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大部分非洲国家获得独立,这标志着非洲正式告别了殖民时代,非洲电影业也掀开了独立的篇章。但由于贫困,大多数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都没有生产故事片。
塞内加尔、象牙海岸等使用法语的国家,因为电影工业获得法国合作部的资金支持和设备援助,电影发展较优越于英语非洲、葡语非洲等国家,电影工业最具规模,产生了许多非洲第一代本土电影人。其中奥斯曼·森贝纳最为杰出,他于1963年运用半纪录片手法拍摄的影片《车夫》,被公认为真正的非洲第一部本土电影;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引领了非洲电影的发展,1972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描述法国军队与土著民斗争故事的影片《雷神》带动了批判殖民政权的创作潮流,1977年围绕外来宗教和本土传统冲突拍摄的影片《外来者》,不仅开创了非洲电影“回归根源”的创作趋向,而且典型代言了非洲电影说书人口语叙事和写实主义风格等特点。在北部非洲,埃及电影发展是最为出色的,产生了阿布·塞夫的《开罗1930》(1966)、《68号案件》(1968)、《伊斯兰的黎明》(1970)以及优素福·沙欣的《土地》(1969)、《麻雀》(1973)、《浪子归来》(1976)等一系列优秀作品。
1970年,为寻求国际间的合作,非洲电影人成立了一个超过30个国家组成、以共同发展为目标的泛非电影制片人联合会。1975年,阿尔及利亚导演穆罕默德·拉克达·哈密纳聚焦本国1939年至1954年间的宏大历史,拍摄了大型影片《炭年纪事》,成为第一部获得戛纳金棕榈大奖的非洲电影。1976年,南非黑人导演吉布森·肯特拍摄了影片《多长时间》,这是黑人导演的第一部非洲电影。20世纪80年代,非洲出现了一些呈现非洲当代生活的影片,其中成就最高的是1985年象牙海岸萨尔·伊卡瑞导演的《女性的脸庞》。导演索列门·西赛1989年拍摄了《光明》,影片以神秘的巫术以及水与火、大地与天空等重要的象征手段深入探究了战争的主题和文化的反思,成为继奥斯曼·森贝纳《外来者》以来,非洲“回归根源”电影中对国际间影响最大的一部影片。
20世纪90年代的非洲电影,依然处于资金缺乏和人才缺乏的困境中,但是电影人却自觉地做出了很多努力,包括致力将泛非电影制片人联合会改造成更具活力的团体、成立西非创作者和文化企业联合会、举办南部非洲电影节等多项措施,问世了不少优秀的影片。
这一时期,南部非洲的电影事业异军突起。尤其是津巴布韦成为了创作的核心,各国电影人和电影公司纷纷前来合作。1994年,马里的导演苏莱曼·西塞来到津巴布韦拍摄史诗片《瓦蒂》;1995年,喀麦隆电影人让-皮埃尔·贝科罗也得益于津巴布韦国际体系制片公司,导演了影片《亚里士多德的计划》,这也是一部非常特别的探讨电影本身的电影,尤其是关注了在非洲拍摄的电影和非洲电影人拍摄的电影;1997年,布基纳法索的伊德里沙·韦德拉奥果运用英语拍摄,也在津巴布韦创作了影片《基尼和亚当斯》。除此之外,值得关注的还有南非电影,比如1993年参赛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影片《朋友们》,以及1998年拉马丹·苏莱曼执导的影片《有头衔的傻瓜》,后者也是第一部由南非黑人拍摄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