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代宣城贡氏家族中,贡奎颇值得关注。他自幼被寄予家族振兴的希望,也能不负厚望,成为入仕中央朝廷并有诗集传世的首位家族成员。大德、天历间,贡奎历任池州齐山书院山长、太常奉礼郎、翰林应奉、江西儒学提举、翰林待制、集贤直学士,以文学侍从元朝。贡奎生平著述繁富,有诗文集七部、120卷,虽其著作大部分已经散佚,传世的仅有《云林诗集》6卷,然而在元朝史和文学史上,仍有其地位和影响。
一、生平与著述
贡奎(1269~1329),字仲章,号云林,士浚第三子。天资聪颖,容仪端重,勤奋好学,十岁能作诗文,其父尝曰:“三郎和易端厚,颖悟若过人者。吾世有蕴德,发必在是儿也。”对其寄予厚望。弱冠,即“于经子史传无所不治,于其章义辞句,类数名制,委曲纤妙,无不究诣。于文章辨议,闳放俊傀,不狃卑近,必以古为归,故出而名振江之南”。[1]元成宗大德中,贡奎应江浙行省聘请,出任池州路齐山书院山长。[2]任满,北上京师,赴吏部应选。当时元朝正商议举行郊祀礼,执政大臣认为贡奎年富学强,识鉴清远,论议详明,“置之礼属,必能备讨论,有所裨益”,[3]遂于大德六年(1302)授太常奉礼郎,兼检讨。贡奎上书讨论历代礼制沿革:“先王之制礼,虽节文有经,而本诚贵质。惟不蔽于礼之文,而得礼之意,则可以对越而无慊,不然,烦为之节,无益也。”其建议多被朝廷采纳。[4]大德九年,贡奎迁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武宗至大元年(1308),转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预修《成宗实录》。任期将满,因父亲去世,归家丁忧。
仁宗延祐元年(1314),元朝肇开科举,贡奎亦服阕,出任江西等处儒学提举,次年就职。他在公署屏风上大字题写“读书之中,日有其益;饮水之外,他无所求”,并以身作则,每日端坐堂上,貌谨色和,“讲明道德性理之学”。[5]贡奎非常重视教化的社会功能。一次,学校报事迟误,吏逮系数人,奎说:“吾以天子命提举儒学,教吾职也,刑奚以为!”立命释放。[6]在职期间,他还负责监造江西行省试院,规制雄伟,江浙行省效仿之。又曾以羡余赀财,刊刻经史子集万余卷,嘉惠后学。贡奎的学行,赢得广大生员的敬服,也由此从学众多,各有进益。延祐五年,贡奎再度入朝,迁翰林待制,预修《仁宗实录》。[7]次子贡师泰亦从游京师,后以荐入国子学。六年夏五月,中书省选派贡奎赴直沽祭祀海神,祭礼毕,谢绝漕府按常例馈赠的礼品而还。
贡奎生性至孝,在朝为官,常思念家中老母,去官奉母之心日甚。英宗至治元年(1321),贡奎终以母老乞养,辞官还乡,与其兄杭州儒学教授仲坚共同修治园池,移植花木,筑爱日亭,奉母游宴。母子翕和,兄弟怡怡,一门五世,乡里为荣。三年后,又为母服丧,哀泣逾制。
泰定三年(1326),贡奎服除,起为翰林待制,第三次入朝任职。四年七月,拜集贤直学士,凡议政,必正言不屈。次年春,泰定帝祭祀太室,贡奎摄大礼使,仪度竣整,群司肃然,竣事无违礼。天历元年(1328),文宗即皇帝位,冬十月,文宗亲祝香币,命贡奎代祠北岳、淮、济、南镇,所至不烦地方官员迎送。二年春,使事告竣,自会稽还宣城,以疾归卧于家。十月初一,谓侄师文曰:“吾梦夜赋诗,有云:‘竹树萧萧夹泉石’,又云‘九转丹成生羽翼’,不祥,奈何!”[8]言毕而逝,终年六十一。
贡奎一生“孝于亲,友于昆季,仁于族党。为人内刚毅,外宽和,居处庄静寡默,临事果断。与人交,重然诺”。[9]故去世后,士友纷纷写诗悼念。陆文圭挽诗称赞贡奎“才优如贡禹,经行复精纯”,无愧“林泉隐君子,台阁古名臣”。[10]吴师道挽诗慨叹“文采顿消南国士,仪形空想北门班”,“怅望箫笳动哀曲,湖风吹浪雪堆山”。[11]门生李黼撰《故集贤直学士奉训大夫贡公行状》,记载其生平家世。五年后,元统二年(1334),贡奎长子师谦入京任集贤院照磨,以奎之治行请于朝廷,顺帝特赠官翰林直学士,谥文靖,命作碑文以示宠赉。友人御史中丞马祖常承命,据李黼《行状》,撰《皇元敕赐集贤直学士赠翰林直学士太中大夫文靖贡公神道碑铭》,张起岩书字,许师敬篆额。皆当时知名士。
贡奎自三十出仕,至六十病逝,除归家养母、两次服丧约八年外,仕历凡二十年。其间两任学官,三度入朝,辗转太常寺、翰林国史院、集贤院等机构,无非以文学侍从元朝。《神道碑铭》曰:“公负有为之志,不得尽见于事,于势利之会,又不投机以求合取显,以其故终于馆阁文艺之职,而人之被其泽者盖尠。呜呼!此人之所以为公惜,公之所以为公者如此,而臣以此悼公者也。”对于贡奎未能在政治上有所施展深致惋惜。其实,这不过是当时在朝南士普遍的尴尬处境,究其原因,正在于元朝统治者的猜忌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贡奎也因此淡泊自持,不汲汲于荣进,取谢玄始终东山之志,以“云林子”自号。又以“明洁”名堂,期望子孙以经明行修相传承。
贡奎在经学上以礼学为主,多次任职礼官,以博洽古今预定典礼,为天子代祀。晚年曾“粹撷诸礼书,欲定为一家言”,可惜“未就而卒”。[12]贡奎还热心汲引后进,非但两为学职,还曾多次担任科举考官。延祐元年,科举肇开,江浙行省请贡奎执掌文衡。当年江浙乡试的南士策问考题,即是一道《经史时务策问》,要求考生说明时务与经史密不可分的联系,论证科举程式规定汉人、南人必须考经史时务策的合理性。[13]徽州休宁知名朱学学者陈栎等,就在这次乡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举人。其后,延祐四年江西行省乡试、七年上都路乡试、至治三年(1323)江浙行省乡试,贡奎都被聘为考官。泰定四年(1327)春,还拜任廷试读卷官,所取多知名之士。当时,北方汉人中进士后,朝中汉人官员往往设宴庆祝,而南士则寂寂无闻。贡奎首先倡议在朝任职的南方官员,为南人进士置酒相贺,“举人皆悦其义”。《行状》赞扬他“士无贵贱,及门,待之皆有恩意”,洵非虚语。
贡奎虽于经子史传无所不治,却是“以文学名家”,[14]生平撰作繁富。据李黼《贡公行状》、马祖常《贡公神道碑铭》,计有《云林小稿》《听雪斋纪》《青山谩吟》《倦游集》《豫章稿》《上元新录》《南州纪行》等七部诗文集,[15]凡120卷。可以说,诗文创作是贡奎一生最主要的成就。
贡奎的诗文,最初得自家学。父亲士浚,弱冠即以辞赋中选,参加礼部会试,其后咏歌闲适,开义塾教授乡里。贡奎“以父为师”,[16]十岁即因能诗文“有闻于人”。[17]三十岁,遂以文名震江南,而辟齐山书院山长。池州山水秀丽,贡奎暇日游览胜迹,“多声于诗”,诗歌创作又有很大提高,“池人竞传诵之”。[18]他的《池州郡斋除夜寄呈家君》二绝云:“郡斋寥落夜无眠,纸帐青灯思悄然。不是今生惜今夕,却缘明日是明年。”“邻家箫鼓欲忘眠,莫恨空轩独悄然。明日春风堪一笑,痴儿官事了三年。”[19]诗中既有除夜思亲的惆怅,又透露出任满将归的欣喜,在近于散文的自然平易的语调中,蕴含着浓厚的亲情,是贡奎池州诗的上乘之作。入朝后,贡奎辗转馆阁,一时交游,如元明善、袁桷、邓文原、马祖常、王士熙、虞集等,都是当时有名望的文学之士,相互唱和切磋,诗文更有了长足的进步。大德八年(1304)春,贡奎与虞集、袁桷、周天凤等六人游览燕京长春宫,登阁临眺。于是托歌诗以见志,用“蓬莱山在何处”为韵,各赋古诗一首;[20]又因贡奎别所赋诗唱和,得律诗十三首,编成《游长春宫诗集》1卷,虞集作序,被当时诗坛传为佳话。[21]
贡奎好古风,尤以五言古诗为多。在传世的6卷诗集中,古风居3卷,其中就有2卷是五言古诗。他的五言古风虽朴质无华,却情谊深厚。如《梦故人》云:“千里万里道,三年二年别。鸿雁去复来,我友音书绝。梦中忽一见,款语情更切。觉来失处所,残缸半明灭。相思各天涯,长夜寒栗冽。风霜草木变,贫贱不易节。中心谅谁知?素月当空洁。”[22]戴良对贡奎的五言古诗更是赞誉有加,“贡先生《晨坐公堂》及《公馆夜坐》二诗,甚有陶(渊明)、韦(应物)思致”,诵读数遍,竟然使自己迁延逾月的脾病,“不觉栩栩然去体”。[23]贡奎的律诗、绝句也多得好评。如五言律诗《枪竿岭》:“薄宦辞家远,经秋未得归。直随山北去,却背雁南飞。川净白云起,郊平红树微。忆曾留宿处,立马认还非。”《居庸关蚤行》:“茅屋闻鸡起,羸骖并辔行。涧深孤碓响,山暗数灯明。细忆昔题处,空惭不弃名。客愁偏切耳,斜月候虫鸣。”[24]七言绝句《舟中偶成》:“稻花水落正鱼肥,湖上孤云带雨归。林影倒涵波镜动,白鸥低傍钓船飞。”[25]诗句明丽爽朗,写景抒情浑然一体,都受到后人称誉。不过,贡奎诗文字较浅易,韵味不浓,又好发议论,以致清人王士祯批评他“境地未能深造”。[26]然而,《四库提要》并不赞同,认为这是“专以神韵求之”,更赞扬贡奎“诗格在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之间,为元人巨擘”。[27]袁桷也称赏:“仲章诗律已入唐人风调”,[28]而“宗唐复古”,正是元代诗歌发展的潮流和风气。[29]
贡奎亦擅长作文。至大二年,南方大儒吴澄入朝为国子监丞,读到贡奎新作数十篇,称赞他是“江南之英”,文章“温然粹然,得典雅之体”。当时,贡奎与元明善、袁桷“俱掌撰述于朝,各能以文自见”,吴澄对他们寄予厚望。[30]其后,贡奎果然“以文章重一时,多铭名公卿”。[31]《四库提要》即云:“大德、延祐之世,(邓文原)独以词林耆旧主持风气,袁桷、贡奎左右之,操觚之士响附景从,元之文章,于是时为极盛。”[32]《神道碑铭》评价他的文风是“闳放俊傀,不狃卑近,必以古为归”。可惜贡奎的文集已全部遗失,后人辑存数篇,吉光片羽,虽少亦珍。
二、《云林集》的版本与整理
现今传世的贡奎诗文集,名《贡文靖公云林诗集》,其版本就分卷而言,有6卷本与10卷本两种:6卷本包括明弘治范吉初刊本、明抄本、清初抄本、清乾隆《四库全书》系列抄本,10卷本有明万历贡靖国重刊本、清乾隆南湖书塾重刊本、清十万卷楼抄本。
1.明弘治三年范吉初刊本
贡奎的七部120卷诗文集,原藏宣城南湖贡氏故居。明永乐间,朝廷收集民间藏书,贡奎著作被征入秘府,因家无副本,遂多不传。惟《云林小稿》,幸存贡奎三世孙贡兰(字斯馨)家,原有金华宋濂序。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贡兰以公事游南京,持贡奎、贡师泰父子《神道碑铭》和贡奎《云林小稿》谒见南京国子助教陈嵦,请为诗集作序。陈嵦,福州(福建福州)人,洪武二十八年(1395)任宣城县教谕,曾欲拜访南湖故居,寻问贡氏父子遗稿而未果。永乐末年,诗集的宋濂原序已经佚失,宋濂文集中亦未收存。陈嵦遂应贡兰之请,于洪熙元年(1425)三月作序以传之。
然而,这部陈嵦序的贡奎诗集,当时未能刊刻。六十年后,弘治元年(1488)冬,贡奎六世裔孙贡钦为吏部文选员外郎,借奉命册封伊府之便,南归故乡宣城,将家藏贡奎《云林集》、贡性之《南湖集》携至京城,恳请后任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校正。李氏阅后称赞:“《云林集》不胜点记,当具存。终元一代,只可让一二家耳。”[33]贡钦复采辑元朝诸大家文集中所载贡奎诗文,得律诗若干首及遗文二篇,编成《贡文靖公云林诗集》6卷《附录》1卷。[34]弘治三年(1490)冬,宁国知府范吉刊刻《云林集》于宣城学宫,并作序说明编刻原委。范吉字以贞,台州天台(浙江天台)人。该本的行款是,半叶九行十八字,黑口,四周双边。正集6卷,按体裁分类编排,并在目录中标明诗体,其中卷1、卷2为五言古风,卷3七言古风,卷4五言律诗,卷5七言律诗、五言排律,卷6七言绝句。卷首有范吉、陈嵦二序。卷末《附录》1卷,收存贡奎遗文二篇。其后又附贡奎生平资料四篇:虞集《游长春宫诗序》、吴澄《题贡仲章文稿后》、李黼《贡公行状》、马祖常《贡公神道碑铭》。
2.明万历十一年贡靖国重刊本
九十年后,明万历十一年(1583),贡氏裔孙贡靖国重新翻刻《贡文靖公云林诗集》。靖国伯祖吏部公,即是曾任吏部文选员外郎、首次编定《云林诗集》的贡钦,故靖国是贡奎的八世裔孙。靖国为诸生时,就喜好翻阅先祖诗文。任职刑部后,更反复诵习,“把玩不忍释手”。由于《云林》《南湖》二集“岁月寝久,旧本散失,讹复鱼鲁,心刺刺不忍也”,靖国遂于万历十一年“鸠工庀材,更为翻刻,以广其传。庶乎前人之美能彰,后人之盛可传也”。[36]
万历本《贡文靖公云林诗集》,据弘治范吉本翻刊,是贡奎诗集的第二次刊刻。该本行款是,半叶九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单边。卷首范吉、陈嵦二序,卷末《附录》1卷,收贡奎遗文二篇,其后又附贡奎生平资料四篇,都与弘治本相同。两本的最大区别是,万历本将弘治本的6卷拆分成10卷,即原卷1分为卷1、卷2,卷2分为卷3、卷4,卷3分为卷5、卷6,卷4分为卷7、卷8,卷5改为卷9,卷6改为卷10,收录诗篇并无增减,编排次序亦无变动。[37]万历本国内仅存一部,今藏国家图书馆。此外,南京图书馆藏清十万卷楼抄本一部,也是据万历本抄录,有丁丙跋文。
3.清乾隆四十一年南湖书塾重刊本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贡氏后人于宣城南湖书塾再次翻刻贡奎、贡师泰、贡性之三家诗文集,这是相隔近二百年后,贡奎诗集的第三次刊刻。南湖本《贡文靖公云林诗集》据万历本翻刻,也是正集10卷《附录》1卷,卷首范吉、陈嵦二序,《附录》后附传记资料四篇。首叶题“《云林集》,宣城贡仲章著,乾隆丙申年镌,南湖书塾藏板”;行款是半叶九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卷端标注“宣城贡奎仲章甫著,十房嗣孙重刻”。
4.清乾隆四十五年《四库全书》本
清修《四库全书》,据弘治本收录贡奎《云林集》,校呈时间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五月。四库本的变化是,书前只有四库提要与陈嵦序,却删去范吉序;而且只有诗集6卷,未收《附录》;书后亦不附传记资料。
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出版校点本《贡氏三家集》,汇集《贡奎集》《贡师泰集》《贡性之集》三部别集。其中《贡奎集》的整理,即根据《云林诗集》的版本源流和各版本特点,选取明弘治三年范吉初刊6卷本为校点底本,[38]而以明万历十一年贡靖国10卷重刊本、[39]清乾隆四十五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通校本,[40]同时,以清乾隆四十一年南湖书塾重刊本为参校本。[41]集外,还参考了元汪泽民、张师愚《宛陵群英集》、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清陈焯《宋元诗会》、清顾嗣立《元诗选》、清玄烨《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元诗》《御定渊鉴类函》等选集与类书。
校点本《贡奎集》还增设附录三种:附录一辑存贡奎集外诗四首、集外文五篇,以补《云林集》之未备;附录二汇集贡奎的传记资料五篇,方便读者知晓作者的生平;附录三收载后人题跋八篇,各依写作时间排序,以助读者了解《云林集》的版本及流传。
[1] 马祖常:《皇元敕赐集贤直学士赠翰林直学士太中大夫文靖贡公神道碑铭》,见《石田先生文集》卷11,元后至元扬州路儒学刊本,1339,第10~11页;今见《贡氏三家集·贡奎集》附录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135~136页。
[2] 齐山书院,在贵池县寿字岩下。宋代始建,元代留存。据王崇:嘉靖《池州府志》卷6《官秩篇·宦籍》“元书院长”条载:“贡奎,宣城人,大德五年任。”《名宦·贡奎传》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影印明嘉靖刊本,1962,第10、34页。按:贡奎若大德五年出任齐山书院山长,又三年任满,不可能大德六年即为太常奉礼郎,姑存疑。
[3] 李黼:《故集贤直学士奉训大夫贡公行状》,见《贡氏三家集·贡奎集》附录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133页。
[4] 马祖常:《皇元敕赐集贤直学士赠翰林直学士太中大夫文靖贡公神道碑铭》,见《石田先生文集》卷11,元后至元扬州路儒学刊本,1339,第11页;今见《贡氏三家集·贡奎集》附录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136页。
[5] 李黼:《故集贤直学士奉训大夫贡公行状》,见《贡氏三家集·贡奎集》附录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134页。
[6] 马祖常:《皇元敕赐集贤直学士赠翰林直学士太中大夫文靖贡公神道碑铭》,见《石田先生文集》卷11,元后至元扬州路儒学刊本,1339,第12页;今见《贡氏三家集·贡奎集》附录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136页。
[7] 此据李黼:《贡公行状》、柯劭忞:《新元史》卷211《贡奎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831页;马祖常:《贡公神道碑铭》作《成庙实录》,疑误。
[8] 马祖常:《皇元敕赐集贤直学士赠翰林直学士太中大夫文靖贡公神道碑铭》,见《石田先生文集》卷11,元后至元扬州路儒学刊本,1339,第13页;今见《贡氏三家集·贡奎集》附录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136页。
[9] 李黼:《故集贤直学士奉训大夫贡公行状》,见《贡氏三家集·贡奎集》附录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134页。
[10] 陆文圭:《挽贡仲章学士》,见《墙东类稿》卷17,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1194册,第766页。
[11] 吴师道:《贡仲章学士挽诗》,见《吴师道集》卷7,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第118页。
[12] 李黼:《故集贤直学士奉训大夫贡公行状》,见《贡氏三家集·贡奎集》附录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135页。
[13] 参见陈栎:《经史时务策》及上附策问,见《陈定宇先生文集》卷13,清康熙陈嘉基刊本,1696,第21~22页。
[14] 宋濂等:《元史》卷187《贡师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4294页。
[15] 马祖常:《神道碑铭》作《南州纪行》,似为贡奎天历二年奉命南行,代祠北岳、淮、济、南镇期间的作品集;李黼:《贡公行状》作《南湖纪行》,疑误。
[16] 凌迪知:《万姓通谱》卷91,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957册,第330页。
[17] 马祖常:《皇元敕赐集贤直学士赠翰林直学士太中大夫文靖贡公神道碑铭》,见《石田文集》卷11,上海,古书流通处《元四家集》影印元后至元扬州路儒学刊本,1922,第11页;今见《贡氏三家集·贡奎集》附录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136页。
[18] 李黼:《故集贤直学士奉训大夫贡公行状》,见《贡氏三家集·贡奎集》附录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133页。
[19] 贡奎:《池州郡斋除夜寄呈家君二首》,见《贡氏三家集·贡奎集》卷6,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112页。
[20] 贡奎:《长春宫同伯长德生仪之分韵得山字》,见《贡氏三家集·贡奎集》卷1,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21页。
[21] 虞集:《游长春宫诗序》,见《道园学古录》卷5,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明景泰翻刊元小字本,1929,第4~5页;今见《贡氏三家集·贡奎集》附录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132页。
[22] 贡奎:《梦故人》,见《贡氏三家集·贡奎集》卷1,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18页。
[23] 戴良:《题贡尚书二诗》,见《九灵山房集》卷22,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本,1929,第3页。贡奎《夜坐二首》,见《贡氏三家集·贡奎集》卷1,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20页。
[24] 贡奎:《枪竿岭》《居庸关蚤行》,见《贡氏三家集·贡奎集》卷4,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83、82页。
[25] 贡奎:《舟中偶成》,见《贡氏三家集·贡奎集》卷6,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109页。
[26] 王士祯:《居易录》卷1,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869册,第318页。
[27]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67《云林集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下册,第1438页。
[28] 诗见袁桷:《清容居士集》卷11,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1929,第7页。
[29] 参见邓绍基:《元代文学史》第十七章第一节《元诗宗唐得古风气的形成及其特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第365页。
[30] 吴澄:《题贡仲章文稿后》,见《临川吴文正公集》卷28,江西抚州,明成化刊本,1484,第22页;今见《贡氏三家集·贡奎集》附录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132页。
[31] 李黼:《故集贤直学士奉训大夫贡公行状》,见《贡氏三家集·贡奎集》附录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135页。
[32]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66《巴西文集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下册,第1426页。
[33] 贡钦:《刻贡理官南湖诗集》,见《贡氏三家集·贡性之集》卷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489页。
[34] 贡钦是贡氏后裔中,致力于编刻先祖诗文集的最主要人物。天顺七年(1463),贡钦为宁国府学生员时,协助宁国知府沈性编刊贡师泰《玩斋集》。弘治元年(1488),携贡奎《云林集》、贡性之《南湖集》至京城,请李东阳校正,并手自编辑。三年,托宁国知府范吉刊刻《云林集》于宣城学官。十一年,又亲自刊刻《南湖集》于大名府。对于贡氏三家诗文集的保存和流传,起了重要的作用。贡钦字符礼,明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会元,曾任吏部文选清吏司员外郎、郎中,久掌选事,弘治八年,以罪调任大名府同知,后官顺德知府。有才情,善诗文,著有《湖亭集》。
[35] 陈嵦:《贡文靖公云林诗集序》,见《贡氏三家集·贡奎集》卷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13页。
[36] 贡靖国:《刻理官南湖先生集跋》,见《贡氏三家集·贡性之集》卷末,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576页。贡靖国是贡氏后裔中,致力保存、刊刻先祖诗文集的第二功臣。他于万历十一年(1583),同时翻刻贡奎《云林诗集》、贡性之《南湖诗集》。因贡师泰《玩斋集》,已于嘉靖十四年(1535),由贡氏裔孙贡安国协助宁国府丞徐万璧、宁国府同知李默,将天顺沈性刊版修补重印,流传于世,所以靖国没有再翻刻《玩斋集》。靖国字玄忠,号洪山,万历二年进士,历任户部主政、刑部主政、员外郎、郎中、泉州知府、浙江盐运使司运使。万历二十年致仕,二十八年卒。南湖书塾本《贡理官南湖诗集》卷首,有贡靖国生平简述一篇。
[37] 参见本书附录九《贡奎〈云林集〉各版本分卷表》。
[38] 国家图书馆第3603号藏本。
[39] 国家图书馆第12228号藏本。
[40]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
[41] 国家图书馆第22767号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