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发展,因为内地、香港、台湾不同的创作样貌和态势,而展现出争奇斗艳、相互辉映的格局。
(一)内地
内地第一部电视剧诞生于1958年6月15日,是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直播的《一口菜饼子》。
1.直播时期
1958年至1966年,是内地早期电视剧的直播时期。全国共制作了一百多部电视,图像是黑白的,表演、摄像、录音、合成、播出和观赏在同一时间进行,现场创作都是一次性的,叙事空间相对集中,镜头职能基本上就是纪录。
这一时期,电视剧创作题材广泛,表现内容涉及到工人、农民、军人、先进标兵、英雄模范、历史人物等。1959年国庆节期间,反映北京青年参加首都十大建筑生活的电视剧《新的一代》面世,是我国第一部多场景大型电视剧,它标志着我国电视剧艺术的表现空间已经从单一的舞台化布景逐渐走向内景与外景相互穿插、相互结合的多维空间,电视剧的“视觉样式”从此产生了根本性变化。
2.录播时期
1965年12月,我国开始使用录像设备制作电视节目,录制的第一个节目是相声《女队长》。这种制作方式的改变,从技术上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更便利、更完备的保证。
1966年至1976年十年动乱期间,文化艺术创作横遭践踏,刚刚兴起的电视剧艺术领域几乎寸草不生。北京电视台在1967年用录像设备拍摄了一部电视剧《考场上的反修斗争》,这是唯一一部用录像设备拍摄的黑白电视剧。新时期,中国电视剧创作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与社会思潮同步,成功记录了改革时代历史画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产量逐年递增,在大众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中国百姓消闲娱乐的重要内容。
3.连续剧时期
1980年2月5日,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9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这是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也是第一部采用情节剧模式制作的、最早产生广泛影响的通俗电视连续剧,具有标志性的意义。1982年以后,我国真正进入电视连续剧时期,通俗电视连续剧形式逐渐成为中国电视剧的主导形式。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电视剧进入了多元化发展时期,在题材的选取上日益丰富,形成了一些固定成熟的题材类型,比如历史题材、军警题材、农村题材、反腐题材、教育题材、都市平民题材,等等。在风格和体裁上也日趋成熟。
4.室内剧出现
1990年我国第一部大型室内剧《渴望》轰动全国,它以几个家庭成员间的平凡生活为题材,叙事上注重情节的连贯性和故事的戏剧性,展示了在变动的社会生活中善与恶的冲突,取得了非常高的收视率。《渴望》的出现,标志着通俗电视剧进入了中国电视剧主流。随后《爱你没商量》《海马歌舞厅》《编辑部的故事》《皇城根》《京都纪事》等一系列室内剧相继问世。
传统的电视剧大都采取单机拍摄、后期配音合成的方式进行制作,人物的情绪时常会随着空间的转换而中断或变化,特别是拍一些表现感情激烈、情绪复杂的重头戏时,单机拍摄很难保持人物在相同状态下表演的连续性,从而给观众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而室内剧所采用的多机拍摄、现场切换和同期录音的方式,保持了电视剧在时空一体化方面的完整视听效果。室内剧的拍摄空间相对固定,现场的景致可以随拍随搭,不需要像传统的电视剧那样为了剧情的变化而不断转场,节省了大量的制作资金,也缩短了拍摄周期。室内电视剧是一种适合市场运作的电视艺术形式。
5.情景喜剧兴起
情景喜剧在中国兴起,始于英达导演的《我爱我家》。英达的北京英氏影视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情景喜剧制作的主要阵地,先后拍摄了《候车大厅》《新72家房客》《中国餐馆》《闲人马大姐》《网虫日记》《东北一家人》《西安虎家》等。其他制作力量拍摄的情景喜剧也逐步产生,如尚敬导演的《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传》等。我国的情景喜剧以贴近市民生活的故事、幽默的语言、较强的新闻时效性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6.百花齐放的电视剧新格局
大众文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使具有浓厚世俗精神和平民意识的通俗电视连续剧占据了电视荧屏的主要位置,各种类型的电视连续剧百花齐放。
随着台湾电视连续剧《戏说乾隆》(1992)的热播,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了大量“戏说历史”的历史题材电视剧;1998年播出的《还珠格格》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个完全脱离历史随意编造的故事掀起了全国性的收视**,最高收视率突破58%,并迅速捧红了赵薇等新人。20世纪90年代后期,最有影响力的电视剧当属新武侠电视剧,根据香港武侠小说家金庸小说改编的武侠剧成为各电视荧屏播映的重心;从播出香港武侠电视剧《霍元甲》至今,中国播出武侠剧已经有20多年历史。
现实主义美学形态在中国的电视剧文化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围城》《一地鸡毛》《月亮背面》《无悔追踪》《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一批具有自觉的人文主义倾向的电视剧相继出现。《**燃烧的岁月》《空镜子》两部戏自2002年起热播大江南北,其受欢迎的程度是近几年来罕见的。1999年至2001年是中国电视剧的“警匪时期”,《警坛风云》《罪证》《刑警本色》《永不瞑目》等“公安电视剧”风靡一时。
2000年号称中国内地第一部青春偶像剧的《将爱情进行到底》,填补了中国电视剧的又一个空白;此后《郎才女貌》《白领公寓》等一批反映都市青年爱情生活的偶像剧纷纷出炉。李少红、吴子牛等一批电影导演的加盟,让电视剧的画面语言有了质的飞跃,涌现出《橘子红了》《天下粮仓》《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等优秀作品。
另外,自1999年春节第一部国产电视电影《岁岁平安》播出以来,电视电影在我国也不断发展起来。为了满足观众对新节目的需求,电影频道自1999年以来共制作了500多部电视电影,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创作群体。国内电视电影的年产量百余部,主要都是电影频道投资。但自2012年起,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从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上将电影频道出品的电视电影纳入中国电影故事片的管理体系中,再加上数字技术设备让影视在制作上的同一化,以往概念上的电视电影几乎不再存在。
(二)香港
在内地引进的电视剧中,香港电视剧数量一直居高不下,以独特的魅力带给内地观众许多美好的回忆。
香港电视剧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8年香港广播电视有限公司成立“无线电视台”(TVB),为对抗早先成立的第一家电视台“丽的映声”,推出了第一部长篇电视剧《梦断情天》。该剧播出之后,反响非常热烈,不仅突破了收视纪录、开创了香港粤语电视剧成为香港电视节目主流的先河,而且远销东南亚和其他地区。
进入20世纪70年代,香港电视剧创作渐入佳境,彩色创作成为主导,电视剧也成为了“无线”“丽的”“佳视”(香港佳艺电视台,1975年成立,1978年结束)竞争的重要工具。1973年以后,“无线”加大电视剧制作力度,继第一部彩色长篇剧《烟雨濛濛》推出之后,连续制作《狂潮》《书剑恩仇录》《家变》等优秀剧目。“丽的”也不甘示弱,拍摄了《鳄鱼泪》《十大奇案》《霍元甲》等收视率屡创新高的长篇剧。“佳视”挖掘徐克等年轻导演,制作了《金刀情侠》《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武侠剧集,不仅收视率大幅攀升,而且开创了金庸武侠剧的改编热潮。
20世纪80年代,香港电视剧进入了**发展期,二分天下的竞争更加激烈。1980年“丽的”重拳出击拍摄了《大地恩情》之《家在珠江》,空前的热播效果令“无线”不得不中途停播《轮流转》。为此“无线”斥巨资全面推进电视剧发展计划,陆续创作出《上海滩》、大型台庆剧《杨家将》、伦理剧《季节》、武侠剧《神雕侠侣》和《鹿鼎记》等脍炙人口的剧目。“丽的”后继者“亚视”(1982年因收购而改名亚洲电视台),也重金打造历史剧《秦始皇》《上海风云》等。
香港电视剧在创作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模式规则,能够把握观众审美心理,即使故事雷同情节相似仍能牢牢锁定观众视线。香港电视剧在情节上吸取了中国传统白话章回小说的特点,大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小段落又继承了好莱坞的叙事风格,三分钟一个小**,十分钟一个大**,令观众欲罢不能。
20世纪90年代,香港进入了经济发展、消费主导的消费社会。于是强调个人奋斗和追名逐利的电视剧不再受欢迎,香港电视剧呈现出不痛不痒的中产阶级情调,《妙手仁心》《一号法庭》《鉴证实录》等电视剧颇受欢迎。同时期受欢迎的剧目还有“无线”先引进而后制作的《包青天》、“亚视”推出的《三国演义》等。1997年前后,随着回归的到来,香港电视台和内地合作的电视剧越来越多,光1996年就有《香江风云》《喜乐会》等七部。在内地加大引进香港电视剧的同时,香港也在陆续引进内地电视剧,《雍正王朝》《还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访记》《大宅门》等近年来内地火爆的电视剧在香港收视率也一路走高,成功抢占了香港电视市场。
(三)台湾
出现在台湾电视荧屏上的第一部电视剧,是1962年“台视”(台湾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播出的闽南剧《重回怀抱》。之后,台湾第一部国语电视连续剧《浮生若梦》也马上推出。
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台湾电视剧创作基本上属于政宣色彩比较浓烈的阶段。1969年“中视”(台湾中国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播,每天播映15分钟的彩色国语电视连续剧《晶晶》,歌颂中华民族的亲情和人情,迅即轰动全台湾;此后在民间侠义和亲情题材电视剧创作方面颇有成果,推出了《梨花泪》《母亲》《亲情》等作品。之后1971年成立的“华视”(台湾财团法人中华电视公司)也加入了竞争行列,聚焦于武侠古装传奇电视剧,创作出《保镖》《包青天》《江南游》等作品。“台视”在这一阶段比较擅长拍摄社会写实生活剧,涌现出《台北人家》《秋水长天》等电视剧。这一阶段三家电视台的电视剧创作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越拍越长,从数十集高达数百集,比如《包青天》就以350集的长度创下纪录;后来应台湾当局《广播电视节目规范》的限定,而遭遏制。
进入20世纪80年代,台湾电视剧日渐进步并走向成熟,创作上异彩纷呈,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化格局。第一,爱情文艺剧首当其冲成为创作的主流,《庭院深深》《海鸥飞处彩云飞》等琼瑶言情剧成为主导,《在水一方》《春去春又回》《不了情》等爱情文艺剧多位居收视率排行前列,其他还有在海峡两岸非常轰动的电视剧《京华烟云》和《八月桂花香》也是特别出色的作品。第二,贴近普通民众生活的幽默家庭喜剧也被观众所喜爱,涌现出《追妻三人行》《全家福》《家有仙妻》等优秀作品。第三,一批具有浓郁传统文化底蕴的温馨乡土剧也为观众喜闻乐见,著名导演林福地导演的《星星知我心》是杰出的代表作,不仅囊括了台湾本土多项大奖,而且热播两岸三地。第四,改编自古龙和金庸小说的武侠电视剧等享有盛誉,推出《楚留香》《鹿鼎记》等作品。第五,新编历史剧久演不衰,创作出《一代女皇》《铁血杨家将》、新《包青天》《戏说乾隆》等热播剧集。此外,《妈妈》《阿匹婆》等闽南语连续剧和系列剧也广受欢迎。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视剧创作面临着世纪更迭、观念更新。《我的爸爸是主播》《男人活该》等男性题材电视剧跃入荧屏的同时,琼瑶宝刀不老,再以《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等剧继续引领言情剧潮流。这一时期,《流星花园》等电视剧持续热播,带动青春偶像剧的兴起;同时改编自朱德庸漫画的《粉红女郎》等两岸加强合作的跨媒介电视剧,也大受欢迎。
[基本概念]
电视节目 电视新闻 综艺晚会 音乐电视 电视栏目
[本章摘要]
1.电视节目是电视传播的最基本的单位,它是由电视台或者其它电视制作机构为播出或者出售、交换而按照一定形态录制、表达一定内容、供人们感知、理解的视听成品。
2.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电视新闻与报纸等印刷媒介和广播媒介的区别是,电视依靠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和画面为传播符号。广义的电视新闻是指一切综合反映新闻事件的电视节目,和围绕新闻事实展开的一系列消息报道、联机报道、系列报道、深度报道、专题、评论和现场直播等各种新闻节目总称。
3.电视文艺,广义的概念是指应用艺术的审美思维,给观众以艺术的审美感受的屏幕艺术形态,包括电视散文、电视诗、电视小品、电视剧、电视舞蹈、电视音乐、电视文献片,以及各类文艺节目。狭义的电视文艺是指电视上的文艺节目,是指通过电视技术的手段和艺术思维对舞台上或演播室演出的各种文艺节目进行二度创作,既保留文艺节目的原有特色的艺术形态和感染力,同时更发挥电视特有艺术功能的电视节目样式。
4.电视栏目是指拥有一定的宗旨追求、关注相同的内容、保持一致的叙事风格、在固定的时段系列播出的电视节目。栏目包装是电视栏目竞争激烈化的产物。
5.电视剧是一种融合舞台剧和电影的表现方法,运用电子技术制作,并在电视屏幕上播映的戏剧。电视剧是一种能够融汇各种社会思想、兼容各种不同艺术样式的大众文化产品,它不仅是在讲述故事,也是在展现生活方式和文化取向,优秀的电视剧对观众心理和收视行为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本章思考]
1.电视新闻应该如何在竞争激励的全媒体环境下做强自己?
2.电视新闻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各具什么特点?
3.当下的综艺晚会有哪些显著特点?
4.选择一类电视栏目,简要描述其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当下的特点?
5.结合具体作品思考:一部好的电视剧应该具备哪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