当时,曾有中国学者表示:“张萌,总能够在会场中遇见你,发现你有几个特点:一是笔记记得翔实、有逻辑;二是会上总会提问;三是会后会与专家学者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我认为批判性思维培养应从提问开始,学会提问、反复训练,终将有所收获。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技能和思维模式,没有学科边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象的论题都可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来审查。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气质;既能体现思维水平,也凸显现代人文精神。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这三个元素是相互关联的。好奇心是驱动力,推动我们去探寻;依靠想象力,我们拓展思维空间,使探寻超越现实的局限;而批判性思维让我们挑战已有的知识,永远去寻找新的、更好的答案。
图4-12 张萌在世界第12届认知语言学大会发言
图4-13 张萌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进行主题演讲,演讲题目为“青年梦与中国梦”
在我们的工作室,也时时刻刻强调着原创的重要性。许多本科生直到毕业时都没有明确自己到底是否适合学术科研,盲目地选择了读研究生这条道路,这未必真正适合他们的自身发展。更有一些同学读研究生期间也没有弄清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于是在没有选择的选择时,又读了博士!是什么原因使得这种情况发生的呢?由于本科生主要以学习基础知识(通识教育)为主,所以一般本科生没有机会走入实验室,更没有较为有效的途径去了解学术、了解科研。经过我们的研究分析,青年领导力工作室设立了“研创部”,为广大本科生搭建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给本科生在大学第三、第四年提供了解学术的机会。让他(她)们走入实验室,尝试做科研,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不适合读研究生、读哪个方向的研究生、到底是否适合做学术工作。
图4-14 张萌在清华大学进行主题演讲,演讲题目为“创意梦想与青年未来”
我们经过一步步的摸索和思考,构建了研创部工作模式:研创小组1+3模式(1个博士或优秀硕士带3个本科生),在科研过程中小组合作很重要,我们选拔一名博士或者优秀硕士作为团队的领导者,他们有着较为丰富的科研经历,指导、引领本科生。本科生作为团队主体,提出关于科研项目的想法,从申请项目到项目实施一步步学习如何进行科研工作,通过真实的科研经历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科研学术的发展道路。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以这个平台为自己的未来做出规划,让生活变得更加明朗、目标更加清晰。
原创不仅仅要在行为上保持引领,更要在思想方面保持领先。2013年10月,第8届中日大学校长论坛暨首届中日青年论坛在厦门大学举办。来自两国28所高校的61名中日青年代表出席本次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我眼中的世界一流大学”,中日双方的青年代表紧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我有幸受邀参加本次论坛并做了英文主题演讲“5A for Youth Leadership in the Best University of the World”。“5A”即我对青年领导力工作室“青年科学家”项目成员的要求,代表了“A connection”、“A vision”、“ An education”、“An ability”与“A spirit”,具体来说,“青年科学家”项目为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具有领导力的青年,应与社会进行关联,有国际视野,受过通识教育,具有良好的交往能力与卓越的创新精神。“5A”精神一直引导着青年领导力工作室的青年们在具体项目的实践中前进,更在思想具有引领作用。应该这样说,青年领导力工作室为培养世界优秀青年做了一些具体而富有成效的工作。
图4-15 张萌参加中日青年交流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1] 马晓芳:《华为:创新为了创造价值》,载《第一财经日报》,2013-09-11。
[2] 武宏志:《论批判性思维》,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