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 忘不了的“疯子”和妈妈(1 / 1)

刘震云其人

刘震云,当代作家。1958年生于河南。1973年至1978年服兵役。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8年至199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一级作家、《农民日报》文化部主任。

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四卷),作品集《刘震云文集》(四卷),中短篇小说《塔铺》、《新兵连》、《一地鸡毛》、《温故1942》、《官场》、《官人》等,共400多万字。作品多次获奖,并被改编、翻译和评介。

“自从有了手机之后,人的语速和话语量都提高了。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人在街上,走着走着开始自言自语,又哭又笑,挺恐怖的。”刘震云说,到有了手机这阶段,成了话语喧嚣的一个阶段,手机把人的距离瞬间缩近了之后,人就特容易说假话。

刘震云身上充满了喜剧色彩,一方面他像只好奇的猫一样,勇敢地表露对生活的新鲜感;另一方面是他讲话时身体语言丰富,恨不能将场景现场演绎一番。

刘震云认为,《一地鸡毛》主要关心人的身体,对物质层面的关心比较多,就是吃喝拉撒睡,具体到“小林家一块豆腐馊了”;到了《故乡面和花朵》和《一腔废话》是关心人精神的东西多一些,主要说人的胡思乱想;到了《手机》,关注的则是物质和精神之间这一夹缝对接处的东西,最大的体现就是话语了,话语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听得着但看不见。

“有句话叫‘口是心非’,其实是和非之间有很大的灰色地带。语言学家统计,人一天从睁眼到睡觉大概要说2700多句话,其实每天真正有用的话不会超过10句。”

刘震云说他作品的话语速度是不一样的。《一地鸡毛》语言的流速基本上与人生活中说话的语速接近,用的是一天2700多句的速度。《故乡面和花朵》、《一腔废话》因为说的是胡思乱想,速度突然提上去,用的是27000多句的速度。这两部书好多人说看不懂,和小说语速突然提高有很大关系。到了《手机》,速度又降下来了,比正常的语速还要慢一些,大概700多句的速度。小说《手机》是好读的。

“自从有了手机之后,人的语速和话语量都提高了。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人在街上,走着走着开始自言自语,又哭又笑,挺恐怖的。”刘震云说,到有了手机这阶段,成了话语喧嚣的一个阶段,手机把人的距离瞬间缩短了之后,人就特容易说假话。

“海德格尔说,语言能改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我原来对这句话体会不是特别深,有手机以后发现,确实是这样的。《手机》里出现谎言以后,就像一个高压罐,里边装东西太多了会‘嘣’地爆炸。因为手机,夫妻之间打架离婚的特别多。比如说谎吧,你要圆一个谎言,必须再编造一个谎言,这些谎言成了一个系统。手机本来是一个随身携带物,是为了说话方便,但我发现手机会控制人。朋友说过一个故事,一个花花公子跟好多女孩有关系,最后他相中一女孩,想跟这女孩老老实实过日子,但手机不答应,其他女孩继续打给他电话。如果没有手机,他跟一个人断掉关系本来是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