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界电视剧概况(1 / 1)

(一)美洲

1.美国

自1928年美国通用公司试播了《女王信使》以后,电视剧在美国迅速登上了历史舞台。早期播出的实验性戏剧,剧本大多是从百老汇戏剧或经典戏剧中移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美各大广播公司都建立起全国性电视网,戏剧节目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1947年5月,NBC推出了美国第一个直播电视剧栏目《克拉福特电视剧场》,开始播映《双门》等,到1958年停播前共制作了650部直播剧。20世纪50年代美国电视剧迅速发展,直播方式被看作是电视剧的优良传统。

随着磁带录像技术在1956年进入市场,以及电视在美国的进一步普及,直播形式的电视剧基本消失。进入20世纪60年代,日间肥皂剧和情景喜剧都改为多机拍摄、现场切换的录制方式;此外情景喜剧和用胶片摄制的各式系列剧,逐渐成为晚间电视的主打节目。美国电视的播出完全是栏目化的,晚间黄金时段一般主要播出各档电视剧,而且基本上是系列剧,在每周定时播出、以标准时长在整点时间开播;这些晚间栏目化的电视剧,因其能获得稳定的高额广告收入而成为商业电视网的主打内容。白天播出的日间肥皂剧也同样受到重视,虽然单价广告费用不高,但制作成本低,总量巨大,也能带来非常高的商业利润。是否有较高的收视率,是美国广告商决定节目广告价格的唯一标准,也是电视剧是否能存活下去的决定因素。

美国的电视节目是按类型划分的,每一种类型的节目都要遵循一定的基本模式。按照制作方式来划分,美国电视剧可以分为直播型和录播型两大类;从叙事结构看,美国电视剧又可分为单本剧、系列剧、连续剧和肥皂剧。美国现存的直播型电视剧,主要包括日间肥皂剧和情景喜剧。栏目化播出的特点,使得美国的电视单本剧习惯于放在某一个固定栏目中播出,比如50年代的《克拉福特电视剧场》中的直播剧,或者《CBS周日影院》中的电视电影。由于一次播出的特性难以培养稳定的观众群,不能保障广告效益,所以在美国电视上,除开电视电影外,难以见到其他样式的电视单本剧。

(1)肥皂剧

肥皂剧(Soap Opera)分为日间肥皂剧和晚间肥皂剧,是具有美国特色的电视连续剧。它以开放式的结构把故事没完没了地讲下去,可以延续几十年之久。肥皂剧最早指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由一些肥皂制造商赞助的广播剧栏目,它们以简单的公式化情节和浅薄的浪漫故事风靡一时;50年代后,这种样式成功地移植到电视上,从1937年就开始播放的广播肥皂剧《指路明灯》于1952年移入电视后,至今仍在播出,成为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篇幅最冗长的日间肥皂剧。

日间肥皂剧是美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种电视娱乐形式,从内容、结构到制作体系、制作方式都体现出商业电视的原则和特点,始终是美国商业电视的基本收入来源之一,并对其他类型的美国电视剧影响深刻。晚间肥皂剧、微型连续剧、情景喜剧以及情节系列剧,无不从日间肥皂剧的制作生产中得到借鉴和启示。

日间肥皂剧的观众定位是18~49岁的家庭妇女,在上午11点到下午2点播出,通过慢节奏,不断重复类似家庭主妇日常生活的有关情节,使用闪回、重复对话等方式重复重要信息,以抓牢老观众、吸引新观众。根据广告插播的需要和每周5集的周期,形成了固定的节奏。日间肥皂剧现在也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男性观众和年轻人,尤其在大学生中很流行。ABC制作的《总医院》和《都是我的孩子》,CBS的《年轻好动的一代》,NBC的《我们生命中的日子》都赢得了年轻观众的喜爱,收视率很高。

归纳起来,日间肥皂剧大概有以下特点:场景少、成本低,情节具有连续性,依靠悬念吸引观众,观众可以猜测剧情的发展;情节设置具有高度公式化倾向,内容大多表现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主要涉及家庭中的情爱与暴力、反映家庭中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属于角色善恶分明的道德剧;戏剧性的情节和类型化的人物必不可少;动作少对话多,故事主要靠人物对话来展现,适于通过调频收音机收听。有些剧目虽然制作粗糙、内容肤浅,但也真实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性、毒品、家庭暴力等社会问题。和黄金时段电视剧相比,日间肥皂剧真实性更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美国社会发展的潮起潮落,成为认识美国当代大众文化的一面镜子。

随着英国移植过来的微型连续剧的播出,晚间肥皂剧也开始在美国电视荧屏上出现,一般在晚间黄金时段以每周一集的频率在演季期间(美国商业电视台以每年9月中旬至第二年4月下旬这段时间为一个演季)播出,每年播出二十几集。与日间肥皂剧相比,晚间肥皂剧不论在故事节奏、技术质量、可视性以及题材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成本较高、质量较好。一般来说,晚间肥皂剧多用胶片摄影机多角度拍摄,有影视明星加盟,并且在内容上多以豪门巨富为表现对象,反映富豪家庭内部的勾心斗角。

20世纪80年代,描写得克萨斯石油大亨家庭内外恩怨情仇的《达拉斯》传遍全球90多个国家,引导出晚间肥皂剧的一个新时代。以《达拉斯》《鹰冠庄园》为代表的晚间肥皂剧,在欧洲乃至全世界造成了巨大影响,以至于欧洲、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纷纷制作自己的晚间肥皂剧以抵御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富豪精英们的奢侈生活,给生活在美国经济衰退时期的观众以心理补偿,同时金钱买不到幸福的神话也给普通民众以精神安慰,这大概是当时晚间肥皂剧风靡一时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晚间肥皂剧的收视率一路下跌,随着《达拉斯》1991年演出结束,晚间肥皂剧告别了美国电视荧屏。

(2)系列剧

目前美国播出的系列剧,主要包括情景喜剧和普通情节系列剧两大类。每周都在固定的时间段播出一集,每一集基本上独立成章,方便新老观众随时观看,这成为美国电视节目的重头戏。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弹性叙事的系列剧中加入了许多连续性因素,一些人物和事件的发展线索可能在多集中延续,但总体上仍然属于系列剧范畴。

情景喜剧也移植于早期的广播节目样式,是一种30分钟(包括插播广告的时间)的系列喜剧,以播出时伴随着现场观众(或后期配制)的笑声为主要外部特征。自1947年第一部电视情景喜剧《玛丽·凯和琼尼》开播以来,美国情景喜剧就成为电视宠儿,获得了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和巨大的商业成功。20世纪50年代开播的《我爱露西》(1951—1961年播出)引起轰动,成为情景喜剧的经典之作,露西的故事贴近生活,反映了当时美国妇女的内心渴求,在保守主义盛行的20世纪50年代营造出一个标准的美国梦,创作者所确立的指导方针至今仍被沿用。

情景喜剧遵循着以下基本模式:主要角色和基本环境永远不变;每集都有自己的小标题,讲述一个独立成章的完整故事,各集间在人物关系和某些情节线索上多少会有一些连续性;定位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场景中,生活冲突引发故事的喜剧性,情节比较简单易懂;在同一剧集中,各集的情节线索模式相同,要么单线索叙事,要么复线索叙事,不能随意变更;剧中人物一般分为三大类,包括常规角色、辅助角色和客座演员出演的临时角色;以对话为主体内容,依靠对话来推动情节的展开、冲突的激化并制造幽默笑料;一集戏里通常只有四五个(或更少)场景,主要是室内景,采取舞台剧的布景方式;每一集都分成约10分钟一节的两大段落,叫做“幕”,每幕又根据场景的转换或时间的变更分为三四场,而且一般在序幕、片头与第一幕之间、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第二幕与尾声之间插播广告。

早期的情景喜剧往往维护传统的价值观念,20世纪50年代的情景喜剧被人称为“嗨——亲爱的——我回来了”节目,竭力推销白人中产阶级的幸福家庭之梦。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进入一个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的动**不安时期,此时的情景喜剧仍以传统家庭喜剧为主流,逃避社会问题、粉饰现实,甚至出现了希望带领观众远离现实世界的魔幻喜剧,代表作有《娶个女巫》《马丁叔叔》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情景喜剧开始切入现实生活揭示社会问题,题材呈现多元化趋势,内容涉及科幻、警察与犯罪、军营生活、战争等各方面,在幽默的氛围中进行尖锐的社会批评。比如反映单身职业女**的《玛丽·泰勒·摩尔节目》(1970—1977年播出)、反映保守主义观念与自由派思想冲突的《一家大小》(1971—1983年播出)和直接针砭越南战争的《野战医院》(1972—1983年播出)等,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深入展现,把20世纪70年代的情景喜剧推向顶峰。《一家大小》开创了现实主义情景喜剧的先河,第一次打破了电视情景喜剧中的传统禁忌,表现了种族歧视、劳资冲突、同性恋、妇女解放等“不宜表现”的内容,在社会上反响强烈,先后获得21项美国艾美电视学院奖。20世纪80年代的情景喜剧出现了向传统回归的趋势,最受欢迎的《科斯比节目》讲述了一个黑人家庭的故事,为黑人塑造了正面形象,使其乐融融的家庭温情喜剧再次成为主流。面对家庭模式的变化,一批或表现离婚妈妈组成的家庭,或涉及单身父亲家庭的、以非传统家庭为背景的情景喜剧走上荧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0世纪90年代的情景喜剧在数量上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期,它们占据着大量晚间黄金时段,既有《欢乐一家亲》《老友记》等传统情景喜剧,又出现了颇有后现代意味的新型喜剧。后现代喜剧不再宣扬传统道德和价值观,不再描摹幸福家庭美景和美好人际关系,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琐事衬托生活的乏味无聊,消解生活的意义,精彩的幽默和辛辣的嘲讽常常直接指向生活意义本身,具有灰色幽默风格。90年代最成功的情景喜剧以《辛菲尔德》为典型代表,该剧没有严肃主题也没有中心情节,每一集讲述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按主演的说法,这部戏的话题“什么都不是”,对于厌倦了电视上严肃话题的观众而言,“什么都不是”正是一种吸引,该剧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都市生活中“不幸的快乐”上,启发观众对生活的敏锐直觉。讲述六个客居纽约曼哈顿的青年单身汉的情感生活、事业起伏的情景喜剧《老友记》(1994—2004年播出),2004年5月结束播映,播映的全国广播公司估计当晚有5000万观众收看。该剧连续5年排在情景喜剧收视榜的首位,成为NBC电视网的王牌节目。最难得的是,它叫座又叫好,从1994年首播至今,一共获得了55项艾美奖提名。六个具有典型美国人性格的年轻人,上演了一出出既有生活原生态展示又有异想天开情节的美式幽默喜剧。

情节系列剧题材广泛。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早期是西部片独领**的时期;60年代警察剧、侦探剧、科幻剧、奇想剧、医疗剧、冒险剧等类型纷纷出现;70年代的情节系列剧停滞不前;80年代开始出现反映社会问题的新型情节系列剧。1981年播出的警察剧《山街蓝调》,使情节系列剧出现转机。与传统电视系列剧相比,该剧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重大突破,采用“弹性叙事”。在戏剧结构上突破了每集故事绝对独立、人物关系永不发展的传统模式,让主要角色的故事线索在戏剧进程中有所发展,用更复杂的情节线索和各集之间的连续因素表现众多人物。这种革新样式,后来被《纽约警局》《急诊室》等许多优秀作品沿用。

早期的情节系列剧有30分钟的样式,目前多是60分钟一集。每集讲述一个独立的完整故事,可能还会有一条到若干条辅助线索,作为主故事的对比或补充,新型系列剧更具连续剧的色彩。在实际操作上,情节系列剧更喜欢处理具有动作性或强烈戏剧性的内容,犯罪和司法故事、医疗救治故事、除暴安良的侠义故事和漫无边际的科幻故事构成情节系列剧的基本内容。同情景喜剧一样,情节系列剧中人物也分为常规角色、辅助角色和临时角色三大类。绝大多数系列剧都是用35毫米电影胶片单机拍摄的,带有明显的电影风格。每一集情节系列剧都由“序幕(片头)+四幕主戏+尾声”组成,各幕之间插播广告。

(3)电视电影

电视电影是一种由电视业提出或批准创意,主要由电视业出资,用胶片拍摄(现在也由数字摄影机拍摄),专门为电视台制作,并在电视上首映的电影。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美国几大主要商业电视网基本上不再播出好莱坞出品的影院故事片,而在自己的电影时段里专门播出主要由它们出资制作的电视电影。

为更适于商业电视网的栏目化播出方式,美国各大电视网一般都将电视电影安排在固定时段的固定栏目中播出,时长两小时(除去广告大约92分钟左右),没有技术结构方面的严格要求。美国一部电视电影的投资规模大约为500万至800万美元之间,高出一般的情景喜剧和普通系列剧一倍以上,但远远低于好莱坞商业片。制作技术及播放条件的限制,使得电视电影更注重叙事本身的趣味和台词语言的魅力,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形式规范。电视电影较少使用场面辽阔的大全景,更倾向于使用近景、特写等景别;在剪接节奏上总体偏慢,单位时间内的镜头数量少于普通影片;在叙事方面更注重语言本身的叙事功能,并注意提高各种视觉叙事因素的清晰度;题材极少由剧作家原创,大都由流行的传记、小说、历史著作、报告文学或新闻报道改编而成,注重作品内容与公众热点的吻合。目前,美国最著名的电视电影制作和播出机构是HBO。

2.拉美国家

拉丁美洲的电视剧制作一直很盛行。拉美称肥皂剧为“电视小说”,墨西哥和古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制作播出肥皂剧,之后巴西和波多黎各也出现了这种节目类型。巴西的环球电视台是拉丁美洲规模最大、盈利最多的电视连续剧制作机构,其制作的每部电视剧平均超过100集。1984年环球电视台出品的电视连续剧《女奴》,经北京电视台译制播出后好评如潮,是最早进入中国观众视野的外国电视剧之一;紧接着引进我国的墨西哥电视剧《诽谤》,也大受欢迎。拉美电视剧的故事一般围绕女主角展开,主要展现她不幸、坎坷的人生经历,但最后常常以喜剧结尾,长度一般在60集以上。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电视剧产业的逐步成熟以及欧美、韩日电视剧的流行,拉美电视剧在中国电视剧市场所占的比例急剧下降。2002年,哥伦比亚现代都市喜剧《丑女贝蒂》在中央电视台海外剧场播出,创下收视率高峰,再次证明了拉美电视剧的实力。

(二)欧洲

实际上,欧洲是世界上第一部正式意义上的肥皂剧的诞生地。尽管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影视产品出口国占据了欧洲40%左右的外国节目输入总数,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欧洲本土文化的抵制和反作用。欧洲电视剧在与美国电视剧互相影响的70多年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与美国肥皂剧倾向于表现富人不同,英国肥皂剧中是工人阶级占据优势,而且带有很强的地域色彩。故事往往发生在某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制作者们都竭力要在肥皂剧中反映出本地区的特色,力图反映当地的某些自然特征、口音和环境的地域性。英国肥皂剧中总是要例行征集公众意见,体现出一种集体思维的特点。

英国是电视剧理论的重要发源地,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者特洛伊·肯尼迪·马丁以《自然主义者滚回去》《好啊,再来一次》等理论文章为现代电视剧的发展确立了原则:电视剧应该与舞台剧脱离关系;电视剧必须放弃非职业倾向的自然主义。这两条原则的确立,使电视剧更加接近电影,也使电视剧作家有可能将电视作为一门艺术来进行创作。

欧洲的肥皂剧基本上分为三种模式:社区剧、王朝剧和二元模式剧。

(1)社区剧

社区剧一般以平民社区中的各色人等为主角,通过对现实生活琐事的模拟来反映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通常带有嘲讽和喜剧色彩。英国播出时间最长、最受欢迎的肥皂剧《加冕街》是社区剧的代表作,该剧描写英国曼彻斯特市一个并不存在的瑟菲尔德区居民的生活,从1960年12月开播起,每周至少播出两集,反映了近40年来英国的生活风尚和社会变迁,但它也有逃避现实的倾向,许多社会问题被“玫瑰色的怀旧之情”粉饰了,从而营造出一个紧密团结的社区。也正是因为它能将浪漫故事、正剧和喜剧的因素巧妙融合在一起,才得以持久地占据电视屏幕。

(2)王朝剧

20世纪80年代后,以《达拉斯》为代表的一批美国肥皂剧风靡欧洲,受到欧洲普通家庭的广泛喜爱。为抵制美国文化的入侵,欧洲各国影视制作者们纷纷制作本土肥皂剧,以便进行“欧洲反击”,达成文化认同。1988年,法国肥皂剧《古堡》仿效《达拉斯》的模式,将《达拉斯》中的石油王朝家族换到法国某一城市,将剧中的石油大亨变成了更有文化味的出版商,开创了欧洲王朝剧的先河。除了换上本国的人物和背景外,欧洲王朝剧的内容和形式只是《达拉斯》的另一个版本。与关怀世俗生活、带有社会责任感的社区剧相比,王朝剧以某种权力关系为中心,为观众营造出一个脱离现实生活的虚幻世界。

(3)二元模式剧

二元模式剧既不涉及家庭和社区事务,也和权力无关,二元模式剧以年轻人为故事主角,故事与每个人都有密切关系,但不断变化的家庭组成不稳定的网状结构,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产生出新的亲戚关系。二元模式剧的重心在于表现“两性关系”,描述几对不断变动的夫妻关系的德国电视剧《好时代,坏时代》是二元模式剧的代表作。

(三)亚洲

1.日本

20世纪60年代许多电影专业出身的年轻人纷纷进入电视台从事电视剧制作,他们把电影拍摄技巧大量运用于电视剧中,使得日本电视剧的质量大大提高,改变了电视新闻节目一枝独秀的局面。

20世纪80年代,《阿信》《血疑》等长达200多集的长篇电视剧的成功,标志着日本电视剧在制作和市场上的成熟。这一阶段日本的电视剧主要分为校园剧、偶像剧、时尚剧、成人恋情故事、历史剧、家庭剧等等,最引人注目的是偶像剧和时尚剧。最早掀起偶像剧热潮的是富士电视台,1983年,富士台在《星期一电视剧园地》系列中开始启用偶像歌星担任主角,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86年该台设立了《偶像电视剧》栏目,在每周四8点的黄金时间播出。从此,由靓丽而有个性的偶像歌星扮演主人公的偶像剧,作为一种剧种类型被确定下来。80年代末期,由于缺乏演技好的偶像歌星,偶像剧开始走下坡路。

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娱乐业飞速发展,电视剧成为培养明星的方式之一。娱乐公司和电视台合作,为艺人量身定做一些合适的角色,形成了以偶像明星为主角、以青少年为主要收视对象的青春偶像剧。青春偶像剧是偶像剧和时尚剧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延续,在内容上包括了70年代末开始盛行的校园剧和青春剧特点,观众群定位在战后出生的20~30岁左右的青年人,探索适合于他们的新剧型。青春偶像剧的题材丰富多彩,主要表现爱情与友谊、同性恋与**、侦探与武打、世纪末心态等内容。

日本的电视体制是国营电视机构、公共电视机构和民营电视机构并存,日本青春偶像剧主要由民营电视机构制作发行,其中规模最大的两家是东京广播公司(TBS)和富士电视台(CX),很多中国观众熟悉的经典日剧,如《东京爱情故事》《美丽人生》等都由这两家电视台制作播出。富士电视台是日本电视剧最大的生产机构。

2.韩国

近年来,中国中央电视台引进了大批韩国电视连续剧,带有韩国独特文化、审美特点的韩剧在中国引发了收视**。韩剧里既有《爱情是什么》《看了又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等家庭轻喜剧,也有《青春的陷阱》《火花》《妈妈姐姐》等探讨伦理道德的严肃生活剧,更多的则是像《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这样童话般的爱情偶像剧。古装剧《大长今》在韩国乃至中国都有不俗的收视率。

韩剧的模式化特点非常明显:主题鲜明,无论什么题材,都注重以情取胜,亲情、爱情、友情是不变主题,其中对纯美爱情的赞颂最为突出;情节设置和表现手法程式化,大多通过“世上唯有‘情’难诉”这种模式来反映现代都市人日常生活中发生在感情上、心理上的种种矛盾纠葛和感受,试图表现经济日益发展带来的伦理观念变化;节奏缓慢,长于表现日常生活小事、展现生活原生态,于细微处体现生活的真实和质朴之美。

韩国爱情偶像剧常常采用时空倒错结构,在爱情中加入生离死别、骨肉分离、家长反对等情节,这些煽情的戏剧性元素使故事变得更曲折动人。展现韩国人民生活形态以及韩国伦理道德现状的家庭生活片是韩剧的重要类别,《爱情是什么》《海外新娘》等韩剧都用轻松、幽默、生活化的方式来理解家庭的含义,让荧屏中的家庭生活显得丰富饱满、深刻感人。单纯的爱情题材、典型的浪漫情节、不同于日本的感情思维以及明快的节奏,都使韩国青春偶像剧快速超越日本的偶像剧,以独特的魅力和强烈的亲和力占领着年轻一代观众的视野。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韩国生活剧越来越具备时代感。精心设计的故事情节、紧凑的节奏、时尚的景观是韩剧的基本架构,而优雅的画面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美感,再加上演员们个性化和毫无做作的表演、简洁生动的对白、悠扬动人的音乐,更让韩剧清新动人。韩剧大部分在场景上很现代,但骨子里很传统,悲剧性的爱情故事、完全东方式的谅解、宽容的精神、唯美的情调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2014年年初,《来自星星的你》在互联网上播映,便迅速受到中国观众热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