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台湾电影一直被日本人所把持。1908年日本人高松丰次郎建成台湾第一家电影院芳乃馆。1921年,台湾知识界创立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台湾文化协会”,自觉地号召民众抗日,并积极推动《孤儿救祖记》等大陆电影入台。1922年,日本人田中钦拍摄了台湾第一部故事片《大佛的瞳孔》。但第一部真正的台湾本土电影是1925年才出现的《谁之过》,影片由刘喜阳编导、李松峰摄影,一对恋人遭遇花花公子和流氓,但最终成眷属的故事曲折动人。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台湾主管机关公布了全面反共抗日的“电影审查办法”。白色恐怖的气氛再加上物价飞涨、胶片短缺,导致了原本应该复兴的台湾电影还是一片荒芜。1949年春,上海国泰公司派张英、张彻到台湾拍摄《阿里山风云》,后因为政治原因滞留台湾,成为了国民党来到台湾后的台湾第一部自制的国语故事片。
1950年,台湾当局相关机构掀起文化清洁运动,提出“战斗文艺运动”。同期内政部颁布“电影检查法及实施细则”,进步电影全面被禁映。这时期,三家电影制片厂“台制”(隶属新闻处)、“中制”(隶属国防部)和蒋经国亲自掌管的“农教”(1955年与台湾电影事业公司合并成“中影”),纷纷抢拍相关影片,虽然大多数影片深得官方赞许,但却没有观众。只有宗由导演的《归来》《苦女寻亲记》等少数家庭伦理片还值得一提。1955年歌仔戏《薛平贵与王宝钏》意外击败美片《金字塔》,旋即擅拍传统戏曲、民间故事、新闻事件的台语片拍摄热潮马上到来。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大陆爆发“**”,台湾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1963年中影公司与日本合拍了两部彩色宽银幕影片《秦始皇》《海湾风云》被批判,时任台湾新闻主管部门副局长的龚弘接任总经理,提出“健康写实主义”方针。同年李行家族独立制片的《街头巷尾》正好为之提供了最好的注解,此后李行进入“中影”与李嘉联合执导影片《蚵女》,实景拍摄、亲情演绎成功承载起“国片起飞的巨作,向世界影坛挑战,向国际市场进军”的重任。紧接着李行拍摄了《养鸭人家》。“健康写实主义”强调写实但又避免暴露社会矛盾,往往将困境的解决寄托于伦理情操,但即便这样,仍然受到台湾当局的压制。于是“中影”被迫将“健康写实”改为“健康综艺”。1965年李行影片《婉君表妹》和王引影片《烟雨濛濛》同时推出,空前卖座,导致了琼瑶版权的纷抢。电影中不食人间烟火的俊男靓女,浪漫爱情正好契合了观众的口味。不仅吸引了李行、白景瑞等大导演参与其中,创作出《哑女情深》《几度夕阳红》《月满西楼》等数十部琼瑶电影,而且还推出柯俊雄、王莫愁等金童玉女,成就了台湾电影的明星时代。
1971年台湾国语片第一次超过台语片,真正成为台湾电影创作主流。这一时期,民营电影公司成为台湾电影的创作主力。1963年李翰祥来到台湾成立国联影业公司,亲自掌镜《七仙女》《状元及第》等一系列卖座黄梅故事片和古装巨片《西施》,聘用一批年轻导演拍摄《几度夕阳红》《破晓时分》等影片,蓬勃开启台湾电影五年的“国联时代”。联邦公司大胆资助胡金铨用三年时间完成《侠女》等高质量电影,带动起台湾电影轰轰烈烈的新派武侠片潮流。
20世纪70年代初,中日建交、尼克松访华以及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给予台湾当局莫大的压力。1972年,蒋经国任命梅长岭接任中影公司总经理,开始制作《英烈千秋》《八百壮士》等系列大型战争片,同时推行电影净化运动。1971年李小龙《唐山大兄》《精武门》在香港掀起功夫热之后,台湾电影也进入新一轮硬派时期,最出名的人物有胡金铨、古龙。胡金铨以戏曲舞台化动作、灵幻影像特点、浓烈禅道韵味等独特风格,创作出《迎春阁风波》《空山灵雨》《山中传奇》等电影,进一步开拓台湾武侠电影新境界。古龙自1975年同名小说《流星·蝴蝶·剑》被楚原搬上银幕,《陆小凤》《绝代双骄》等多部作品络绎跟上,之后他甚至自组公司、自编自导《楚留香传奇》等电影。此外软派爱情文艺片、写实乡土片也开始新的崛起。以历史伦理片《秋决》短暂告别文艺片的李行,1973年回流,拍摄了《彩云飞》《心有千千结》等琼瑶电影,1976年重回乡土拍摄写实风格的影片《汪洋中的一条船》,随后再拍实景电影《小城故事》和《早安台北》,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情感和生活真实感人地展现在银幕上,创下三次蝉联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的佳绩。爱情文艺片绝对是白景瑞的长项,《女朋友》《一帘幽梦》等多部文艺片相继将琼瑶、玄小佛等女作家作品搬上银幕。1970年宋存寿以《庭院深深》一举成名,随后拍摄出轰动全台湾的家庭伦理影片《母亲三十岁》和根据琼瑶自传体小说改编的文艺片《窗外》。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之后1981年“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在这样的形势下,蒋经国采取了“软性”政策。社会环境的松动,为台湾新电影的产生创造了空间。1982年,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联手执导四段式影片《光阴的故事》,影片彻底地打破了传统电影的模式,采用不完整的叙事、散文化的分段、开放型的结局以及清新朴实的影像风格,成为台湾新电影的开山之作。紧接着,侯孝贤、杨德昌、陈坤厚、张毅、万仁等一批电影人自觉精诚团结,创作出《小毕的故事》《海滩的一天》《儿子的大玩偶》《玉卿嫂》等一系列新电影。1987年年底,50位电影人联合发表对电影政策、媒体宣传和评论体系全面质疑的《民国七十六年台湾电影宣言》,这标志着台湾新电影运动正式结束。
侯孝贤、杨德昌是新电影两大旗手人物。侯孝贤用电影书写历史,往往用独特的散文式结构、淡淡的诗化叙事风格来捕捉乡村的气息,在电影语言上往往采用完整的长镜头并注重“留白”,具有独特的民族韵味。1983年,他和万仁、曾壮祥合导三段式影片《儿子的大玩偶》,以深刻的批判性和敏锐的洞察力刻画了一个小丑式的悲剧人物,成为台湾新电影里程碑式作品。同年《风柜来的人》描摹几个社会不良青年被迫进城打工、最后参军的生活经历,真实呈现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彷徨、苦闷与爱情,形成了鲜明的以长镜头贯穿的纪录风格。之后,温和怡然的《冬冬的假期》、自传色彩的《童年往事》和浓烈诗情的《恋恋风尘》,乡土电影风格日臻完善。1989年,他创作史诗巨片《悲情城市》,震惊了中外影坛。之后银幕历史追溯在虚拟叙事和现实纪录双重交叉的《戏梦人生》和《好男好女》中继续,《南国,再见南国》《海上花》等影片继续推动台湾电影快速发展。杨德昌是一位深刻的都市文化省思者,他关注普通人在现代物质围困下的真实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悲剧。其作品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理性风格,高度内省的叙事方式,敏锐细腻的影像结构和深刻哲理的都市主题。1982年参与导演《光阴的故事》第二段“指望”受到广泛赞誉。1983年第一部电影长片《海滩的一天》采用倒叙回忆方式不断地转换叙述视点补充时空关系,并设置了开放的结尾,剖示冷酷异化的现代都市经验。两年后邀得侯孝贤、蔡琴加盟《青梅竹马》,独特地将台北呈现为故事的最核心主角。1986年,《恐怖分子》以多种假设的开放型结局巧妙解构了台北都市的社会危机和众生百态。20世纪90年代初,《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聚焦20世纪60年代的台湾历史,之后继《独立时代》《麻将》等片,2001年推出从孩子视角和家族变迁来缩影台湾历史的影片《一一》夺得戛纳最佳导演奖。
1993年被台湾相关主管机构定为“电影年”,翌年台湾迎接“新新电影”的活动全面展开。李安是新新电影导演群中最出众的一个。1991年处女作《推手》以一个老人为核心沉稳地构建出一个“家”的寓言,之后《喜宴》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同性恋题材获得柏林最佳影片金熊奖,《饮食男女》以中华饮食作为切入点回归朴实传统的伦理片。2000年,用儒道的精神、禅修的境界来阐释“武”“侠”的大手笔作品《卧虎藏龙》,赢得东西方的普遍赞誉。1992年,蔡明亮以《青少年哪吒》呈现出台北青少年压抑反叛的真实状态,1994年写实纪录风格的《爱情万岁》探讨疏离与异化的现代主题,1997年《河流》获得柏林评审团银熊大奖。影评人陈国富1994年创作的《只要为你活一天》巧妙融合悬疑、爱情、枪战动作等元素,影像上呈现“广告MTV化”等特点,之后相继推出《我的美丽与哀愁》《梦境花园》《征婚启事》等片,2001年更以惊悚片《双瞳》成功转型国际化商业类型。此外何平、赖声川、林正盛等新锐导演也推出了系列影片。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台湾电影工业长期萎缩,年产量降至二三十部或更少。但这一时期,新人老将一起努力,《多桑》《无言的山丘》《美丽时光》等一系列优秀影片也陆续推出。2008年以后,《海角七号》(2008)、《艋舺》(2010)、《赛德克·巴莱》(2011)、《那一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2011)、《大尾鲈鳗》(2013)、《总铺师》(2013)、《KANO》(2014)等获得数亿元新台币的高票房影片陆续出现,标志着台湾电影在21世纪的新发展和新复兴,并呈现出本土性台客文化与青春怀旧两种典型特质。
[基本概念]
好莱坞 新好莱坞 路易斯·布努埃尔 法国电影“新浪潮” 瑞典“40年代学派” 德国“奥伯豪森宣言” 波兰“道德焦虑电影”
[本章摘要]
1.美国电影早期发展过程中,拍摄过《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1902)和《火车大劫案》(1903)的埃德温·鲍特、导演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和《党同伐异》(1916)的格里菲斯、执导过纪录片《北方纳努克》的罗伯特·弗拉哈迪重要的开拓者。1967年以影片《邦尼和克莱德》为标志,美国电影告别旧好莱坞走向新好莱坞。此后美国电影涌现出弗朗西斯·科波拉、斯坦利·库布里克、乔治·卢卡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等重要导演。
2.西班牙著名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1946年移民到墨西哥,当年拍摄了第一部墨西哥电影歌舞喜剧片《大娱乐场》,1950年拍摄了被视为“墨西哥式的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电影《被遗忘的人》,此后又继续拍摄了《升天》《一个罪犯的生活》《鲁滨孙漂流记》《陨落天使》(1962)和《沙漠的西蒙》(1965)等电影,为墨西哥电影做出了重要贡献。
3.电影诞生在法国,以1895年12月28日路易·卢米埃尔和奥古斯特·卢米埃尔用发明的“活动电影机”在巴黎一家咖啡馆公开售票放映《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电影为标志。法国魔术师乔治·梅里爱是将世界电影引向戏剧化道路的第一人。
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瑞典出现了以阿约夫·斯约堡和英格玛·伯格曼为代表的“40年代学派”的创作运动。英格玛·伯格曼是真正使瑞典电影由低潮走向复兴的人,创作出《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呼喊与细雨》等众多经典影片,一般都围绕上帝是否存在、生的痛苦和死的恐惧、人与人的难以沟通等主题展开,叙事中竭力排除戏剧冲突和故事情节,代之以意识流、隐喻、象征等表现手法。
5.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电影发生重大转折的“奥伯豪森宣言”,主要指1962年2月28日以亚历山大·克鲁格为首的26位青年导演联名宣言提出要创立新德国电影的目标,并具体阐述了要与传统的商业性电影决裂、创立新的国际性电影语言的主张。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电影迎来繁荣时期,涌现出福尔科·施隆多夫、维尔格·赫尔措格、赖内·威尔纳·法斯宾德、维姆·文德斯等一批“第二代”新德国电影导演,创作出《铁皮鼓》《阿基尔,上帝的愤怒》《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等众多享誉国际、屡获大奖的优秀德国电影。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电影迅速发展,1951年日本电影工业投资开发了富士彩色技术和宽银幕技术,同年黑泽明电影《罗生门》赢得威尼斯金狮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黑泽明是日本最重要的电影导演,拍摄了《罗生门》《七武士》《蜘蛛巢城》《乱》等经典电影。其他战后日本导演,还有拍摄《二十四瞳》的木下惠介、导演《缅甸的竖琴》的市川昆、执导《西鹤一代女》和《雨月物语》等的沟口健二、创作《东京物语》和《秋刀鱼之味》等的小津安二郎等。
7.早期中国内地电影发展过程中,张石川和郑正秋是最重要的开拓者,两人的创作为中国电影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1913年《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是早期中国电影龙头公司;1923年《孤儿救祖记》是中国第一部提倡教育主题的社会片;1928年《火烧红莲寺》是中国早期形态成熟的武侠片,成功引领了武侠神怪片热潮;1930年《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1933年《姊妹花》为有声电影发展进行了大胆尝试。
8.1979年,章国明、徐克、许鞍华、翁维铨不约而同推出处女作《点指兵兵》《蝶变》《疯劫》和《行规》,标志着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正式诞生。随后严浩《咖喱啡》、谭家明《名剑》、方育平《父子情》、余允抗《凶榜》等一批新人新作相继推出。新浪潮将深刻的社会写实成功地包裹在主流商业电影类型中,以新颖的电影语言、叙事风格和艺术理念来改造传统电影,极大地提高了商业电影品质。
9.1982年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联手执导四段式影片《光阴的故事》,影片打破了传统电影的模式,采用不完整的叙事、散文化的分段、开放型的结局以及清新朴实的影像风格,是台湾新电影的开山之作。之后,侯孝贤、杨德昌、陈坤厚、张毅、万仁等重要导演,推出了《小毕的故事》《海滩的一天》《儿子的大玩偶》《我这样过了一生》《油麻菜籽》等多部台湾新电影作品。
[本章思考]
1.20世纪20年代,美国重要的电影公司有哪些?新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2.2007年为什么是墨西哥电影的重要年份?
3.法国电影早期开拓者有哪些人?
4.瑞典著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作品表现出怎样的创作风格?
5.新德国电影的重要导演有哪些?
6.20世纪50年代初哪部日本重要电影获得了威尼斯金狮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战后日本电影涌现出哪些重要导演?
7.早期中国内地电影最重要的开拓者和创作者有哪些?第五代电影的重要导演有哪些?
8.香港电影新浪潮的重要导演有哪些?
9.台湾新电影的重要导演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