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综艺晚会也称文艺晚会,是指围绕一定的主题,将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节目组合编排在一个或几个固定的场所演出的电视节目。
综艺晚会往往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观众平时难以欣赏到的优秀节目和知名的演员集中在一起,让观众沉浸在精彩的节目和欢乐的海洋中,因此观众一般都比较欢迎这样的电视节目,但因为投入的制作成本不菲,所以最多也只能做到周播节目。
在中国,综艺晚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初在中国形成收视**的综艺晚会是《综艺大观》,到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则是《快乐大本营》和《欢乐总动员》,目前正处于相对平淡的阶段,一些从国外引进版权的选秀季播节目(如《中国好声音》等)已经处于收视率的顶端。
(一)综艺晚会的特点
1.包容多样的节目
一般综艺晚会都维持在一两个小时左右,有的更是长达五六个小时,如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而一些大型的庆典如“庆香港回归”“国庆60周年庆典”时间也是不短。这么长时间的容量必然需要大量的节目,而且是种类繁多的节目样式。歌舞一般是必不可少的,知名的歌星、歌唱家是综艺晚会的主要节目,晚会的压轴节目也由极负盛名的歌唱家来演唱家喻户晓的歌曲。当地传统的节目也是晚会的保留节目,在中国如相声、小品、京戏、杂技等都为观众所欢迎。
这些节目必须连贯有机地被组织在晚会的过程当中,节目之间一般要互补,比如节目和演员之间的新老搭配。晚会的节目一般都是大众熟悉或者欢迎的,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并和他们形成互动。编导必须根据节目的性质和效果来控制晚会的节奏,让节目的观赏效果逐步达到**。有些节目的编排必须根据节目的时段和观众的收视习惯来编排,如每年《春节联欢晚会》一般把精彩的节目安排在零点之前,因为大多数观众并不会熬夜坚守在电视机前。
2.制作手段的综合使用
晚会的编导必须对各种文艺节目非常熟悉,知道各种节目的特性和艺术感染力,同时也必须非常熟悉电视的各种技术手段,能够综合利用各种技术和艺术手段,紧跟时代的脚步,让综艺晚会在现代时尚和传统怀旧中寻找契合观众欣赏口味的最佳值。
一场晚会的视觉效果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晚会的舞美设计上,包括舞台的布景、灯光等许多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舞台的设计越来越精彩,比如灯光的繁复变化,焰火的五光十色,甚至水注的喷射都能在舞台上呈现,而舞台本身也因为升降、旋转等设置而可以达到多层面、多空间的应用。大屏幕的显示屏能够及时展现和节目内容相关的素材,也能够及时展现表演者的脸部特写或者精彩表演,这样的展现能够让在场的观众及时体会这些元素的冲击力,从而形成现场观众和演员的互动。因为高清LED屏的运用,许多舞美的主体设计基本就由LED屏里变化多端的精彩视频构成;因为3D虚拟技术的应用,虚实相结合的舞美设计更是让晚会在意境的营造上如虎添翼。
随着技术的发展,晚会的场地越来越大,舞台的设计也更有了广阔的空间。而因为卫星直播的技术,两地节目的穿插,甚至合作同一个节目也成为了可能。2002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将北京主会场与深圳“世界之窗环球舞台”分会场以及上海、沈阳和西安三地的节庆场面实现对传、汇集。优秀的编导应该充分利用技术的可能,不断开发出新颖别致的节目形态。
3.气氛的浓郁与庆典的仪式化
气氛营造的成功与否是一台晚会成功与否的关键。晚会一般都是在歌舞升平中进行,节目的编排也是为了让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晚会的举行一般都是为了某一个特别的主题进行,而这些主题一般都是值得庆贺或纪念的,即便一些栏目式的综艺晚会,也是为了让观众在周末得到轻松的娱乐。这些晚会自然要追求欢快的热烈气氛,以达到节日般的庆典。而国内这些晚会中,《春节联欢晚会》最具代表性,几乎成了中国的新民俗奇观,因为每年都有数亿(2013年人数达7.5亿之巨)中国人以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方式度过春节,《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人春节的“仪式化”庆典。
除了这些欢快的主题之外,还有一些晚会的主题是比较严肃和庄重的,如一些赈灾义演的晚会,这些晚会弘扬庄严积极的主题,呼吁关爱互助的无私胸怀,让全社会都参与到这公益性事件中去,比如中央电视台为汶川地震举行的晚会,等等。
4.观众的参与互动
电视发展到今天,电视制作人越来越注重观众的能动性参与。因为越能吸引观众的能动性参与,节目的吸引力就越高,这样收视率也就越高。现在的许多电视节目都千方百计地设计观众参与的环节。电视综艺晚会因为是对演出现场的转播,所以现场的观众自然早早成为电视人关注的对象,电视综艺晚会是电视节目中较早对观众的功用自觉利用的节目类型。现场观众对节目的直接反应是电视综艺晚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致现在很多晚会的编导为了保证播出的效果,往往在正式录播之前就开始先发动现场观众热烈鼓掌,然后随机插到实录的节目中去。而有些编导为了保证现场氛围,甚至在晚会进行中适时地播放其他准备好的掌声,以修正现场的冷清。
现在晚会还通过其他各种手段,让场外的观众参与到节目的录制过程中,如通过电话、短信、微博、微信等形式让观众点播他们喜欢的节目;而有些晚会则让普通观众参与到节目的表演中,让他们和演员一起唱歌、表演魔术等,有的甚至单独表演节目。
5.主持人的灵活串场
大部分综艺晚会都设立主持人,利用他们出场、靠他们的语言来串联各种节目,并调动现场观众的气氛;有些演员演出节目中途需要更换衣服或补妆时,主持人就得及时出现在舞台上,用准备好的文稿或者即兴组织语言,让晚会不至于出现冷场;有时还得依靠他们来救场,比如某些节目出现中断,或者出现不符合播出规范的现象时,主持人就得上场加以调控。比如2004年1月4日首届CCTV喜剧小品大赛颁奖晚会《今夜小品灿烂》直播现场,赵本山徒弟张小飞在表演二人转时,因为节目超时和一些超出要求的表演而被主持人德江上台巧妙地阻止。主持人在现场的职能甚至超过了导演。所以综艺节目主持人应该是一个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主持人,他不仅要有幽默细胞,轻松机智,善于营造、烘托现场气氛、把握节目的节奏,更需要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知识储备。只有这样综合能力强的主持人,才能在节目中挥洒自如,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元素将综艺晚会做得热烈紧凑、引人入胜。
不同综艺晚会的主持人需要不同的要求,即便是同一个主持人在不同的晚会也要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主持《春节联欢晚会》的朱军和主持赈灾义演晚会的朱军,必须有不同的发挥。主持一些严肃主题的晚会,比如三一五、十一等晚会,主持人在台上的语言风格和形态仪表应该严肃庄重;而主持《心连心》《快乐大本营》则可以轻松活泼、幽默风趣地串联节目。
主持人一般是晚会现场的灵魂人物,不可缺少,但也有少量的综艺晚会不设主持人,仅依靠节目自身的衔接或者解说员幕后报幕等方式来推进晚会的进展,如《电影〈十面埋伏〉全球首映庆典》。有些晚会的主持人设置会比较灵活,比如不设固定主持人,请一些知名人士担当嘉宾主持,甚至晚会的各个阶段都由不同的知名演员担当,如2002年的《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整台晚会就没有固定的主持人,而是分别由几对年轻的男女演员搭档来串场。这样的设计使晚会变得新颖灵活,让观众在一台晚会中尽可能地见到更多的明星主持人;但也有负面作用,那便是晚会的嘉宾主持和颁奖嘉宾在形式上容易给观众造成接受的混乱。
(二)综艺晚会的种类
综艺晚会根据主题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节庆晚会:为了庆祝某一个特定的节日而举办的晚会,如我国的《春节联欢晚会》《五一劳动节晚会》等;2.颁奖晚会:为了某一评奖结果的颁发而举办的综艺晚会,在颁奖的过程中穿插各种节目,是颁奖活动和晚会形式的融合,比如我国的中国电影金鸡百花电影节颁奖晚会、中国电视金鹰节颁奖晚会都属此列,所有奖项都是现场揭晓和颁布的,各种奖项的归属充满悬念,因而使晚会具有吸引力,国际上比较知名的有美国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晚会;3.公益晚会:以公益目的为主题的晚会,晚会所得收入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公益机构,或者直接用于公益事业,这样的晚会如赈灾义演晚会等;4.其他专题性晚会:如为纪念某个事件、举办某项活动而举办的晚会,如庆祝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而举办的晚会、庆祝我国载人飞船试验成功而举办的晚会等。
综艺晚会在形式上可以分为茶座式、多向传送式、场馆式等。1.茶座式的现场犹如举办茶话会,嘉宾和演员均坐于桌旁,演员在需要表演时从“观众”中起身走出,从而消除了观众与演员的距离,淡化了台上与台下的绝对区分,也可缩短屏幕外观众与演员之间的心理距离,使观众恍若置身于演播现场。2.多向传送式是指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将几个演出现场,甚至是祖国天南地北、世界不同角落的相同主题如欢快的节庆场面汇集于一起,通过主会场的统一调控将信号反馈给屏幕前的观众。这种晚会形式对于表现举国同庆、万民同乐的宏大场面和恢弘气势有非常好的效果,往往以密集庞大的信息量取胜。3.场馆式是指在类似于广场、体育馆等较大的场地举办的晚会。场馆式晚会首先拓宽了表演区域和活动范围,为演员施展艺术才华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场地;其次开阔的场地增大了演播现场的观众容量。因此,一场好的场馆式综艺晚会能拥有热烈的气氛、观众反映能够有排山倒海似的热闹气势,而节目的规模也能非常庞大并取得震撼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