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电视(MTV)是以视听的手段对音乐歌曲进行艺术化包装的一种音乐制品。早期人们通常把音乐电视称为MTV,但因为出现了MTV音乐频道,为了相区别,专业人士开始把音乐电视称为MV(Music Video)。
(一)音乐电视发展概况
最早音乐电视的诞生是为了向人们推介歌曲,所以人们很大程度上把音乐电视定位为音乐广告。因为其形式的短小、视听艺术感受的新潮,所以很快被人们接受,于是音乐制作人便有目的地用它在推介歌曲之余还推介歌星,甚至对一些演员进行推介包装。
音乐电视的诞生是和摇滚音乐分不开的。最早的一则音乐广告是摇滚乐的广告,诞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1975年摇滚乐队“女王”乐队演奏的一首《波西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宣告了第一部音乐电视的诞生。摇滚音乐的节奏明快和任意拼凑的画面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当初MTV进入中国时,针对这种MTV的快节奏风格,理论界提出了MTV“民族化”的问题。因为在中国摇滚乐并不占乐坛的主导地位,一些通俗、民族唱法的音乐占大部分市场,大部分中国歌曲都具有舒缓抒情的特性。但随着人们对MTV的认识和制作能力的提高,这些担忧便显得有些过虑了。
音乐电视在中国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通过电视或者录像带接触到国外的一些音乐电视作品,比如迈克尔·杰克逊的摇滚MTV给人们以极大的视听震撼。大部分观众首次接触到这一音乐样式,还是通过1992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两集专题片《潮》。在这部专题片里有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王杰的《一场游戏一场梦》、姜育恒的《再回首》等一批台湾流行歌手的音乐电视,很快受到热烈反响,也吸引到一批专业人士开始制作音乐电视,对歌曲和歌手进行包装和推介。《黄河源头》《阿姐鼓》《霸王别姬》等音乐电视是中国音乐电视的优秀代表作品。中央电视台在1993年创办了第一个音乐电视栏目《中国音乐电视》,并开始举办“中国音乐电视大赛”,为中国音乐电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1995年中国音乐电视进入繁荣阶段。《好大一棵树》《祝你平安》《同一首歌》《珠穆朗玛》《懂你》等歌曲分别是各届大赛推出的优秀作品。
音乐电视频道是音乐电视成熟的结果。一方面歌手、音乐制作人都有充足的队伍,从歌手的培养、包装和推介都有成熟的“生产线”,有许多音乐公司在这片领域经营。另一方面音乐电视的消费市场潜力也非常广阔,有大量的歌迷消费者,再加上电视台这一播出平台的精细分工,于是音乐电视的专业化频道便出现了。音乐电视频道并不只播放MV作品,还包括音乐新闻、采访、脱口秀等节目。
最早出现的专业化音乐电视频道是MTV(Music Television,音乐电视频道),是1981年8月1日在美国纽约推出的全天24小时播放流行音乐的频道。这个频道的出现把音乐电视推向了全世界。到现在,MTV在近14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亿多用户。2003年5月初,维亚康姆旗下的MTV音乐电视频道正式在广东获准落地。Channel V也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音乐频道,是默多克旗下的香港卫视(Star TV)与百代公司合开的卫星电视,共有6个频道,全天候带给观众最新的流行榜顶尖的音乐电视、当红歌星和人气最盛的音乐节目主持人,在青年观众中拥有非常大的影响;非常注重所在地区的本土化节目,面向华语地区以及东南亚、澳大利亚、印度等地播出的6种特色节目均是如此。中央电视台在2004年3月29日也开播了音乐频道,但不是全天候播出,关注的重点也不是流行歌曲,更多地播出中外古典音乐和世界各民族音乐,尤其是中国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的领地很多还保留在CCTV-3的一些音乐栏目。而因为数字频道的发展,众多音乐电视频道开始出现,但影响力不是很突出。
音乐电视是因为摇滚乐的推广广告而诞生,摇滚的快节奏和画面的自由组合导致了音乐电视的时尚流行风格。绝大多数的音乐电视都是追求青春时尚的流行风格,以致有人把音乐电视就定义为流行音乐的广告。其中“流行”二字比较关键,不管是通俗歌曲,还是民族歌曲,甚至某些美声唱法的歌曲,只要它流行,它便有市场。流行音乐的包容量很大,流行音乐的欣赏者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或者拥有年轻心态的乐迷。音乐电视是音乐市场化、产业化的产物,唱片公司天然要对歌曲和歌手进行包装,推向市场。MTV和Channel V的主流观众都是年轻观众。针对这些消费者,音乐电视的制作者自然要让作品契合年轻人的欣赏口味。但流行和时尚不是从俗从众,而是必须保持音乐电视杰出的创意和视听品性。
根据画面蒙太奇以及音乐歌曲的不同类别,音乐电视可以分为叙事性、抒情性、纪实性三种风格。其一,叙事性的音乐电视,画面和音乐都有一条叙事主线存在,诉诸于人们音乐审美感知的同时,也在用蒙太奇思维来进行“故事化”的讲述,拥有简单的戏剧性情节、典型化的场景、角色化的人物,这种故事化的讲述因为时间的限制非常简化,但画面和情绪非常强化,指向性比较明确,更多地诉诸于情绪的营造和传递。如刘欢的《从头再来》。其二,抒情性的音乐电视,淡化了画面之间的情节化联系,或者几乎没有因果之间的关系,只是通过蒙太奇的组合来深化音乐的情绪色彩。这种画面的组合显得非常自由,天马行空,各种元素可以随便组合,只要围绕一个共同的音乐主题就行,往往通过画面的写意、象征来烘托音乐的主题。如朱哲琴的《阿姐鼓》。其三,纪实性的音乐电视,就是以歌手的现场演唱为音乐电视的构成主体,不会脱离歌手的现场而重新去组合寓意性很强的画面蒙太奇,仅用非常写实的手段纪录歌手的演唱过程,如零点乐队的很多音乐电视都是用这种风格。
(二)音乐电视的基本构成
1.声画的有机结合
音乐电视是围绕歌曲而创作的音乐制品,一切都围绕音乐的情绪和个性进行创作。因此歌曲是音乐电视的出发基点,画面是对音乐主题加以注释、对应、补充和升华,画面围绕抽象性、意象性、情绪性的音乐来结构时空而使它们具象化。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的一种听觉的艺术样式,歌曲旋律的优美和曲词的优美直接通过人们的听觉产生审美感受,而与音乐相呼应的极富韵味的画面蒙太奇段落,则诉诸于人们的视觉产生审美愉悦。二者随着音乐织体的延续同时作用于人们多维的审美感知,使欣赏者轻松进入音乐电视声画共同营造的意境中去体会音乐的完美享受。
在音乐电视中,虽然歌曲音乐首先存在,但音乐和画面应该是二者并重的格局,因为两者诉诸的是不同的媒介,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二者是互为补充,音乐的情绪与个性要和画面的意蕴产生紧密的融合,达到“1+1>2”的效果。画面的组合冲击是通过视觉来传递音乐要达到的审美感受,有时候画面是为了配合音乐,有时候则是存在于音乐电视中发挥独立的能动性审美冲击。
2.新颖的创意与先进的制作包装
创意是一部音乐电视成功的灵魂。有了优秀的歌曲,还必须有一个优秀的创意来对它进行包装。缺乏优秀的创意,一部音乐电视作品就是简单的音配画,画面对音乐进行简单的图解,生硬地拼贴。有了优秀的创意才能让音乐电视作品先声夺人、脱颖而出,音乐和画面互为表里,两者相合形成艺术审美质的飞跃。前文说歌曲音乐是音乐电视的出发基点,那创意则是音乐电视的另一支点。有了这一支点才能生发出丰富质感的意象来升华音乐,来拓展歌曲的想象空间,筑造音乐电视的高品位意境。
单个的音乐电视作品的长度一般才四五分钟,在精致的编曲之余,画面的精美制作也是音乐电视努力的方向。因为时间较短,必须靠精美而饱含意象的画面去冲击感染观众。早期的音乐电视制作简单,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资金的投入,人们从开始用摄像机拍摄画面,到后来用胶片摄影机和数字摄影机拍摄画面。拍摄的画面讲究精美和极富韵味,素材齐备之后就要进入多媒体工作站进行细致地加工。很多无法通过拍摄得到的各种效果都能通过数字特效达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观众已经感受到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电视精彩绝伦的魔幻色彩。数字特效等高科技的手段,让音乐电视的精彩天空变得更加广阔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