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象直观性
相对于其他媒体,电视拥有的最重要的优势便是它的形象直观性。人通过眼睛接受信息量是从耳朵接收的30倍。这造成电视新闻信息的易接受性。新闻现场画面的呈现使得观众能够直接感受新闻信息的传递,新闻人物的一个眼神、某处语气都能够让观众细腻地感受到新闻事件的含义;画面的直接呈现也比较全面展示新闻现场的气氛,甚至能够让观众读解画面背后的东西。电视新闻的形象直观性应和了人们“眼见为实”的接受心理。2003年美国袭击伊拉克,美方时不时地说伊拉克某些部队弃械投降、萨达姆被导弹击中身亡,伊拉克随后便急忙让其部将出现在电视画面中,尤其是萨达姆的现身让美军的信息战和斩首行动以失败告终。
画面的直观展现弥补了平面媒体文字描述的信息缺失,而新闻现场的同期声和解说,以及字幕等元素,更是丰富了电视新闻的直观性,这使得观众能够直接全面地了解新闻的信息。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世贸大厦被恐怖分子利用客机冲撞,全球无数观众通过电视看到了这一震惊人类心灵的大厦倾覆的时刻,这一画面的直接冲击力让人们深深感受到这一新闻事件的惊世程度。
(二)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现在新闻媒体的竞争除了在新闻角度和深度挖掘之外,很多时候都是在时效性方面的竞争。西方有媒体为了抢时效,甚至在某些著名人士尚在人世的时候便把他逝世的新闻稿预备好了。
电视在争抢时效性的时候,也会打乱正常的编播秩序,如北京时间2003年3月20日10点35分伊拉克战争打响,几分钟后中央电视台第一、四、九套节目就分别打破原有节目播出计划,迅即现场直播,跟踪战争进程。
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得益于技术的发展。在ENG(Electrical News Gathering,即电子新闻采集系统)发明之前,电视新闻大多使用电影胶片进行拍摄,播出之前需要复杂的洗印,极大地延迟了新闻的时效性。ENG发明后,新闻采录一体化极大地提高了新闻时效性,现在通过SNG(Satellite News Gathering,即卫星新闻采访车)等设备,更是实现了全球新闻的实时播出。这些技术的进步,使得电视媒体在媒介的竞争王国中处于领先地位,在时效性方面如今只有互联网能与之相比。
(三)现场报道的参与性
电视新闻是让影像成为新闻传播的叙事主体,新闻人物的行动直接通过摄像机传播给观众,新闻人物可以对着镜头直接话语陈述。同时因为记者也深入现场对新闻事件和人物进行采访,从而记者的现场活动也成为了新闻的组成元素,一起参与新闻的现场叙事,观众也似乎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采访。新闻当事人在镜头前的声画呈现,以及有记者进入的采访过程一起通过屏幕展现在观众面前,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所有这些让电视新闻在几个层面都体现出其现场报道的参与性特点。
(四)画面情节的片断性
新闻画面情节的片断性,指的是一条新闻中电视画面的不连贯性。现在的电视新闻除了完整的现场直播之外,一般新闻现场的画面是很难完整连贯地呈现在荧屏上的,即便是现场直播,导播所能选择传送的也只能是一个摄像机的画面;即便是多画框,也不可能全面展现新闻现场的所有场面。仅有这些画面是很难交代新闻的所有信息,于是需要配上解说,这些解说配合画面一起完整地传播新闻的信息。非现场直播的消息类新闻更是体现画面情节的片断性。常规的消息类新闻一般也只有1分钟左右,仅有的这点时长只能选择最精彩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画面,与解说一起有效地传播新闻信息。电视新闻的突发性和时效性等元素也决定了电视新闻画面情节的片断性,因为记者很难完整地摄取新闻现场的画面,不可能像电影一样仅依靠画面完整的情节来交代剧情,必须依靠解说补充交代,有时解说叙述的重要性甚至能够超过画面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