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度
1912年,R.G.托尔内拍摄了影片《蓬达利克》,这是印度第一部的故事电影。但真正标志着印度电影正式诞生的影片,是1913年“印度电影之父”唐狄拉吉·戈温特·巴尔吉拍摄的影片《哈里什昌拉国王》。影片取材自印度的神话故事,赞颂了为追求真理而牺牲财产、王国和家庭的君主的功绩,寓教于乐的表现手法,以及独特的印度民族色彩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印度电影发展的基础。
20世纪20年代,印度无声电影达到了全盛,电影生产已经具有正式的生产规模,1930年年产多达172部,并形成了孟买、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三大制片中心。30年代有声电影开始出现,1931年A.M.伊拉尼拍摄了印度电影史上第一部局部有声片《真主保佑》之后,印度电影遂陷入白热化的有声之战中,1934年无声时代宣告结束。这一时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印度设立了众多的电影制片厂,1931年帝国影片公司尝试拍摄了印度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电影《阿拉姆·阿拉》,影片场景瑰丽多彩,歌舞场面大气,印度斯坦尼语对话通俗易懂,这些都让印度观众兴奋,片中歌曲《以真主的名义赐给我爱情》成为了印度第一首电影歌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3年英国殖民政府对印度实行颁发制片许可证制度,这大大影响了印度电影的发展。
1947年8月15日,印度获得独立。一段时间内印度电影发展处于不稳定时期,除了印巴分治带来一定的冲击,1949年中央电检评议委员会成立和电影审查法修改又带来了苛刻的审查约束。印度电影日渐趋向高模式化,歌舞场面在任何类型电影中都占据主要位置,歌舞电影走向了黄金时期。1951年,拉兹·卡普尔自导自演了小人物电影《流浪者》,影片以卓别林式的智慧表演方式演绎进步主题,场面富丽堂皇,演技生动,主题歌《我是一个流浪汉》动情感人,凸显出了焕然一新的艺术风格。这部影片的出现,成为了印度电影新起点的标志。从这时期开始,印度电影早已有之的鲜明特征——载歌载舞的歌舞传统,更加巩固起来。
20世纪50年代初,著名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联合莫纳里尔·森达拉姆等青年导演,提出了“电影不是一种低水平的纯娱乐手段而是一种严肃的表现形式”的观点,继续现实主义路线,提倡低成本制作,拒绝明星和歌舞奇观场面,这就是轰轰烈烈延续到70年代的“新电影”运动。1950年,森达拉姆拍摄了一部发人深省的影片《嫁妆》,影片以朴实的手法揭露了印度传统习俗对女性的迫害悲剧,1969年还第一次直接以“新电影”的名义拍摄了《布万·舒姆》。古鲁·杜特1957年导演的《纸花》是印度第一部新立体宽银幕电影。这一时期,萨蒂亚吉特·雷伊是成就最高、最为重要的电影艺术大师,1955年他以一部根据孟加拉著名作家比普特·普山·班纳吉的严肃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道路之歌》有力扭转了印度电影的发展方向,之后延续阿普故事,于1956年拍摄了第二部《打不倒的人》,为印度电影第一次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印度电影开始走向国际影坛;1959年又推出完结篇《阿普的故事》。
从1960年到1972年的12年间,印度电影企业每况愈下。20世纪70年代,新的实验性影片纷纷出现。1970年,T.帕塔皮拉姆·雷迪监制导演的加拿大语影片《改革》,因揭露婆罗门保守思想和伪善本质而遭一段时间的禁映,却深受观众的欢迎,并荣获印度总统金质奖;雷伊的《仇敌》和《不负责任的伴侣》也应运而生于这种背景。这一时期新电影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71年,印度电影年产达400多部,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年产电影最多的国家。
1980年,甘地夫人再一次掌权,政府成立了国家电影发展局,转以发展、资助、推广非商业化的优秀艺术电影为宗旨,有时也参与国际联合制作(如1984年著名影片《甘地》)。一批年轻的导演崛起影坛,著名女导演爱帕娜·森推出了英语剧情片《桥林街36号》(1981),阿杜尔·戈帕拉奎斯南用象征手法演绎的艺术电影《捕鼠器》(1981)等。80年代中期以后,人才的转移,电视的竞争,再加上录像带和有线电视的不断普及,印度电影业进入了步履艰难的时期。虽然产量还居世界之首,但它的名声却在世界影坛中一落千丈,到1992年政府终止国家电影发展局对进口影片的垄断,好莱坞电影可以直接入侵印度市场的时候,已经达到了非常严峻的状态。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一批国外学习电影回来的年轻导演,开始力图摆脱传统歌舞片模式的桎梏,继承萨蒂亚吉特·雷伊等前辈导演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努力挖掘印度电影的新潮流。1998年,以纳格什·库库诺尔的《海德拉巴的忧郁》和卡萨德·古斯塔德的《孟买男孩》等两部影片为标志,新一轮的印度电影新潮流正式开始。新电影作品,突破传统电影中孤儿、失业者、情侣的题材范畴,将镜头直接对准色彩斑斓的现代都市,将全球化境遇下西化教育的青年人与传统保守父辈之间、印度人与西方人之间的冲突矛盾推向前景,并对民族电影中歌舞表演等优秀传统进行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之后《阿育王》《有时欢喜,有时忧》《印度往事》等一批优秀电影,开创出以新技术和新思路为依托、从低成本迈向大制作的民族电影复兴之路。
21世纪以来的印度电影,已经全面流露出再现电影帝国辉煌的曙光:一方面,新电影人不懈地探索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推动传统电影演变和进化,2001年米拉·奈尔导演的荣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的《季风婚宴》即为代表作品;另一方面,大制作大场面、重明星重壮观的影片也顺利进入西方主流电影市场,2002年轰动欧美的《德夫拉斯》最为典型。迄今,印度始终坚持民族电影特色,涌现出《芭萨提的颜色》(2006)、《自杀现场直播》(2010)、《贫民窟的百万富翁》(2008)《自杀现场直播》(2010)、《风筝》(2010)、《幻影车神:魔盗**》(2013)、《三傻大闹宝莱坞》(2011)等诸多优秀电影,而且类型更加多样。2013年,印度电影工业总收益达到20亿美元。印度电影引以为傲的是90%以上的本土市场占有率。印度是世界上为称不多的好莱坞电影难以染指的国家。
(二)日本
1896年电影传入日本。1909年“日本电影之父”牧野省三拍摄了一系列日本歌舞伎电影,之后1912年日活公司(日本活动照相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又标志着日本电影生产的正式开端。“日活”“松竹”等易于大批量生产的制片公司体系,使得日本电影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就已经达到年产400部以上,仅次于好莱坞。
1926年,五所平之助拍摄了有声影片《太太和老婆》,此后日本电影的有声电影开始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达到第一次**,涌现出岛津保次郎《隔壁的八重妹》(1935)、衣笠贞之助《雪之丞的变化》(1935)、成濑已喜男《愿妻如蔷薇》(1935)等一批影片。其中领军人物是“平民导演”小津安二郎和“女性电影大师”沟口健二,他们的《有生以来初次看到的》(1932)、《浮草》(1934)和《青楼姐妹》(1936)、《浪华悲歌》(1936)等影片,分别在家庭情节剧、静止镜头和现实主义风格、镜头运动等方面凸显出了鲜明的特点,标志着日本战前电影的成熟。战时军国主义的猖獗,优秀的电影艺术从此中断。
战后日本电影工业迅速崛起,到20世纪50年代达到了黄金时期。1951年,日本电影工业投资开发了富士彩色技术和宽银幕技术,同年黑泽明电影《罗生门》赢得了威尼斯金狮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此后日本电影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黑泽明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战后他接拍了表现犯罪的《野狗》(1949)、揭示官僚政府的《生之欲》(1952)、批判企业腐败的《恶人安眠》(1960)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片,尝试了文学改编的电影《蜘蛛巢城》(1957),并以《七武士》(1954)、《乱》(1986)等时代剧而特别著名,尤以极具现代思维的《罗生门》最受西方的推崇。其他日本战后主力导演,还有以拍摄《二十四瞳》(1954)等战争题材电影著称的木下惠介,以及以《缅甸的竖琴》(1956)等讽刺怪异喜剧闻名的市川昆。战后沟口健二和小津安二郎仍继续创作。沟口健二对于女性在社会中遭遇不幸的问题影片仍然情有独钟,拍摄了《今晚的女人》(1948)、《西鹤一代女》(1952)、《雨月物语》(1954)等影片,并尝试接触历史时代剧。小津安二郎电影,拍摄了《晚春》(1949)、《东京物语》(1953)、《秋刀鱼之味》(1962)等平民影片,仍着重于以现代日本家庭生活作为题材,描写父母和子女或者夫妻之间的情爱矛盾关系,呈现出非常朴素的写实风格。
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电影掀起了新浪潮运动,旗手人物是大岛渚,他的电影以冷静地质询历史和现实而著称。1960年大岛渚拍摄了电影《青春残酷物语》,同年创作了隐喻意味的影片《日本夜与雾》,1966年又导演了《正午暴力》。另一位新浪潮主力今村昌平,导演了《无止境的欲望》(1958)、《猪与军舰》(1961)等一系列反社会的男性电影之后,镜头焦点转向女性拍摄出《日本昆虫记》(1963)、《红色杀意》(1964)等经典作品。此外新藤兼人完全无对白的电影《裸岛》(1960)也引人关注。
20世纪70年代,武士片、黑帮片和软性色情片盛行,再加上彩色电视兴起的冲击,日本电影陷入了低迷期。1976年在日本本土,外国影片的票房收入第一次破纪录地超过日本国产影片。80年代形势更为严峻,日本取代了英国成为美国电影最大的海外销售市场。日本主流电影生产非常艰难,1980年小栗康平《泥之河》获威尼斯金狮奖、1983年今村昌平《山节考》获戛纳金棕榈奖之外,伊丹十三《葬礼》(1985)、《蒲公英》(1986)等一系列嘲讽消费主义的喜剧影片最受瞩目。年轻导演只能低成本制作,石井聪互的《霹雳大路》(1980)、森田芳光的《家族游戏》(1983)和冢本晋也的《铁男》(1989)等影片陆续问世。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企业大举挺进海外电影市场。但本土电影产业奄奄一息。1993年以日活公司宣布破产倒闭为转折点,大制片厂纷纷崩溃,大公司垄断电影市场的时代宣告终结,此后独立电影大显身手,日本电影迈入了第三个黄金时期。1995年《情书》在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亚洲电影奖,之后《幻之光》《深河》《图画中的美丽村庄》等众多影片频频亮相世界各大电影节领奖台,尤以1997年今村昌平《鳗鱼》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北野武《花火》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为标志,日本电影达到了历史发展的最**。这一时期,日本民族电影全面复兴,岩井俊二《情书》为代表的浪漫青春片、北野武《花火》为标志的新写实暴力片、独立个性的作者电影、多样风格的喜剧片、宫崎骏电影为代表的动画电影和另类的女性电影等,形成了多元化并存与发展的良好局面。
21世纪以来,日本电影继续保持其高品质,涌现出《入殓师》《花与爱丽丝》《千与千寻》《黄昏的清卫兵》《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下妻物语》《起风了》《如父如子》等优秀影片,产业竞争力也在持续提升。
(三)韩国
1919年10月27日,舞台剧影片《义理的仇斗》的公映,正式揭开了韩国电影的发展历史。1923年,第一部故事片《月下的盟誓》(尹白南编导)问世,古典题材《春香传》第一次被搬上银幕;继而1924年完全由的韩国资金、技术和主创支持的纯粹韩国电影《蔷薇红莲传》(朴金铉导演)的产生,极大地促动了无声电影全盛时期的到来。1935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春香传》(李明雨导演)和其后的《阿里郎》(洪开明导演)成为了韩国有声电影时代的开端。
1945年日本投降,韩国近乎停滞的电影状况基本改观。“对国产电影的免税措施”等政策一定程度上起了很大作用,《自由万岁》《解放的故乡》等光复电影首当其冲,然后艺术电影开始出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韩国电影迎来了第一次中兴期,历史片、喜剧片、情节片等多样题材并进,开端之作是1955年的《春香传》(李圭焕导演),并涌现出现实主义干将俞贤穆(《变迁的哀愁》,1956)、人性欲望风格主力金绮泳(《女佣》,1960)、情节剧代表人物洪性麟(《星星啊在我心中》,1958)、尖锐社会主题片核心柳炫目(《失去的青春》,1957)等重要的导演。
20世纪60年代初,朴正熙军事政权上台。1961年严格电检制度和电影公司统一合并政策的实行,使得很多电影被禁演,多样化局面受阻,但催人泪下的情节片、健康的日常生活喜剧、平实的庶民家庭片以及战争片等题材类型得到了较好的发展。70年代初,电视的广泛普及,给电影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严峻的形势下,政府先后修改了电影法、恢复了“优秀电影制度”,并将外国影片的输入限额直接交给了制片公司,以鼓励本土电影的投资创作。情节片仍是观众的最爱,李长镐《星星的故乡》(1974)、金镐善《英子的全盛时代》(1975)为杰出的代表作;此外观众层的年轻化直接促成了青春片的明显增多;另外“艺术至上主义”被年轻一辈打破,以金基英《花女》、夏吉宗《傻瓜们的行进》等影片为代表,标志着商业因素开始介入国际艺术水准的创作目标。
20世纪80年代初,面对朴正熙政权急剧崩溃等动**的社会状况,强调“为什么拍电影?”“电影应该为我们的社会做些什么?”的现实主义电影潮流,由李长镐和裴昶浩主导起来,1980年李长镐拍摄了直接批判社会贫富悬殊和阶层矛盾的影片《风吹大好天》,成为现实主义电影诞生的标志;此后《流浪天涯路》(1981)、《傻瓜宣言》(1983)以社会批判性著称。曾任李长镐副导的裴昶镐聚焦城市贫民题材,拍摄了《天下第一村》(1981)、《那年的冬天很温暖》(1984)、《深蓝色的夜》(1984)等系列影片。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重要的年轻导演:朴光洙的电影多以都市的贫民、梦想政治的社会活动家和在政治对立中受伤害的平民作为对象,拍摄了《七秀与万寿》(1988)、《黑色共和国》(1990)、《美丽的青年全泰一》(1995)等影片;张善宇素以理性著称,将日常生活作为创作核心,拍摄了《汉城皇帝》(1986)、《成功时代》(1988)、《市井小民》(1990)等影片;张吉秀主要扎根于对韩国社会中美国主义的追踪和批判,拍摄了《美国,美国》(1988)、《坠落的翅膀》(1990)、《银驿》(1991)等电影。此外被誉为“韩国电影发展的一面镜子”的老导演林权泽也进入创作黄金期。1962年以处女作《图们江,再见》林权泽已经踏入影坛,但直到1985年创作了影片《歪鼻子》之后才成功转型。此后社会现实的观念一直贯穿着他的影片,《种女》(1986)聚焦传统父权体系下的女性宿命,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和亚太影展的重要奖项;《揭谛,揭谛,波罗揭谛》(1989)从宗教角色入手、风格化地揭露社会矛盾,在莫斯科电影节上再获殊荣。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韩国传统“清唱”艺术为题材的影片《悲歌一曲》,更是集大成之作,空白的垂直分割、长镜头和静止摄影成就了最具有韩国特征和影像风格的作品。
1985年韩国政府修改了电影法,其中外国电影的进口自由化是主要内容之一。1988年好莱坞影片《危险的关系》的上映,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信号,这给韩国本土的电影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危机感。20世纪90年代韩国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持续发展,为电影创作营造了比较稳定的环境。本土电影通过开发新题材、提高制作质量、模仿好莱坞等措施,获得了极大的市场成功。1990年林权泽《将军的儿子》在全国上座率高达300万人次创历史之最,同年朴光洙《黑色共和国》、张善宇的《市井小民》、郑智泳《南部军》也闪亮登场。1991年李明世卡通技法的《我的爱,我的新娘》、1992年金义硕喜剧言情的《结婚故事》带动起浪漫喜剧片的普遍流行。1993年是林权泽的“《悲歌一曲》年”,该片创下了汉城100万观影人次的票房纪录。同年也是韩国电影新制作年,除了以中小资本对抗好莱坞的传统“忠武路”系统制作,以及三星集团、大宇集团和鲜京集团等大企业投资参与的影片模式之外,独立制作方式和体制外的独立电影模式也开始出现。1994年,姜佑硕《两个警察》、金弘准《玫瑰色人生》、郑智泳《好莱坞孩子们的生涯》等影片获得了高额票房,韩国电影界为之振奋。
1995年到1998年是韩国电影多元化新格局形成的重要阶段。1996年洪尚秀《猪掉进水井的那一天》、姜帝圭《银杏树床》具有了年轻时尚的特征;1997年因金融风暴电影制作数量急剧减少,但李正国《信》、张允贤《上网》等票房依然很高,同时李沧东《绿鱼》、宋能汉《No.3》、张善宇《坏电影》等影片艺术成绩也不错。1998年是韩国电影民族性突起、国产片情结高涨的历史性一年。针对10月政府当局在《韩美投资协作第三次实务协议》中将“电影季系统”中每年放映国产片146日压缩为92日的让步,12月1日韩国电影界发动了空前的示威游行,著名导演林权泽首先剃光头,在绝大多数电影人的簇拥下到美国大使馆门前抗议。这次抗议极大地唤醒了民众的本土电影情怀,他们自觉地抵制美国影片,同时也逼迫政府做出让步。
1999年韩国电影在高票房类型电影的护航下,驶入了辉煌发展的新时期。旗帜作品是姜帝圭导演的《生死谍变》,影片票房远超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在韩纪录。2000年朴灿旭《共同警备区JSA》着力于枪战的心理悬念营造取得高票房,李沧东《薄荷糖》、李玄升《飞越爱情海》等也不甘示弱。2001年时韩国电影“黑社会的一年”,年轻导演郭景泽聚焦四个男孩莫逆情谊的《朋友》成为韩国电影史上最为卖座的影片,郭在容《我的野蛮女友》、朴哲宽《我的老婆是黑社会老大》、金尚镇《狂战杀手》等黑社会题材影片也都狂扫市场。此后韩国电影走向成熟,总体形成了四大类型:一是以《生死谍变》《共同警备区JSA》《朋友》《我的老婆是黑社会老大》等影片为代表的颇具好莱坞模式、却又灌注本土生命力和号召力的商业电影;二是以《八月照相馆》《上网》《美术馆旁边的动物园》《信》等影片为代表的唯美纯情的青春爱情片,从中还延伸出《我的野蛮女友》《保险套先生》等集合喜剧色彩和情感因素的浪漫喜剧爱情片;三是《美丽的青年全泰一》《花瓣》《逝去的美好时光》为代表的突破政治禁忌的历史片;四是以《低语》《气息》为代表的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纪录片,以及《本命宣言》《蒲公英》等具强烈纪实色彩的故事片。
2002年之后,《绿洲》《醉画仙》《太极旗飘扬》等众多影片再一次将韩国电影推向艺术和商业并进的辉煌未来,不仅本土市场占有率已超过40%,而且横扫中国香港地区以及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与地区,《我的野蛮女友》《我的老婆是黑社会老大》等影片还向好莱坞售出了再制作版权,韩国电影已经成为了亚洲影坛的生力军。
尽管经历2006年以来数年的低落与衰退,2010年以后的韩国电影在调整产业结构之后仍再次重振。20123韩片产量继续保持200多部、票房产出总额居世界第九、本土观众超过2亿人次纪录。以金基德的电影《圣殇》获得第6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以及《7号房的礼物》《盗贼同盟》《鸣梁》等票房突出艺术品质高的影院等为标志,韩国电影进入了复兴繁荣的里程碑之年。
(四)伊朗
1929年丹麦喜剧影片《双肢人和公共马车夫》在伊朗公映大受好评,在它启示下伊朗的第一部故事片《阿比·拉比》正式诞生。20世纪30年代初,阿卜杜尔·侯赛因·塞普内塔,拍摄了伊朗第一部有声电影《洛尔姑娘》。
20世纪40年代,苏联影片《小货郎》和法国影片《第一次约会》被译制成伊朗语在伊朗放映,为伊朗电影业带来了巨额的利润。此后,专职发行的库尚博士创立了自己的“米特拉影片公司”,连续拍摄了《生活中的风暴》《羞愧的人》等多部影片,成为伊朗电影工业的创始者和开拓者。在此期间,众多电影公司也竞相推出作品,这样的态势延续到60年代中期。
20世纪70年代初90%以上的伊朗电影都是注重大众娱乐的商业类型电影,但1970年达鲁什·默赫朱的影片《奶牛》以朴素无华的影像风格和简单真实的内容题材,开创了伊朗乡土写实电影的先河。此后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艺术家掀起了伊朗电影“新浪潮运动”,并拍摄出制作水准高、电影语言考究、具有强烈本土意识的个性化突出的新电影。
1979年的伊朗陷入了动**的政治变革中,霍梅尼发动伊斯兰革命。伊朗电影生产随即大大萎缩,数量急剧下降。很快霍梅尼政府开始倡导“伊斯兰的、反帝国主义的电影创作”,执行必须拍摄有关伦理、宗教和文化法规方面内容为主的国产电影政策,1983年成立法拉比电影基金会为本国电影生产提供免税和低息贷款,并拨出大量的资金扶持新生代导演们的处女作创作,这使得电影产量稳步上升。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伊朗电影在国际影坛上多有斩获,其中引领潮流的核心人物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阿巴斯被西方媒体赞誉为“20世纪90年代世界舞台上出现的最重要的电影导演”,他的创作整体影响着伊朗电影的发展。1970年以处女作短片《面包与小巷》进入电影界,20世纪80年代进入创作的黄金时期,他相继完成了《小学新生》(1985)、《哪里是我朋友的家》(1987)、《家庭作业》(1989)等优秀影片,频频亮相于国际影坛。90年代电影创作愈加出色,《特写》(1990)把握新闻脉搏之后,《生生长流》(1992)、《橄榄树下》(1994)的问世完成了包括《哪里是我朋友的家》在内的“乡土三部曲”,《樱桃的滋味》(1997)更是集大成之作,一举摘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之后《随风而去》(1999)又喜获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阿巴斯沿袭了达鲁什·默赫朱的乡土写实风格,他采取了一种疏离政治的温和叙事手法,轻而易举地规避了伊朗神权统治下政治、宗教、女性等禁忌与限制,而开拓出全新的创作空间。阿巴斯的大部分电影将笔墨集中于儿童纯真的世界中,钟爱和维护儿童的真挚与单纯,而且擅长以平凡的小处着笔、细处着手。伊朗电影还有另外一位重量级导演穆森·玛哈马尔巴夫,他拍摄的《魔毯》《万籁俱寂》《坎大哈》等影片频频在国际电影节上亮相,并多次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提名。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后,伊朗电影不得不面对市场的挑战。政府一方面取消若干限制电影工业发展的规定,另一方面大力推行电影扶持体系、颁布电影法规,特别是1997年穆罕默德·卡拉米当选为伊朗新总统之后,伊朗电影又进入了一个可喜的时代。一批优秀的新电影人和新作品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马基德·马基迪的《小鞋子》(1998)、《天堂的颜色》(2000)、《巴伦》(2001)等影片一脉相承于阿巴斯的朴实电影文化品格,《小鞋子》开创了伊朗电影首度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纪录,《天堂的颜色》第一次远征美国商业市场,赢得200万美元的惊人票房。另外两位值得关注青年导演是贾法尔·帕纳希和萨米拉·玛哈马尔巴夫。前者1995年推出处女作《白气球》获得戛纳“金摄影奖”,1997年再以自编自导的影片《谁能带我回家》尝试突破儿童电影局限,2000年突破伊朗电影禁忌、表现女性生存困境的影片《生命的圆圈》更是娴熟无比,一举夺得威尼斯最佳影片金狮奖;后者是电影大师穆森·玛哈马尔巴夫的女儿,1998年其处女作《苹果》赢得戛纳“金摄影奖”,之后《黑板》《下午五点》等在戛纳好评如潮。2012年,阿斯哈·法哈蒂导演的影片《一次别离》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五)泰国
1897年至1906年,泰国已经出现电影放映活动。20世纪20年代泰国出现了真正的故事片。1922年好莱坞导演亨利·麦克雷在泰国执导了第一部由泰国人担任主角的影片《苏婉姑娘》。1927年,Bangkok Film电影公司拉开了泰国本土电影工业的帷幕,第一部国产默片《Chok Sorng Chan》上映。但奇怪的是,此后直到1969年默片在泰国一直比有声影片更受欢迎。
20世纪60年代泰国电影进入黄金时代,年产约75部,而且票房普遍要好于欧美影片。但由于深受印度歌舞片影响,题材仅局限于爱情、喜剧、侦探和探险等有限范畴。20世纪70年代社会局势动**,现任泰国国王的侄子查特里亲王积极投身电影业,为泰国电影的振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泰国皇室的直接扶持下,1992年泰国电影达到了年产量120部的最高纪录。
20世纪80年代,泰国电影依然沉浸在低成本的动作片和爱情剧浪潮中,但1983年电影《东北之子》打破了莺歌燕舞、才子佳人的模式,真实刻画了干旱的泰国东北部人的艰苦生活,成功开创了泰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流派,成为泰国电影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式作品。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电影的冲击下,泰国影片开始走下坡路,金融危机后更减产到每年仅10部影片。
1997年,著名新锐导演朗斯尼·美毕达拍摄了电影处女作《喋血青春》(又名《汽水与年青匪徒》),影片独特的风格和振兴民族电影的壮志雄心有口皆碑,迅速创下泰国电影最卖座的票房纪录,并获得泰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奖,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末泰国电影“新电影浪潮”的开山之作。之后泰国电影困境整个扭转过来,1999年朗斯尼·美毕达再接再厉推出神秘唯美的《鬼妻》,影片既叫好又叫座,不仅再创票房新高,而且在亚洲影展上一举囊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此后他尝试将泰国电影推向国际,与中国香港导演陈可辛的公司合作拍摄了《晚娘》(2000)、《三更》(2001)等优秀影片。
在朗斯尼·美毕达的影响下,泰国新一代导演集团式推出《女铁人》(2001)、《穿过六十九》(2001)、《黑老虎的眼泪》(2002)、《鬼债》(2002)等国际瞩目的优秀影片。2002年,泰国导演阿皮恰蓬·维他拉舍他库的处女作《正午显影》用实验性叙事再现神秘巫术,获得戛纳电影节特别奖,成为泰国乃至亚洲新电影的典范。2001年,泰国还问世了泰国电影史上投资成本最高的史诗性巨片《苏丽尤泰王后》,这是查特里亲王的封笔之作。影片由好莱坞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担任监制。影片公映时万人空巷,创下泰国电影最高票房纪录。
进入2003年,泰国电影展现出更大的活力,艺术性开始与商业性有效结合,风格日趋多元。《一夜情迷》从叙事到拍摄风格带有德国和北欧艺术电影风格,爱情片《二月》叙事风格委婉,《寻佛》是类似成龙喜剧功夫片的电影,票房不错。2001年泰国制造了12部本土影片,2002年达到了30部,2003年突破了40部,而在本土票房,单片票房平均水平已经与美国大片差不多。2013年,泰国电影生产了228部,电影票房收益总额为1.48亿美元,票房最好的影院是《鬼天》。近年来泰国电影发展整体态势良好,鬼片、动作片、史诗神话片、青春片是最主要的类型。
(六)越南
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越南的巴庭广场宣读独立宣言,这个情景被一个外国摄影师拍摄下来,成为了越南影像记录中的第一次。1948年,《木化之战》作为抗法战争中最早的一部纪录片问世。1953年,越南国家电影机构“电影和摄影国家企业”正式成立。1954年纪录片《奠边府》的成功标志着越南电影的顺利成长。
1959年7月,越南诞生了第一部故事片《同一条江》。1960年,第一部动画片《狐狸的下场》问世。此后故事片创作主要围绕着卫国战争和建设新社会两个方面的主题,出现了《年轻的战士》《中线炮火》《水上人家》等影片。1959年纪录片《水到北兴海》在莫斯科电影节获得金奖,世界第一次知道了越南电影。1975年,越南南方解放,越南国家统一。电影机构进一步增加,创作数量也增加了。
1986年,越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越南社会进入开放的新时期,越南电影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电影制片厂由原来的国家拨款,转向了国家根据企业性质给予部分的独立核算,国家拨款的缺失以及东欧剧变之后,越南电影的设备投入和资金投入出现了很大的困难,再加上电视的冲击,电影业迅速下滑,故事片产量减少一半,电影创作陷入困境。
1993年越南电影部门提出了巩固和发展越南电影的计划,采取了对一些大型题材影片实行国家订货、改造电影院、加强电影艺术和技术人员的培养、对故事片国家资助60%、对新闻纪录片和动画片国家资助100%等措施。虽说这一政策主要支持的还是主旋律电影,不能全面推进电影发展,但也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此后越南电影产量积极增加,1994年故事片10部,1995年故事片30部。
这一时期,越南电影涌现出了两位重要的导演。1993年陈英雄横空出世,拍摄了清新可人的电影处女作《青木瓜之味》,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摄影奖、法国凯撒奖最佳外语片、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等重要奖项,成为越南电影史上获奖最多的影片;之后他的电影备受国际瞩目,1995年的《三轮车夫》赢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接下来《偷妻》(1997)、《走向雨中》(2001)等影片更趋于国际化。陈英雄之后,裴东尼1995年以越南风情影片《黄色莲花》一举震惊影坛,之后更是以1998年导演的《恋恋三季》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提名以及圣丹斯国际电影节最受观众欢迎的剧情片等多项国际大奖,从题材到影像表达都树立了一种适合世界口味的越南银幕民族精神。此外越南值得关注的导演还有因《芭乐屋》(又名《番石榴季节》,2000)而在亚太影展中和王家卫《花样年华》同受瞩目的导演邓一明,以及执导探讨越南女性和民族记忆身份认同的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姓越名南》以及《如何处世》的郑明河。